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天长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高邮湖西岸,地处东经118°39′19″至119°13′23″、北纬
32°27′27″至32°57′36″之间,除西面少部分与本省来安县相连外,其余均为江苏环抱。
东北隔湖与高邮县相望,东南、南、西南分别同高邮县、仪征县、六合县接壤,北与金
湖县、盱眙县毗邻。境内东西宽约53公里,南北长约56公里,总面积1770平方公里。
天长历史悠久,秦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南朝宋孝武帝大明五年(461)于本地侨置沛郡及沛县,北周改为石梁郡及石梁县。唐天宝元年(742),玄宗李隆基为纪念自己的
生日千秋节,划地特设千秋县。天宝七年(748)改称天长县,此后基本未变。民国35年
(1946)和民国37年为纪念新四军名将罗炳辉,曾两度改称炳辉县。1960年复改称天长县。
1985年全县辖天长、汊涧、铜城、秦栏4个镇和6个区、34个乡,344个村,3907个
村民小组。年末全县总户数117140户,总人口518481人,其中男性264544人、女性253937人,农业人口464989人、非农业人口53492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93人。境
内汉族人口占99.79%,其余为回、满、瑶、高山4个少数民族。县城所在地天长镇。
天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成簸箕形向东部的高邮湖倾斜,基本属于半岗半圩丘陵
地区。西南边境分布着草庙山、横山、冶山、长山、釜山、骚狗山等低丘小山,最高处
海拔228.8米;东部多湖荡,有百荡湖、牧马湖、高邮湖及沙湖、沂湖、洋湖等,最低
处海拔3.5米。县内河流有新、老白塔河,铜龙河,杨村河,秦栏河,川桥河,王桥河等,
总长度246.4公里。本县地处亚热带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气候
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据1957年—1980年气象资料分析,常年光照为
2191.3小时,常年平均气温为14.8摄氏度。累年各月平均气温1月为最冷月,月平均气
温为1.2摄氏度;7月为最热月,月平均气温为27.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041.1毫米,
其中46%集中在6、7、8三个月。年蒸发量1397.4毫米,常年无霜期219.3天。年最多风向为东南偏东风,频率为14%。
天长向称鱼米之乡。东部滨临高邮湖,湖畔圩区多肥沃的黑土,山区和丘陵多黄棕
壤,少量潮淤土,适宜农作物生长,1983年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盛产稻、麦,油
菜、棉花发展也很快,豆类、玉米、山芋、花生、芝麻、籽瓜、西瓜、麻类均有栽培。
铜城大瓜子三四十年代就以粒大籽饱而远近闻名,被称为“铜子”,誉为瓜子大王,远销
国外。乔田天星洼西瓜以个大味甜、皮薄瓤沙而闻名。水生植物主要有菱、藕、芡实。
野生植物中,荭草堪称一绝,还有200多种中药材遍布全县。猪、禽、蛋生产长期居全
省领先地位。天长“三黄鸡”系肉蛋兼用型,红壳鸡蛋每年大量出口。蚕桑生产有2千多
年历史,年产量居皖东各县之首。鱼、虾、鳖、蟹远近闻名。野生动物有野鸡、野鸭、
野兔等。矿产主要有铁、石、砂、石油,初步探明铁矿石储量为1005万吨,石灰石
443.96万吨,石油328万吨。
天长这个曾经以功勋卓著的新四军名将罗炳辉的名字命名的县份,有着光荣的斗争传统。秦朝陈婴的东阳起义,天长、盱眙一带(时皆为东阳县地)两万之众汇入义军的洪流。唐朝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曾在天长辗转战斗。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在天长挥戈抗敌,于鸦口(今桥湾乡丫口)大破金兵,金人由此不敢轻易南犯。明代抗倭英雄沃田于县东崇家岗跃马迎敌,使倭寇胆寒,他以身殉国的英勇事迹,流传至今。清代,天长更是太平军反清的重要战场。近代革命史上,铜城的朱剑霞女士,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组织女子北伐队,她曾豪迈赋诗:“若论女子从军者,我是千秋(天长)第一人!”民国6年(1917),县城师生和群众曾举行反帝爱国示威游行,愤怒焚烧日货。
中国共产党建立以后,天长人民有了明确的斗争方向。民国12年,天长黄让之在上
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带回大量革命书刊,在天长青年中传播火种。30年代初天长
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继之,一些进步学社纷纷建立。民国27年成立全县统一的
青年救亡团体,广大青年创办报刊,学习马列主义,宣传抗日,进行军事训练,投入抗
日洪流。民国28年,新四军挥戈东进挺进天长,中国共产党在天长正式建立组织,揭开
了天长人民革命斗争新篇章。天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抗日武装和民主政权,抗日
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如火如荼,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蚕食”、“伪化”和特务的
破坏活动,平息了地主武装暴乱和土匪骚扰,同时大力发展生产和商业贸易,根据地不
断巩固发展,成为淮南津浦路东稳定的中心区。新四军江北军政干校、中国人民抗日军
政大学第八分校、苏皖边区行政学院、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中共路东地委、路东专
署等领导机关、学校在天长长期驻设。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郑位三、谭震林、罗
炳辉、刘顺元、方毅、张劲夫等领导人都曾在天长工作和战斗,天长人民为抗日战争的
胜利作出了光辉的贡献。解放战争一开始,天长作为淮南解放区的门户,遭到国民党军
队数万之众的疯狂进攻,并一度为其占领。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斗争一刻也未停止。民国35年9月,中共天长县委书记梁明伦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带领游击队坚
持武装斗争,不幸壮烈牺牲,献出了28岁的年轻生命。从民国36年起,广大群众配合解
放军南下武装,不断打击敌人,终于在民国38年1月迎来了全县解放。渡江战役期间,
天长人民送公粮、抬担架、运弹药,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长自然条件优越,但建国前经济发展十分缓慢。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
3742万元。建国30多年来,天长人民积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民经济有了很大
发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变化最为显著。社会总产值1978年为
22955万元,1985年已达75518万元。天长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各种关系协调,发展顺利,1950—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率为17.47%,1953—
1957年为4.11%,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为7419万元。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大跃进”
和“左”倾错误的影响,经济遭受严重挫折。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4273万元,比1957年下
降42.4%。国民经济调整的三年里,贯彻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济得以恢复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6590万元,比1962年增长54.22%,工农业总产值年
平均递增率提高到15.54%。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国民
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但由于人民群众的努力,仍有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分别为
6.56%和12.28%。1976年工农业总产值为18412万元。1976年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系统地进行了拨乱反正,纠正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
济建设上。1981年全面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同时,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乡镇工业,注
重搞活流通,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年
平均递增率为8.35%,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为18.25%。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76年
增长两倍。1978年全县国民收入为12085万元,人均243元;1985年分别达35933万元和
694元。
天长经济向以农业为主。建国前,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加之水利设施差,耕
作粗放,作物产量一直不高。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322万元,粮食总产6371.3万公斤,
亩产39.5公斤,棉花总产3500公斤。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生产力得到解放,加
之大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510万元。此后,虽
然在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改进和增加农机具、变革耕作制度等方面不断进步,但由
于“左”倾路线的指导和政治运动的冲击,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直未能有较高的
发展速度。1969年高压电输入,抗旱排涝能力逐步加强,加上农田基本建设的大规模开
展,化肥用量的增加,1972年,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好水平的1957年。1981年以后,推
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农业生产出现历史性的变化。1985年农业总产值达28346万元,比1949年增长7.5倍。几
项主要农作物总产量为:粮食55040.5万公斤(亩产464公斤);棉花179.5万公斤;油料
2696.9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1073公斤,为全国平均数的2.9倍,全省平均数的2.5倍。
天长林业建国后发展也很快。建国前,农村居民点分布着零星树木及小块竹园,民
用木材绝大部分靠外地购进。建国初期,全县只有林地5000亩。50年代组织专业林业队,
进行育苗和营造成片林,60年代围绕消灭荒山,开展造林运动,70年代公路绿化全面展
开,80年代的植树造林进一步向河滩、库滩扩展。1985年,县内900多公里的干、支线
公路和乡村大道已基本绿化,部分路段的树木已长大成材,1.8万多亩山丘栽上了松杉。
建国以来,全县累计造林79270亩,零星植树2298万株,森林覆盖率为10%。
天长水域宽阔,气候温和,适宜鱼类生长。据1983年普查,鱼类品种有14科55种。
建国以前渔业生产主要为野生捕捞,少数放养,产量不高。60年代后期,开始湖泊、水
库养鱼。近年开挖精养鱼池,部分农民还开展稻田养鱼,产量逐年提高。1985年全县养
鱼面积为127466亩,鱼类捕获量153万公斤。鱼苗鱼种不仅满足县内需要,并销往外地。
以家庭饲养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农村多种经营的主要成分。多年来,天长是供应上
海等大城市猪、禽、蛋的主要基地之一。1985年饲养生猪48.22万头,出栏22.2万头;
饲养大牲畜3.75万头;实有家禽233.23万只;蜜蜂1168箱;养兔7892只。畜牧业产值
584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20.8%,全县人均猪牛羊肉的占有量为26.9公斤,比全省平均
水平高95%。
天长历史上是个易旱易涝的多灾地区,建国前夕塘坝残破,圩小埂低,河道狭窄淤塞,水利设施很差,严重地影响着农业生产。50年代后期,开始兴建中小型水库。70年
代初,大力发展电灌事业。建国36年来,兴修水利完成土石方总量达2.4亿立方米,先
后兴建中小型水库131座,开挖整治了白塔、铜龙等7条主要河道,建筑了长达34公里的
高邮湖大堤和数百公里的内河(湖)堤。1985年,全县排灌工程设施为14291处,蓄水容
量5.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0.8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7.8%,其中旱涝保收面积
53.81万亩。全县23万亩圩田、7万亩冷冲田普遍开挖了排水沟、出水渠,基本实现了沟
渠配套,田块方整化。岗区平整土地20万亩,把旱荒坡变成了水旱轮作田。全县灌溉模
已达0.65秒立方米/亩,百日无雨可保丰收;排涝模达0.3—0.5秒立方米/平方公里,日雨150毫米无涝灾。
天长手工业历史悠久,汉代即有冶铜业,但现代工业起步较迟。1949年仅县城一家
油米厂勉强可称为机器工业,其余均为食品加工、铁木制作和建筑、编织、缝纫等小手
工业,全县工业总产值420万元。建国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仍未改变手工业为主的局面。
1956年完成对全县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909万元。
1958年,掀起大办工业热潮,全县有13万人投入钢铁大战,计耗资355万元,净亏损
292.5万元。由于不顾实际,盲目蛮干,致使元气大伤。1961年工业总产值仅为529万元。
此后,对手工业布局进行调整,新建轧花、农机修配和制造等工厂,1969年,工业产值增长到1602万元,但产品还只限于生产、生活用具及日用品。70年代,高压电输入后,
大办“五小”工业,一批规模较大的县办骨干企业相继建立,机械、建材、食品、化工等行业初具规模,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6936万元。1979年后,调整了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
布局,立足地方资源,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和以本地矿产为原料的建材
业,企业内部逐步推行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的
升级换代。乡镇企业则以前所未有的势头突进。1981年全县工业产值超过100万元的公
社为13个,1983年出现了3个超过200万元的乡。安乐乡形成了以仪表产品为龙头的工业
格局,被誉为皖东的“仪表之乡”。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县已初步形成以食品、机械、
建材、化工以及轻纺为骨干的多层次、多经济成份,产品众多,行业较全,初具规模的
工业体系。1985年,全县工业企业379个,产品近万种,总产值达27448万元,其中乡镇
办工业6685万元,有13种产品被评为省优、部优。
天长地处皖东边缘,伸人江苏境内,是南京通往苏北和山东等地的交通要道。1949
年,全县仅有一条20余公里的残破公路,7条170余公里的季节性通航河道,8座桥梁中有7座为临时桥梁,陆路运输方式为古老的车推、驴驮和肩挑。经过36年的建设,交通
运输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535.7公里,县内38个乡(镇)全
部晴雨通车;内河航道经多年疏浚拓宽,已有178公里实现四季通航。全县拥有民用汽
车476辆,其他机动车辆183辆,运输船舶275艘,木帆船基本淘汰,初步实现了水运机
械化。全年运客331.7万人次,运货58.7万吨。
天长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兴办邮政,民国21年(1932)架设电台,民国26年架通电
话,但邮电事业真正发展在建国以后。1949年,全县仅县城设有邮电机构,邮路全是步
班,电话线路中断。1965年,全县投递实现自行车化。1985年设邮局、所31处,38个乡
(镇)的邮件每天投递一次或一次以上,各乡(镇)全部装上农话交换机,全县邮路总长度
为379公里,可办理函件、包件、机要、汇兑、报刊发行、长话、市话、农话、电报等
多种业务,1985年邮电业务总量为88.2万元。
建国初,天长城镇面貌破旧,县城街道最宽处不过三五米,除两三座两层小楼外,均为低矮平房。30多年来,国家逐年投资改造和扩建城镇。县城50年代起开始拓宽和新
建街道,逐步完善市政设施,60年代居民用上电灯,70年代主要街道开始敷设水泥路面,
80年代基本普及自来水。目前各主要集镇和乡政府所在地的农村小集镇均建有影剧院、
商场、医院、学校等较大建筑。旧时主要街道上低矮破旧平房荡然无存,环境卫生设施
基本配套。近年城镇建设还注重科学规划,1984年完成汊涧、铜城、秦栏三镇的规划,
1985年,确定县城规划方案。1949年全县小集镇有28个,1985年增加到43个,平均每40
平方公里有一个集镇。建筑队伍和设计水平也在不断发展提高。1985年全县共有建筑企
业42个,职工近5000名。
天长农副产品丰富,手工业历史悠久,加之水陆运输方便,商业较为发达。明嘉靖
年间,商户集结,形成铺镇的就有10余个。民国23年,县城有私营商店596户,1414名
从业人员,从事行业达68种之多。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在铜城设立利华贸易公
司,私营、合营的商店也有大量发展,铜城成为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商业中
心,一度有“小上海”之称。抗战胜利,内战踵至,至解放前夕,全县仅有商户352家,
不足抗战前的一半。建国初期,鼓励私营商业发展,商业逐步恢复。完成对私营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和供销合作社商业迅速发展成为主体,先后建立了10余个专业
公司。近年来,各种经济成份的商业企业竞相发展,1985年,全县共有商业、饮食服务
行业网点5494个,从业15834人。全县商场、商店及零星网点7000多个,全年社会商品
零售总额达1.73亿元,其中商业零售额1.54亿元,饮食业零售额276万元,工业零售额
785万元,其他行业零售额166万元,农民对非农居民零售额729万元。全县社会农副产
品收购总额1.42亿元,收购粮食(原粮)24732万公斤、油脂713万公斤、棉花137.8万公斤,
收购生猪13.8万头、家禽319.3万只、鲜蛋265.6万公斤。完成出口商品收购总值1573万
元。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038.46万元。
物质生产发展的同时,人口控制一度被忽视。全县人口1949年为264500人,1978年
达499509人,其中自然增长率最高的1968年为43.7‰。1978年以后,人口增长得到有效
控制。198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4.8‰,当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受到国务院
表彰。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有效控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国以后职工工
资经过了3次改革和8次调整,收人逐步提高。1952年全县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35元,
1985年为796.6元;建国初期,农民年平均收入为50元左右,1985年为490元。近年来家
庭规模趋于小型化,三口之家占总数的60%以上。据县统计局对90个农村调查户的调查,
1985年人均年收入476元,生活消费支出272元,占总收入的57.1%。1979年以来,全县
有33841户农民翻盖和新建砖瓦结构住房152284间,约305万平方米,其中有140户新建
楼房668间。广大农民改变了传统的消费习惯,1985年90户农村调查户中,拥有自行车
90辆、缝纫机50架、钟表183只、电风扇4台、电视机18台、录音机6台。职工家庭生活
更向高层次发展,据1985年对100户职工家庭调查,拥有自行车130辆、收录机30台、电
视机67台、洗衣机24台、电风扇45台。1985年居民存款金额为1850.9万元。四
建国以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各项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天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始兴办各类学堂,民国17年(1928)创办初级中学。但由于经济贫困,师资缺乏,建国前教育事业举步维艰。1949年全县仅有小学5所,中学1所,教职工总数不足百人。1985年,全县有学校573所,其中幼儿园4所、小学522所、普通中学39所、中等师范1所、农业中学7所,教职工4874人,在校学生94148名。全县学龄儿童入学率98.3%,在校学生巩固率99%,12—15周岁少年普及率97.6%,毕业率 97.8%,教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83年,天长中学被评为全国“为人师表”活动先进集体。1985年高考,天长中学有两名学生位居全省文科类、外语类总分第一名。
建国初期,天长科学技术几乎没有基础可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技之花已结出丰硕之果。农业耕作制度改革,良种和新的栽培技术推广方面不断取得成绩;1978年以后工业上出现成批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成果;科学普及工作长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多次受到上级单位的表彰,1985年被授予全国农村科普红旗县称号。
解放前夕,天长既无文化机构,也没有剧场和专业剧团。1950年建立县文化馆, 1951年建立专业剧团,1956年建立电影队。1979年,郑集公社创办可开展多种文化活动的农村文化中心,很快在全省、全国引起巨大反响,1982年出席全国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985年,全县各区、镇、乡均建有文化站;常年活动的剧团有6个,还有9个季节性剧团和304个季节性演出队;全县共有影剧院33个,电影放映单位108个;县图书馆有藏书38000册。文艺创作近年亦日趋繁荣。1980年—1985年,本县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件。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1985年全县专用广播线县至乡348杆公里,乡以下4105杆公里。全县有广播喇叭88313只,村通广播普及率100%,户通广播普及率88%。1977年兴建电视转播台,目前,可同时转播两个频道的电视节目。
1949年县门诊所建立时,只有民房两间,医务人员3人,资金80元,只能医治小伤小病。1985年,全县直属卫生机构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血吸虫病防治站、药品检验所等。另有区卫生院5所,乡(镇)卫生院33所,全县344个村,已建立224个卫生所(室)。卫生机构分布广泛合理,居民就诊距离在4公里以内的占 99.33%。全县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1350人,共有床位813张。多年来,传染病、常见病防治以及群众卫生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1983年县人民医院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称号。天长历史悠久,中医人才荟萃,多年来,一批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除在医疗上积极发挥作用外,还著书立说,扶植新人,使中医队伍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
县内体育活动,古代以武术及民间体育活动为主。建国后,50年代兴起篮球热,60年代提倡国防体育,70年代以后,多种项目全面展开,每年冬季有近3万人参加长跑,夏季有近万人参加游泳,机关、厂矿的体育锻炼平时有活动,节日有比赛。三·八女职工乒乓球赛、拔河赛,五·一职工篮球赛,元旦、春节迎春长跑赛已连续举办多年,形成传统。在省、地区举办的竞赛活动中,亦取得过较好成绩。1982年,天长县被评为全省体育先进单位。1985年,全县16所学校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20424人达到国家标准,其中天长中学达标率为86%,城南小学为75%,均超过省定标准。
天长也是个人材辈出的县份。宋代朱寿昌以弃官寻母成为“二十四孝”之一,闻名天下,他在著名文学家苏东坡落难之际,相濡以沫,被视为知己;清代著名学者王贞仪,在天文、数学、地理、诗词歌赋、书法绘画诸方面皆有成就,是妇女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晚清小说家宣鼎一生落拓,他的《夜雨秋灯录》被认为是晚清小说的压卷之作,鲁迅先生曾予以评介;天长在北洋军阀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中捐躯的烈士周正铭,牺牲时年仅14岁;著名导演卜万苍集编、导、摄影于一身,创作电影数十部,并以发现和培养了“悲剧皇后”阮玲玉等一批影星而蜚声影坛。建国后,天长有国内知名卓有成就的美学家吕荧,伦理学家周原冰,画家徐天敏、李问汉等。各条战线涌现的先进人物、英雄模范,更是不可胜数。
天长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安乐、湖滨一带多汉代墓葬,石梁有商周古城址,马家墩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县城名胜有胭脂山、琉璃井、护国寺、图书馆楼、沃公祠墓,龙冈有抗大八分校旧址。此外,渔帆点点、烟波浩渺的高邮湖,一望无际、春绿秋红的荭草湖都是大自然为天长大地安排的优美图画。
天长人民是勤劳、淳朴、富有智慧而勇于创造的人民,天长大地是资源丰富、环境优越而富有生机的大地。千百年的劳动已经使天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天长人民必将绘出更新更美的图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