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滁境“群峰环于西南,清溪注于东北,滁河襟带东南”,水利条件优越。但历史上水利工程主要是修塘筑堰,由于历史的原因,一般塘坝“小、破、浅、漏”,雨稍大即漫堤,天小旱即底干。滁河堤防极多隐患;清流河堤埂较窄,稍有洪水,即破溃成灾。因此水旱灾害不断。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立足近利,着眼长远”,大力开发利用水资源,先后进行5次水利规划,因地制宜开展水利建设。1956年实现农业合作化,统一兴修水利,当年完成土方529万立方米,同时兴建独山水库。年底,全县小型水库由1955年16座增加到25座,蓄水总量由1955年8900万立方米上升到12136万立方米。1958年,“全民大兴水利”,当年共兴建小型水库106座、塘坝34口,整修塘坝15126亩、圩堤12.58公里,开挖沟渠14.74万米,完成土石方4073万立方米,蓄水总量达到18983万立方米。1960年,兴建沙河集、城西2座大中型水库,19座小型水库。
60年代中期以“自力更生、兴修小型水利”为主,至1965年,全县兴建小水库32座,机电排灌站14座,全县有效灌溉面积21.1万亩。
“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群众学习大寨人治山治水的革命精神,继续兴修水利,抓抗灾促工程,共兴建水库68座,机、电排灌站85座。1975年后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部分农田得以平整;同时,重点抓引水、蓄水、电灌、渠系配套工程,形成一批高产稳产农田。
80年代以后,农村实行责任制,水利工作重点转为管理,着重抓好骨干工程的挖潜配套、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建立乡镇水电工程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已建工程设施的经济效益。同时,新建一批水库及机电排灌站。
至1987年,全市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41座,当家塘坝1万多口,总蓄水量4.42亿立米,其中:水库总容量3.97亿立米,蓄利用水量占多年平均产水量的56%;固定电力排灌站153处,总装机291台套,总动力2.01万千瓦;排灌机械总拥有量2471台套,总动力4.26万千瓦。滁河堤防由原来高程11米,全面加高到13.5米,顶宽4米,清流河堤防培厚加高到15.5~17.5米;平整土地和旱改水田10万余亩。共完成土石方1039亿立方米,总投资4462万元。农业生产的水利条件有了根本改观。在全市50万亩农田中,有效灌溉面积41万亩,占总面积的82%,旱涝保收面积30.8万亩,占总面积的61%,基本上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洪能防”的水利体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