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沿革
乾隆十三年(1748)《含山县志》载:佛教自三国吴赤乌(238——248)以后就逐渐发展兴盛起来。唐贞观二年(628)兴建的安国寺(位今环峰)、正觉寺(位今运漕)、净戒寺(位今铜闸)、兴教寺(位今东关)。后历代均有修建。明正统六年(1441)《和州志》载,含山寺庵计10处(其中寺9处,庵1处)。明万历三年(1575)《和州志》载,含山寺庵计24处(其中寺19处,庵5处)。乾隆十三年(1748)《含山县志》载,县有寺庵计51处(其中寺20处,庵3l处)。清宣统年间(1909——1912),县有寺庵54处(其中寺19处,庵35处)。
民国时,佛教得到发展。据民国23年(1934)《安徽省统计年鉴》记载,当年含山有寺91处,僧人151名;尼庵13处,尼姑28名。佛教信徒达843名。1949年,县境计有庵堂寺庙67座,僧尼居士130多人。1951年11月,寺庙61座,僧尼87人。
1966年“文化革命”初期,庙宇被拆殆尽,佛事均遭禁止,僧尼或回乡,或被安排工作,或被强制改造。
1978年后,人民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僧尼逐渐回寺庵,被占用的寺庙逐步得到退还。至1988年底,先后恢复活动的寺庙有太湖寺、圆通庵、大善寺、梅山庵、塔庵、迎水庵、海慧庵、接引庵、巴巴庵等。对自愿回寺或自愿出家的僧尼,经审查符合条件的,都让其进寺,并由民政部门按城镇人口标准供应粮油,至1988年底,全县共解决23名僧尼的非农业户口问题。
二、县佛教协会
民国中期,县成立佛教会,会址位于清溪镇佛慧寺,负责人宏如,后解散。至民国35年(1946)初恢复佛教协会,会长妙义,副会长胡昌鼐,民国37年(1948)底停止活动,1984年11月,在含城成立县佛教协会,会长慈礼、悟修。第一届佛协会至1988年底共召开5次委员会议及扩大会议。佛协会管理全县的一切佛事活动、佛教财产,并处理一切非正常的佛事活动。其章程参照省佛协会章程。
三、重点寺庙简介
太湖寺
位于县南太湖山、合裕公路旁,因山得名,建筑格式类似九华山,又被称为“小九华”。寺内有景点室内井,屋内塔。该寺于宋元丰二年(1079),由无用禅师创建。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光绪八年(1882)、光绪二十五年均有修建。寺鼎盛时期,和尚数十名,香客中除附近村民外,还有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信徒。民国27年(1938)底,日本侵略军烧毁该寺大部分建筑,并杀害和尚一名。1957年,该寺有和尚10名,云游僧和斋公出入频繁。1966年,“红卫兵”将寺内经卷、佛像洗劫一空。1978年后,宗教政策逐步落实,僧人回到寺中。1985年1月,该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寺观,并拨专款维修。该寺的佛事活动恢复正常。
碧峰庵
位于县城南门外,庵前有碧峰塔,又名“塔庵”。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4)。清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燹。民国时修复。抗战时,碧峰塔被毁。“文化大革命”期间,庵内佛像被摧毁殆尽,时该庵住持尼维山坚持护庵,以种菜为生,并潜心修行诵佛。1983年,维山圆寂。居士李明心继之进驻庵内。1986年太湖寺僧弥智来到此庵,并翻盖殿宇,建筑围墙,修复佛像。每年农历三、六、九月十九日,远近前来做观音会香客甚多。1988年,芜湖佛教信徒赠给该庵铸铁大香炉一座,并有40多位代表来此朝拜,盛况空前。
圆通庵
建于清朝末年。相传该庵禅智师傅精通医术,专治儿科、妇科疾病,时上海一木业主之子久病不治,禅智治愈此病。木业主遂捐木建此庵。民国期间,该庵颇负盛名,南京、芜湖、和县等地高僧先后到该庵讲经。外地信徒频繁出入该庵。上海圆映老法师为该庵题对联为“圆通成妙谛,自在益群生”。最盛时,润辉(和县人)任当家师,收徒13人。1958年,该庵被列入安徽省寺庙道观保护名单,当时庵有房22间,住尼6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将寺内佛像砸毁、碑文毁灭。1978年后,住持慈礼复塑大殿正面佛像。1988年住尼3名。运漕一带信徒常来庵进香朝拜。 迎水庵
位于清溪镇北2.5公里处。元末有外地母女二人逃难并结庐于此,后茹素念佛,削发为尼。明洪武年间(1368——1398),建造佛殿3间、禅房2间,尼6人。自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后,清道光三年(1823)、八年、二十九年迭遭洪水,佛殿毁坏严重。道光三十年复修。清宣统二年(1910)又遭洪水,经地方重建3间大殿、8间禅房、1间厨房。至民国23年(1934)由尼宝恕化缘,扩建明三暗五的佛殿和2间禅房,时庵内有尼11人。日本侵略军侵占清溪镇后,尼全部外逃。民国30年,有3尼回庵。“文化大革命”时期,庵遭劫难。1984年,住持宝恕、法师演华从地方募化近2万元,重修3间大殿、2间禅房、5间厢房和1回廊,整体成四合院,并重塑佛像。1988年,有尼4人,自耕种2亩土地,并雇请3名工人,开设一个香厂,生活自给。日常皆有信徒朝拜,春季观赏牡丹花时尤盛(庵内植数株牡丹花)。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道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