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61年成立和县机电管理所,所长由水电局副局长王明兼任,配有调度、技术检验、计划材料等人员8名。该所负责35千伏变电所和国营排灌站的业务指导工作。各区、公社及大圩设堤管会,分管用电工作。1964年1月,水电分开,机电管理所撤销,成立和县供电局,属地方国营企业,业务受合肥供电局领导,内设人秘、计划基建、生产技术、财务和用电管理等5个股,各区设用电管理所,共有行政人员37名,工人102名。1965年11月,和县供电局划归合肥供电局领导,由地方国营企业转为水电部门直属企业。1971年撤销内设5个股,设立政工、生产两大组,原用电管理所改为供电所。1978年9月划归巢湖地区供电局领导。同时撤销政工、生产两大组、恢复人秘、生产技术、用电管理、财务材料、行政等5个股。1982年和城供电所划为环城、和城两个供电所。
1981年,省电力局农电处在濮陈公社搞小趸售试点,并成立公社供电站。至1983年底,石杨、姥桥、新桥、西埠、环城、沈巷、乌江等6个区38个公社供电站均已成立。1984年公社供电站同原供电所签订内部经济承包合同,实行电量、线损、均价、电费、安全五项指标考核。
一、计量管理
表计校验1963年和城变电所自制1台简易校表台,负责城镇各类用户的表计校验。1965年在白桥公社徐庄大队进行计时计量试点,同年县供电局设立校表室。1972年增添1台单相校表台,1984年增添1台三相校表台,校表室负责和县的变电所主线总表、配变总表、关口表及照明表的校验。1985年统计,和县共安装各类电表7.9099万只,其中配备总表1520只,加工计量表1030只,工业表计349只,照明电表7.62万只。同时,乌江、姥桥供电所、和城营业所先后设立校表室,各有1台单项校表台。
表计管理1965年后,对局校表室的3~10千伏和35千伏电度表建立卡片,定期轮换校验。并对全县3~10千伏和35千伏电度表,配变总表进行清资,做到帐、卡、物及装置地点相符。将各用户自备的单相表、三相三线、三相四线有功电表与供电局的不同类型电度表用代号区分:用户自备的单相表为012、三相三线为013、三相四线为014,供电局的单相表为12、三相三线为13、三相四线为14。
3、电费和县电厂成立时,实行包灯制,用户先申请,电厂派人安装,封其灯头,按灯泡收取电费。和县供电局成立初期,由上级下达电费任务,经当地政府出面,按装机容量、受益田亩和人口摊派,分午、秋两季登门收取。1980年和城营业所实行坐收电费制度,按抄核不同类别电价电量计算电费,发通知单,用户每月11日前交清电费,如延期交款,大宗工业用户按千分之五、一般工业用户按1天1元,民用每天0.5元,加收滞纳金。农村相继采用这种办法。1985年对各用户实行核证供电、月抄月收、月清月结、缴款购电,从而,改变了过去电费拖欠现象。
电价和县电厂自实行包灯制时,每月按灯泡瓦数大小固定价格收费,每瓦灯炮0.05元。系统供电后按华东电网统一收费标准执行:农业用电每千瓦时0.06元,工业用电每千瓦时0.085元,照明用电每千瓦时0.19元。3~10千伏及35伏无损户,工业每千瓦时0.083元,照明每千瓦时0.185元。1976年执行电热电价。和县执行两部制电价的用户:县水泥厂、帆布厂、粮油食品厂、阀门厂、城南窑厂、八角窑厂等。35千伏用户按每千瓦时0.055元,10千伏用户按每千瓦时0.058元电价收费,并按配安变容量每月收取基本电费4元/千伏安。县化肥厂实行优惠电价,该厂全部电量按每千瓦时0.06元收费。1981年起,和县供电局下达内部均价,实行均价考核,售电平均电价逐年上升,1981年为每千瓦时0.065元,1983年为每千瓦时0.069元。1985年为每千瓦时0.08元。1988年每千瓦时0.086元。
1956年和县电厂7月份功率、电价表

凭证供电1985年1月,将上级下达的用电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用户。对每月用电量500度以上的各类用户进行普查登记,按月核证。定电量、定时间、定负荷、定负荷率,实行用电包干,节约归己,超用扣还或加收补偿电费,打破了用电吃大锅饭和拖延、欠费不缴等问题。1985年上半年,应收电费288万元,实收282万元,回收率97.9%。
二、降损节电
60年代,在电网建设中,由于近水设点、简易上马,用电负荷不断增加,供电半径越来越大,变电所偏离负荷中心,加上设备不配套等原因,变线损较大,1971年全县平均变线损率达到46.82%。为此,采取了降损办法:
调整电网布局,缩短供电半径。1965年将白桥变电所迁至石杨。1976年建西埠变电所后,和城、望江变电所停止向西埠区供电。1977年建姥桥变电所,克服了姥下河变电所偏离负荷中心的问题。1978年建沈巷开关站,减轻黄山寺变电所的负荷。从而使35千伏电网布局趋于合理,缩短了供电半径。
升压改造1981年和城供电所6千伏供电升压为10千伏供电。1982年沈巷公社6千伏电压和雍镇公社3千伏电压均升为10千伏,由沈巷开关站供电。1983年东汤变电所对绰庙、幸福、裕民圩3条线路由3千伏升压为10千伏供电。1981年至1985年共升压改造3~6千伏线路532公里。同时安装6~10千伏电容器11754千伏安,35千伏电容量1080千伏安,平均率为0.7。
降损管理1983年起,采取线损指标考核,列入百分制记分计奖,把线损指标考核同奖金挂钩。巢湖地区每年开展一至二次营业普查,县供电局也组织普查与抽查,1984年和城营业所查获偷漏电108起,补罚电度10万度,折合电费1万元。西埠供电所查获煤矿偷电后,追补电度7.5万度,电费6千元。
1983年沈巷区开始安装低压计量箱,并逐步推广,至1985年全县已安装低压计量箱822台。阻止了偷漏电现象,线损率明显下降,如西梁山变电所对姥桥区供电的3条6千伏出线,安装计量箱后,平均线损率从40%降低至10%。1984年统计安装计量箱共节省64万度。
为了抓好社会节电,对用户进行电平衡测试。1984年更换320千伏安,180千伏安配变各8台。化肥、造纸、水泥等3个较大的厂,基本上消除“大马拖小车”设备不配套的现象。有的用户装电容器,采取无功补偿方法提高电能质量。同时各工厂合理安排班次,高峰不用,无人停机,节约用电。并把产品单耗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标志之一,对日用电量500度以上的工业、乡镇企业的产品单耗进行逐月考核。县化肥厂按全部用电量的95%作为产品耗电。造纸厂分车间装表计量考核,对超单耗的用户予以罚款。1985年1至5月,县水泥厂超耗罚款532.37元。
三、安全用电
1964年成立和县供电局以来,一度由于缺乏技术力量,职工素质差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生产无人抓。尤其是在农村电网建设中,“重建轻管”,只注意兴建变电所和输电高压线路,放松农田低压线路的管理,私拉乱接、竹杆当电杆、草绳打拉线、拆股线、地爬线、齐眉线等普遍存在,事故不断发生。1971年至1977年共触电死亡234人,其中1971年农村触电死亡54人,居全国各县之首。
1971年至1975年,配变烧坏事故率达0.6次%台年之多。供电系统也发生3起人身触电致残、2起烧毁主设备事故。中央水电部多次组织农电安全检查团来和县检查、指导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供电部门采取了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逐步解决了用电不安全的问题,1985年农村触电死亡只有1人,配变烧坏事故率下降为0.18次%台年。
组织措施县供电局配备专职安全员,各供电所、班组和区、乡供电站配兼职安全员,负责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检查监督工作。县成立劳动保护,油务绝缘监督和防火领导小组。以“电业安全工作规程”为教材,培训职工,每年组织两次考试,成绩记入技术考核合格证内。每年开展安全检查4次,并坚持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转移、终结制度。利用宣传画、放幻灯、电影、有线广播和印手册等形式宣传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1978年后,各公社均配2名农电工,至1985年农电工发展315名,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规程考试,并发给合格证。
技术措施每年用电高峰前,对560千伏安以上的配电变压器进行一次检查和油耐压试验,对变电所的全部电路设备,进行予考性试验1次,每年春、夏季对全县35千伏线路、3~10千伏线路进行2次巡查,发现问题,就地解决。50年代建造的变电所,设备陈旧、老化、事故率高,先后拆除望江、新塘、姥下河等3个变电所的陈旧设备,更新了黄坝变电所的老设备。全县有9个变电所安装了防误拉误合简易闭锁装置,两个变电所配备了五功能电磁与机械闭锁装置,为运行和检修人员提供安全保证,配齐配足各生产班组电气绝缘安全工具、生产工具和各种标示牌、遮拦、消防器材。工作班在设备上操作,必须遵照: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挂标示牌、设遮拦等程序。
整改低压线路1978年和县共有低压线路4582.54公里。其中:一类线路1250.43公里,占27%;二类线路1491.47公里,占32%;三类线路1831.25公里,占41%。1982年,省电力局拨款5万元,重点帮助黄渡、娘娘庙、前唐等3个公社改造三类线路。1984年,八角乡自筹资金7.1万元,改造低压线路38条,长8.2公里。1985年,西埠乡供电站集资3.95万元,改造低压线路1.78公里,低压配电房11座。
安装触电保安器1975年,县供电局在濮陈公社五墩大队试点,全公社24台配电变压器全部装上触电保安器,并对104条,长65.3公里的低压线路进行维修改造。1976年,省电力局组织人员参观,促进了全县保安器的安装工作,同年底全县装触电保安器1080台,安装率达68.4%。原保安器为重锤式、手枪式,跳闸线圈容易烧毁,濮陈供电站组织技术人员研究改进,将跳闸线圈去掉,改用元钉弹簧构成一组滑式传动装置,成为单级直跳式电压型低压触电保安器,效果更好。1985年黄渡乡农民蔡邦涛,放牛时撞断1根低压电杆,4根导线同时落在蔡邦涛和附近掼稻的5人身上,由于保安器及时切断电源,避免了一起重大触电事故的发生。
上一篇:第二节 供电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