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历史上本区森林资源贫乏。据1950年《皖北淮南林木调查总结报告》记载:区内山岭多为无林荒山,仅滁县花山、嘉山县老嘉山一带有残次林8万亩左右。
建国后专区和各县人民政府在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的过程中,积极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以普遍护林为主,进行重点造林”的方针,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护林、造林工作,丘陵区的乡、村都成立了护林小组,订立护林公约。在有一些残次林的滁县、嘉山、凤阳等县分别设立了林业工作站,主要任务是宣传国家的林业政策,指导群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1953年起,全区积极贯彻国家关于林业生产国营、民营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出现了以互助组、初级社为单位的集体造林高潮;与此同时,全区开始兴建一大批国营林场,为消灭荒山绿化皖东奠定了基础。从1956年起至1964年全区先后建成的国营林场有白米山、孤山、岱山、马厂、大山、琅琊山、常山、曹店、鲁山、紫阳、西桃园、复兴、管店、卞庄、范岗、大金山、藕塘、长山、大银山、白云山、黄栗树、长冲、瓦山、西洋山、半塔、宝山等林场,加上1950年成立的皇甫山林场和1977年成立的泉坞山林场,全区国营林场达到34个。
1978年以后,全区在大力开展荒山造林的同时,着重加强对成林区的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取得一定的成果。1981年至1983年,全区开展了林业“三定”(稳定山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责任制)工作,推动了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各方面的造林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全区共有造林承包专业户805户,承包山地总面积约25万亩。
从1986年起,全区国营林场开始从由单一造林营林为主转向以林为主多种经营,从单一的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50年代中后期种植的马尾松已开始小面积间伐利用,同时加快黑松低产林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林业生产逐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经过建国后四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皖东大地已基本实现了绿化。截止1992年底,全区历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00万亩,林木总蓄积量658万立方米,群众四旁植树累计近亿株,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3.4%。滁州市、全椒县、天长县、来安县绿化均达到部颁标准,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