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耕地面积
明洪武年间1368——1402有圩田旱地226522亩。清顺治三年1646有圩田306823亩。民国3年1914有323632亩。民国38年有666767亩其中水田607758亩,旱耕地59009亩。1950年有47.2万亩。1955年有耕地45.98万亩。1970年耕地34.26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亩。1971年宣城八社二镇划入耕地188878亩,人口130700人。该年全县总田亩53.1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地1.41亩。1989年末有耕地50.9万亩,其中水田46.6万亩,旱地4.3万亩,近年农民自发垦荒7万余亩。
二各阶层占有耕地
建国前,土地为私有制,全县各个阶层占有土地悬殊。1950年全县7个区,163个村镇,48352户,214477人,耕地472024亩,其中地主547户,占有土地100960亩,占总耕地的21.4%,户均占有184亩;半地主338户,占有土地34458亩,占总耕地的7.3%;富农725户,占有土地56171亩,占总耕地的11.9%;中农16827户,占有土地143028亩,占总耕地的30.3%,户均8.5亩;贫农25965户,104021人,占有土地52866亩,占总耕地的11.2%,户均2亩;雇农2596户,4933人,占有土地2360亩,占总耕地的0.5%,户均0.9亩;其余土地为工商业者、寺庙、氏族及慈善机关占有。
1950年9月至11月和1951年元月至3月,分别在全县进行土地改革,依法没收土地20.1万亩,征收土地5.58万亩,分别分给无地农民。土改后人均占有耕地2.2亩。
1951年开始在农村组织互助组,1952年少数互助组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社员土地仍属私人所有,实行土地与劳力土地占40%,劳力占60%分红。1955年全县大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转入集体所有,取消土地分红制度。但分给社员每人半分自留地,每户不超过半亩。1958年大办农村人民公社,公社初期一切物资归公,统一分配,取消土地私有,实行供给制和半供给制。1961年初,纠正“共产风”,确定三级公社、大队、生产队所有制,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按劳动工分进行分配,退还社员少量自留地。同年4月又推行分田到户的“责任田”制度,次年又开始纠正“单干风”,耕地收归集体所有。1965年至1976年全面推行“农业学大寨”。为割“资本主义尾巴”,一些公社减少社员自留地,1978年大旱,为了抢种抢收,丘陵区实行“借地法”,每人暂从集体借地7分,保种保收。此后少数生产队,暗中分队拼组,以组承包耕田。1981年全县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农户耕种。有的按人平均分配,有的按人口和劳力成比例分配。到1989年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未变。
三农田基本建设
建国后,灌溉条件逐渐得到改善。1950年,疏理排水渠道3510处,塘坝4869处,涵闸陡门86座。有效灌溉面积23.15万亩,其中机灌300亩,塘坝自流灌溉2000亩,其他形式灌溉面积39.67万亩,保证灌溉面积14.13万亩,除涝面积12.3万亩。1959年兴建排灌站7座,排灌机械46台,3545马力。并先后建成澛港、沙河口电灌站。新开灌溉渠道183条,疏理排水渠道3742条。是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1.6万亩。其中电灌9000亩,机械灌溉3.48万亩,塘坝自流灌溉2000亩,保证灌溉面积17.88万亩,除涝面积19.0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0.2万亩。1963年,新开灌溉渠道316条,治理排水渠道3865处,排灌机械290台,13125马力。其中电动机182台,5588千瓦,并拥有流动排灌电动机泵128台,2568千瓦。柴油机泵75台,1825马力。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3.1万亩,电灌9.11万亩,机灌7.03万亩,塘坝自流灌溉2000亩。保证灌溉面积18.96万亩,除涝面积29.47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0万亩。
1974年至1978年,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实行沟、渠、田、林、路综合治理。新开撇涝渠53公里,灌溉渠道300余公里,平整改造农田近12万亩,完成土石方3820万方。兴建机耕路472条,总长600余公里,建有排灌机泵6267台,46461马力。其中电动机6041台、42321千瓦、柴油机226台、4140马力。农用水泵5326台。有效灌溉面积31.82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32.72万亩。1989年,拥有排灌站175座,装机418台,28750千瓦。流动排灌机械742台,30994千瓦,农用水泵23523台。有效灌溉面积41.14万亩,占总耕地80.4%,旱涝保收面积34.7万亩。其中圩田30.35万亩,丘陵田4.35万亩。保证灌溉面积38.3万亩。
岗丘区农田灌溉,有耕地20余万亩,其中水田7.2万亩。水利设施较差,调蓄能力低。农田灌溉依赖于山塘,总蓄水量为2860万立方米,其有效蓄水量仅为1600万立方米,人畜用水及农田需水总量为5000万立方米,缺水50%左右。抗旱机械数量不足,不配套。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