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储存
仓库
宋、元年间。环峰镇设官仓五处,后久圮。明洪武二十三年(1490)设预备仓一所,明正德五年(1510)增仓一所,后迭有修葺。清顺治五年(1648)重建官仓,设于含城南门攀桂街,时称“丰备仓”(民国称积谷仓),毁于太平军兴。清光绪后期,该仓由环峰镇人晏铸堂督修完好。
民国24年(1935)将丰备仓改名为县立第一农仓(同年在林头镇设立县立第二农仓,具体情况不详),当年储谷1012石,次年977石。民国32年(1943)环峰镇再次陷敌,该仓被日伪拆毁建碉堡。
私仓主要分布于运漕、环峰两镇,
运漕镇拥有私人粮仓10余家,较大的有5家:
李府储备仓清朝末年,由李鸿章后裔在运漕西街设立,称李巨兴、李万兴仓,鼎盛时,仓库达100余间。解放前夕,有破旧瓦仓数十间,仓容4500吨,实储粮约2000吨。
“大益公”与“三益公”仓民国20年(1931)由段琪瑞后裔于运漕东河街建造,时称“大益公”粮库。该仓库后出售给夏叙堂、丁蔼庭、罗民仙三人,遂易名为“三益公”。时有瓦仓10余间,容量约800吨。实储粮约300——400吨。
徐氏粮仓徐同泰于四十年代建成。有瓦仓二三十间,容量约1600——3000吨。实储粮300吨左右。
朱氏粮仓朱永圣开办,有瓦仓30余间,容量约2800余吨。但每年实际储存量不足仓容的三分之一。
曹氏粮仓曹敬夫开办。拥有草仓10余间,容量750吨左右。其他还有薛兴隆、宋万顺等人均拥有一些仓库。
环峰镇镇西门有“宝德仓”,仓容数十间,储粮200余吨。南门有“福寿仓”,仓容十余间,仓储粮近200吨。还有“漱兰堂仓”。这三所仓库均属李鸿章后裔所有。仓容超过当时官仓的几倍。其中“宝德仓”毁于1940年4月24日日军进犯含城之时。另外,善化街陈姓私宅有仓库10余间。
1949年元月,含山解放。县政府即利用各地祠堂庙宇(如清溪的佛慧寺,储粮约500吨,白衣庵储粮近50吨)、没收的地主房屋以及租借民房等作为仓库。到1949年秋粮征收前,全县建成仓库167间,容量8605吨,实储粮约6000吨。仓库分布在环峰、运漕、东林、清溪、仙踪、铜闸等6个区粮库所属的40个库存点。
1950年,建简易瓦仓2座,32间,容量4000吨。1951年,在运漕河南兴建县第一座合理仓库(基建房式仓)3幢,容量2000吨,实储粮1400吨(后划归无为县)。1953年,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储量增多,是年下半年在含城建两幢基建房式仓,容量3000吨,实储粮2100吨。同时,对全县旧仓作扩修和葺补。到1953年底,全县存粮点(包括临时点)发展到54个。1954年,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淹没仓容8376吨,拆迁、倒塌的仓容有11684吨。对受洪水侵害的粮食,县采取降低其使用价值办法,供有关厂作酿酒和饲料原料,使其绝对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洪水消退后,重建草仓,仓容10750吨,大修瓦仓,仓容12350吨,扩建仓容5725吨,计储粮6105吨。1955年,县大规模兴建仓库,1956年是县历史上建仓最多的一年,新建仓库21幢,容量25075吨,其中,按苏联标准仓房式样建的储备仓容12360吨,草仓容11000吨,简易仓容3715吨。总计实储粮7430吨。1959年,县有7个粮食管理站,24个固定存粮点,总仓容48255吨,储粮1490吨。
60年代初,报废一些草仓,改建一些仓容。1965年,全县总仓容达到52720吨,其中质量完好的仓容43580吨,改建后的民房祠庙仓容4280吨,草仓容4860吨,储粮达10515吨。1969年,草仓与临时简易仓全部拆除,点与点之间的摆布趋于平衡,储粮7310吨。
70年代,县在粮仓建设上,着眼于提高质量,完善储粮条件,至70年代末期,全县各类仓房91幢,总容量66090吨,占地面积69822平方米,水泥晒场32915平方米,均为合理仓库。
80年代,粮仓建设已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1983年,林头、清溪两站率先配套建成两幢机械地槽通风低温仓(各750吨),计储粮1500吨。这种粮仓可消除粮食发热、降水、保鲜、抑制虫霉繁殖,节约保管费用。1984年,全县普遍推行这种仓库。1985年,全县26个分站中21个建成这种粮仓,计65幢,仓容37000吨,实储粮31500吨,占实际能储仓库的50%。1987至1988两年,建地槽通风仓11000吨,实储11000吨。存气箱通风仓11640吨,储粮8150吨。吊顶隔热仓2925吨,储粮2925吨,同时结合仓库翻修建薄膜纤维板墙仓容20225吨,储粮19000吨。沥青墙仓容34075吨、储粮31000吨。1988年底,全县机械地槽通风仓容量23000吨,存气箱通风仓仓容23275吨,吊顶隔热通风仓容量5850吨,合计52125吨,占总仓容量98.6%。实储粮食合计45000吨,占总储粮量76%。 县油料储存:50年代以瓦缸、木桶与铁皮油桶储存。60年代陆续代之以小型铁皮油罐和小型水泥油池储油。70年代开始使用钢板油罐储存,但数量不多。80年代,全县广泛使用钢板油罐。1988年底,全县有钢板油罐53个,总容量为2349吨,实储1037吨,占县总储油量92%。
粮油储存技术
1950年,县储粮主要采取风、筛、晒等方法,风:用木制风车,风出虫子、灰尘、杂质等,降低粮温;筛:人工筛去粮虫;晒:利用日光杀虫,干燥粮食。1954年,试用化学药剂熏蒸粮虫。同年,环峰粮站发明“陈大糠垫仓无虫”技术。1955年。仙踪粮站推行“小麦趁热进仓,粮面盖草木灰密闭”,以及冷冻、堆尖杀虫经验,效果显著。1964年,全县普及化学药剂熏蒸防治粮虫法。1979年,仙踪谢集分站实行小麦、粳稻缺氧保管,取得成功。1982年,各站相继采用之。1983年,清溪、林头两站试行机械通风低温储粮试验取得成功,随即在全县推广,1985年普及。1985年11月至1987年6月,县粮食局储运股副股长唐德良与清溪粮站副站长唐宗水在清溪郑蔡岗粮点7号仓进行晚粳机械通风干燥降水试验,获得成功。荣获安徽省粮油食品局1985——1986年度技术革新成果四等奖。
1979年9月,各粮站建成化验室,储粮检测应用吸风式检样器,热敏电子测温、电子测水、测氧仪等。油脂化验仪也开始应用。
在仓储工作中,除采取上述技术措施外,各粮站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清仓消毒,入库粮质,粮情检查等方面严格把关,采取设挡风板、防雀帘、防虫线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同时,县粮食局对保粮职工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1973年至1986年间,组织各种培训班64期,培训青年防化人员1700多人次。
“四无粮仓”
1954年2月,县粮食局组织站社仓保人员学习余杭县无虫仓经验,开展无虫无霉活动。1955年,全国各地开展“四无粮仓”(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活动,县粮食局成立“四无粮仓”领导小组与鉴定小组,开展竞赛。1955年底,全县22个分站中有15个分站实现“四无”,仓容2900万公斤,占总仓容72%。1956年,含山县达到“四无粮仓”县标准(即全县所有粮油库点,加工厂销售网点90%的粮油,均要达到100%的“四无”)。1957年——1959年,连续保持达到“四无粮仓”县标准。1960年——1965年,全县“四无粮仓”容量占总仓容的65%——78%。1966年——1969年,“四无粮仓”活动停止。1972年,实现“四无粮仓”30170吨,占总仓容52%。1973年底,再次达到“四无粮仓”县标准。获省粮食厅颁发的合格证书。1974年到1986年,连续保持达到“四无粮仓”标准县称号。在此期间,自1983年始,县各粮站开展“四好粮库”活动,即政治工作好,经营管理好,粮油保管好,安全生产好。把“四无粮仓”活动推向高潮。
二、调运
流转方向
50年代,县粮油外调路线有:含城从和县金河口中转;仙踪由白衣庵、再安下滁河转运;清溪沿清溪河下裕溪河转运;裕溪河沿岸的林头、东关、运漕、黄墩等集镇均由水路直接发运。1965年,地区粮食局在巢县设立粮油外调中转站。县粮油外调中凡由铁路发运的均自巢县中转。1984年,县在铜闸建立粮油铁路中转站,县内粮油外调大部分由铜闸中转。
县粮食流向是上海、天津、东北三省和安徽淮北地区,油脂流向是天津。
运力、运具
50年代,县铁路运输有铜闸、东关、林头三站,水路能常年通航的集镇有运漕、东关、林头三个,全县30个购销点有14个处于交通闭塞之地,是典型的汽车、火车、船“三不通”地区,10个点靠近季节性河流,一年中大半时间不能通航。粮油外调,一小半用火车、船只直接调运,一大半是以人力、畜力运往外调出口点,行程几十里。
60年代,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开始使用汽车运输粮油。柘乌(柘皋——乌江)、横长(横龙铺——长山)、含古(含山——古河)、含铜(含山——铜闸)四条公路通车后,县汽车运输增多。1965年后,远距离的粮油转运使用汽车运输,短途运输仍使用人力、畜力车。此间,粮油运输同时使用火车、汽车、帆船、人力(畜力)车四种工具,其运输量分别占调运总量的10%、15%、40%、35%。
1974年,县粮食局有三台汽车与一台拖拉机,从事长途运输和部分短途运输。人(畜)力车、船运数量开始下降。1976年6月,县粮食局正式成立汽车运输队,计有汽车5辆,拖拉机1辆,运力共为22.5吨。人、畜力运输完全被汽车代替,船运数量亦大大减少。1982年,汽车队配备了1台四吨自动装卸油罐车,进行食油散装运输。1988年底,汽车队壮大到汽车6辆(其中3辆解放牌带拖挂车,2辆东风拖挂车,1辆解放牌油罐车),总运力达56吨,固定资产32.21万元。
1949年——1988年度县粮食产购销调存实绩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