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和个体商业
建国前,县内市场大多由私商经营。据民国年间《安徽通志馆采访表》载,唯有公合兴盐仓为官商。时运漕镇设有盐局。运漕水运方便,商业市场历来繁华。民国22年(1933),运漕镇拥有商号107家,服务业80家,作坊27家,牙行38家,工匠34家,手工服务社27家,其它行业21家。民国25年,县城米业30余家,油行5家,鱼行5家,花生行5家,槽酱业8家,杂货业11家,布业9家,京广业3家,烟草业3家,水果行3家,草行8家,药业3家,瓷窑业5家。抗日战争时期,县境大部陷入敌占区,市场萧条,商业萎缩。
私营商业组织有商人团体。县内较大集镇于清宣统元年(1909)成立商会。民国20年成立同业公会。主要任务是执行政府命令,催缴会费,摊派课税和驻军捐款以及调解商人之间纠纷与争议。商人团体主要由商业大户操纵把持。
建国后,商业迅速恢复发展。1949年底,全县有私商2273家,其中纯商业1214家,饮食业299家,服务业760家;从业人员3369人,资金总额175.5万元,年营业额708万余元。
1953年起,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下半年粮油统一由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经营。次年9月棉花实行统购、棉布统购统销。同时国营商业接管批发商;零售商组织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经营小商品。1958年,全县私营商业仅存159户,从业1209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一面继续加强对合作商业改造,一面严格禁止小商贩经营活动。1979年全县有个体商贩286户,多为地下经营,其中有证的仅52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商业发展很快。到1988年底,全县共有个体工商业3380户,从业6980人,自有资金363万元,零售额1428万元。其中商业个体户2221户,从业3788人,自有资金95万元,营业额1008万元。与1949年相比,商业个体户数、从业人员、营业额都增长1倍左右。
二、合作商店
1954年,全县有私营商业1427户(包括饮食业、服务业、行商、摊贩)。1955年对私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全县93%以上私营商业参加合作组织,共2265户,从业2589人。其中公私合营1个,18户,21人;合作商店127个,1683户,1929人;合作小组67个,564户,639人。1960年合作店、组按行业归类,全县共划38个核算单位,其中,纯商业11个,饮食业16个,服务业11个。1962年合作商业调整,商业划小划细。1963年县城以下农村集镇有95个核算单位.222个门市部(包括78个农村店),从业1230人,流动资金107161元。按行业分:纯商业32个核算单位,114个门市部,从业503人,自有资金88200元;饮食业27个,45个门市部,从业375人,资金13895元;服务业36个,63个门市部,从业352人,资金11966元。
县城合作商业初分三大组:纯商业组、饮食组、服务组。1958年三大组织合并成立合作总店。1962年恢复三大组。1969年三大组合并成立“含城合作商业革命委员会”。1972年随着“三代”(代购、代销、代营)工作的开展,有半数合作商业人、财、物归属有关国营商业公司,大集体性质不变,独立核算。1981年,合作商业再度并成合作总店。1986年5月,合作总店改称“含城商业综合公司”,属大集体性质,在职人员152人。公司下设两个厂(石棉瓦厂、油毡厂),25个营业网点。
80年代前期,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综合公司下设11个独立核算单位。年销售总额近三百万元,由于个体商贩日益增多,合作商业受到冲击,大部分商店亏损,发不齐工资,不少商店名存实无。1986年全县农村集镇合作商业店组仅存17个,饮食业4个,服务业6个,纯商业7个。
三、供销合作社商业
县社
民国25年(1936)成立“含山县合作办事处”。民国26年5月,改称“含山县合作指导处”,属县政府第二科(建材科)领导。县以下按行政区划,以保甲或较大村庄组织合作社。以联保或区成立区联社,全称“利用兼营信用合作社”(简称“利兼社”)。领导成员大都为当地联保主任、保长和地主豪绅。社员不分对象,农工商均可入股。民国26年全县共有合作社76个,社员5138人,投股金额16396元。区联社1个,社员13人,股金410元。合作社因地制宜,以组织农民开荒、植树、养牛、养羊、养鱼为主,兼办信用储押以及火灾保险业务。有些地方为向上交差,谎报成绩。如关镇花山保在荒山上插一块木牌,上写“花山保合作植林地”,并列社员名册上报,即作为办起一个“利兼社”。民国27年日军侵占县城及含南一带集镇,国民党县政府迁至仙踪,各地“利兼社”停办。时县政府所在地设有机关员工消费合作社,经营生活日用品和文具等。民国33年改组为“含山县政府员工消费合作社”。民国34年至民国37年,国民党县政府设“建设合作科”,无合作社组织。
民国32年抗日民主政权—含巢督导处,为打破日伪经济封锁,创办福山乡消费合作社,由乡农民抗日协会领导,资金由群众认股集资,每股大米5斗。经营商品有食盐、肥皂、牙刷、牙粉、笔墨纸张、针线、棉布、碗筷等生活用品,并帮助群众调剂少量粮油、副产品。群众编了一首顺口溜:“消费社真正好,买卖方便又公道,不受奸商讹,鬼子卡不到,生产生活有保障,感谢党的好领导”。
1950年7月成立“县合作总社”,同时建立运漕、东林两个办事处。1954年合作总社改名为“安徽省含山县合作社联合社”。同年10月,更名为“安徽省含山县供销合作社”,有工作人员87人。1958年5月,供销社并入县商业局。1961年10月恢复县供销社。1968年10月,县供销社改称“县农副土产购销站”。1970年10月,改称“土产日什公司”。农业生产资料、棉麻相继从物资局、粮食局划出,分别成立“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和“棉麻公司”。土产日什、生产资料、棉麻三公司同属县商业局领导。1977年3月,恢复县供销社,下辖土产、生资、棉麻三公司。1980年县社增设“工业品采购供应公司”。1983年,县供销合作社改称“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1985年8月,成立“农副产品购销公司”。1988年县供销社计有5个专业公司,自有流动资金472万元,固定资产819万元,职工人数由1952年107人发展到1550多人。
专业公司
土产日什公司1955年成立供销经理部(包括土产、日什、生产资料)。1965年成立土产日什公司,经营土产副食、日用什品、陶瓷器、干鲜果、调味品等生活资料。1968年,生产资料、棉麻经营业务划出。食品公司及环峰基层社并入,改称“县农副土产购销站”。1970年10月,食品公司划出,恢复土产公司。80年代为适应市场变化,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工业品、木材以及议价粮油购销业务。1988年公司有干部职工68人,自有流动资金18万元,固定资产21万元。
农业生产资料公司1953年成立,1958年隶属商业局。“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归属物资局(即工农业生产资料购销站)。1971年4月,正式成立“含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1977年,县供销社机构恢复后,生资公司隶属供销社。1985年供销社进行体制改革,公司内先后成立化肥农药、农机具和综合贸易三个经理部。是年底公司有干部职工76人。自有流动资金37万元,固定资产59万元。
棉麻公司1971年4月成立,属商业局领导。下辖含城、仙踪两个轧花厂、3个收购站。1977年3月属县社领导。主要经营棉花、苎麻收购调拨和加工业务。1988年有干部职工247人。自有流动资金32.4万元,固定资产234万元。
农副产品公司前身为1984年4月成立的“农副产品产销经理部”,1985年8月,成立“县农副产品产销公司”,后改为“农副产品公司”。经营范围:茶叶、蜂蜜、黄花菜,以及其它农副土特产品收购、加工、推销,同时兼营日什副食、塑料制品等批发、零售业务和议价粮油购销。
废旧物资回收公司1984年6月,成立废旧物资回收站,属土产公司领导。1988年回收站上升为公司。由土产公司划给固定资产12万元,自有流动资金9.5万元,干部职工25人。县城设有3个收购门市部,并委托街道设立4个代购点,负责组织基层社废旧物资收购调拨工作。
基层社
1951年初,县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后,根据中央开展三大合作运动(农业、供销、信用)号召,县合作总社派出人员,深入农村,按行政区划组织基层合作社。首先在东林区、杨柳区、仙踪、运漕(含城于1950已建消费社)等地,以乡镇为单位,相继办起运漕消费合作社和青龙(社址方山口)、隐龙(社址东关)、鸭西(铜闸镇桥西)、后河(铜闸镇桥东)、骆集、魏集、姚庙、葛集等合作社。入股社员910O人,股金13600余元。基层社初建时,设主任、会计和营业员,一般4—7人。
1952年,根据上级关于“以集镇为中心建立大社”的指示精神,东关隐龙社并称东林社(社址林头镇),青龙社因地处偏僻老解放区仍保留,鸭西、后河两社合并为铜闸社,骆集、魏集两社并入仙踪社,葛集社并入姚庙社。运漕消费合作社吸收农民入股,改称运漕合作社。同年,增建陶厂、清溪、含城(原大众消费社并入)3个基层社。时全县有含城、运漕、陶厂、铜闸、清溪、仙踪、东林、青龙、姚庙9个基层社。入股社员46750人,股金66354元。按上级编制要求,每社设正副主任2—3人;会计、出纳、计统(兼物价)、文书、组导等人员。经营杂货、山窑(包括生资)、工业品(包括百货、棉布)和农副产品。较大基层社设有分销站、油厂等。
1953年,改为以区建社。姚庙社并入仙踪社,青龙社并入东林社。入股社员53747人,股金91281元。基层社主要负责人参加当地区镇党委;办公室增设人事干事和私改干事。业务经营由基层社统一核算。门市部分为生产资料、竹树、山窑陶瓷、杂货、百货、文化用品(包括图书)等专业柜组,另有批发仓库和农副产品收购组。
1957年,一般基层社只设生产资料、杂货、山窑陶瓷等3—4个门市部和农副畜废品收购组。分销站由19个减至9个,购销门点减至38个,职工减至286人。
1958年4月,根据县财贸部整编方案精神,一度将含城社改为县社直属零售部,东林社并入清溪社,陶厂社并入铜闸社,东林社的东关分销站划属铜闸社。6月,国合机构合并,基层社亦同时与所在地百货分销处合并,改称“中心商店”,属商业局领导。
1961年,国合机构分开,恢复原有7个基层社,增设关镇社,含城社改名环峰社。
1964年6月,关镇社并入陶厂社。是年起,各基层社增配政治指导员,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贯彻党和国家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同时,为支持和指导农村社队发展副业生产。基层社增设副业组,配1—2人主管。
1972年8月,恢复关镇社,增设东关、姚庙、巨兴、褒山(设祁门站)、张公等社。全县有基层社13个。
1977年4月,根据省社关于“以社(人民公社)建社”指示,增设骆集、谢集、昭关、半湖、三官、九连、福山、张疃、长岗、黄墩、海口等11个基层社。除黄墩、海口两社因缺会计人员仍由运漕社统一核算外,其余各社均独立核算。由于有些基层社范围小,行管人员多,加上商品迂回倒流,费用增大,不利于经济核算。1978年9月,按经济区域,改建为仙踪、姚庙、环峰、清溪、陶厂、林头、铜闸、东关、运漕9个基层社。其余小社改为分社。后鉴于关镇、巨兴属于山区,发展多种经营潜力大,仍保留独立核算。到1979年1月,全县仅11个基层社。
1984年11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根据各地经营情况,又将骆集、谢集、褒山、张公、长岗、福山6个分社改为独立核算。至此,全县增至17个基层供销社。此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变化,逐步减少行管干部,增加业务人员,扩大经营门点。1988年,有职工1037人。
基层社选介
运漕供销合作社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消费合作社。有股金960元,经营日杂百货零售业务。民主选举主任1人,营业员2人。1952年5月,股金增至3300元。消费合作社扩大为供销合作社,有干部职工15人,经营生活、生产资料,并代购粮油、农副产品和收购废旧物资。并先后在长岗集(1956年划归铜闸社)、三汊河、黄墩、海口建立分站。1988年有分销站3个,附设食品加工厂、粮食加工厂,固定资产47.83万元,流动资金60.49万元(其中社员股金2.11万元),职工144人。
仙踪供销合作社1951年12月,建立仙踪合作社,吸收仙踪、谢集、官塘、玉皇4个乡镇农民入股,共2340股,股金3510元。租4间民房,经营生活日用什品,并代购粮油及其它农副产品。1952年6月,魏集、骆集两社并入。经营范围日益扩大。1953年5月姚庙社并入。1972年8月,姚庙社划出。1977年5月,根据以社(人民公社)建社精神,分别成立骆集、谢集、昭关3社。1979年1月,骆集、谢集、昭关3社又并入,原3社改称分社,由仙踪社统一核算。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又将骆集、谢集两分社划出,独立核算。仙踪社1988年有网点27个;干部职工95人;固定资产29.8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27.33万元(内股金0.95万元)。
林头供销合作社1951年初,县社在林头设合作办事处,帮助各乡建社,并兼营购销业务。当年建立青龙乡、隐龙乡两社。1952年6月,合作办事处改称东林合作社(隐龙并入)。1953年青龙社并入。1958年东关分站划属铜闸社;东林社改称林头供销合作社。1977年4月,张疃、福山两分站划出分别建社。1979年元月,张疃、福山两社撤销,仍属林头分站。1984年福山分站划出,成立福山供销社。林头供销社1988年有商业柜组14个,分销站1个;干部职工111人;固定资产51.73万元,自有流动资金46.67万元(内股金1.28万元)。
四、国营商业
1949年11月,县成立酒类专卖科,这是建国后县国营商业之始。1951年至1954年,运漕镇有外县派驻的花纱布、百货批发机构。1955年划归含山。1956年国营商业有百货、医药、食品、针纺织、水产等专业企业。1956年底,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供销合作社为辅,小商小贩为补充的商业体系。1957年10月成立商业局。1958年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合并,撤并网点,管理权限下放,撤销专业公司,当时地方工业产品实行统购包销。工业生产什么,商业就收购什么。结果工业报喜,商业报忧。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恢复供销社和专业公司,实行城乡分工流通体制。商品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商业机构、体制搞乱,流通渠道堵塞,经济效益直线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商业管理体制,建立和发展多渠道流通体制,经济效益逐渐上升。1982年,全系统纯销售额(不包括医药、烟草)2226万元,实现利润83万元。县国营商业有百货,糖业烟酒、烟草、五交化、石油、盐业、饮食服务、副食品蔬菜、食品等9个专业公司。
百货公司
1951年,成立“中国百货公司巢湖支公司运漕营业所”。次年改为“中百芜湖商店运漕办事处”。1954年又改为“中百无为商店运漕办事处”。1955年2月,成立“中百公司安徽省含山县公司”,址设含城。有职工81人,经营面积75平方米。年销售额200多万元。1957年3月,县纺织品公司、文化用品经营处、医药经营处并入百货公司。1958年百货公司并入商业局,下属分销处和供销社合并成立中心商店。1961年,商业局和百货公司分开,各分销处同时恢复。1979年新建百货公司营业大楼,占地面积7773.92平方米。职工254人,经营商品品种8029种。固定资产125.5万元,流动资金785.4万元。1988年完成销售额1929万元,利润51.58万元。
糖业烟酒公司
其前身“酒类专卖科”成立于1949年。1951年成立酒类经营处(也称“酒专”),1956年改为专卖公司。1970年11月,“酒专”并属百货公司。1978年8月成立糖业烟酒公司。公司占地面积7096.7千方米。有职工141人。下设5个分销处,3个批发部(点),5个门市部。有固定资产65万元,流动资金399万元。
烟草公司(烟草专卖局)
1951年,卷烟由百货公司经销,1956年转由酒类专卖公司经营,1970年随“酒专”并属百货公司。1978年糖业烟酒公司成立,1981年12月烟草划出,成立县烟草公司。初,仅有流动资金5000元,职工15人,下设一个批发部。1983年6月又于运漕设一批发部。1981年底至1985年12月,烟草公司由芜湖卷烟厂主管。1986年1月起,由巢湖烟草分公司主管,人财物三权均由省烟草公司直管。1984年2月,县烟草专卖局成立,隶属县人民政府和行署烟草专卖局领导,与烟草公司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负责烟草专卖管理和经营业务。公司(专卖局)现有干部职工27人,固定资产138万元。
五交化公司
主要经营五金、交电、化工等商品。公司建立前,于百货公司内设五交化柜组。1970年12月,五交化柜组由百货公司划出,与石油、煤炭合并成立“县五交化石油煤炭公司”,下设含城商店、煤球加工厂、石油库、含城五交化批发部。1979年6月5日,成立五交化公司,经营商品1500多种。1988年,干部职工103人,下设批发部,含城第一、第二商场部,运漕分销处,清溪分销处,知青门市部。固定资产38万元,流动资金374万元。
石油公司
1961年成立“石油煤炭经营处”。1970年12月成立“五交化石油煤炭公司”。1979年6月,五交化公司划出,石油、煤炭合为一个公司。1980年10月单独设立石油公司,下设油库、加油站、运漕经营处、知青门市部。固定资产105.08万元,流动资金107.39万元。1988年公司有干部职工85人。
盐业公司
建国初期,县内食盐由巢湖盐业公司直供,供销合作社经销。1961年始设盐业经营处。1963年经营处撤销,食盐先后由供销社、土产公司、食品公司代经营,1975年10月盐业蔬菜公司成立。1981年6月,盐业、蔬菜公司分设。每年省下达计划盐2600吨左右,实销约2200吨。除食盐外,兼营日用化学制品、副食品、酒、糖果、糕点、饮料及其他生活什品。1988年公司职工21人,下设两个批发部与贸易货栈。
饮食服务公司
1961年6月,成立服务经理部,有自然门点10处,职工70余人。1964年8月,服务经理部改为“安徽省饮食服务公司含山县经理部”,1970年底成立饮食服务公司。1973年3月,公司接收原含城合作商业的照相业、钟表修理业和部分饮食业、旅店业的从业人员,成立集体所有制的“代营门市部”(简称“三代”)。1981年12月,公司下设含山旅社、车站旅社、工农饭馆、创新饭店、信托商店、红旗冰棒厂、山城茶馆、山城酒家、人民浴室、妇女浴室、环峰浴池、聚仙楼餐厅、东风理发室、振兴照相馆、迎宾旅社、红光照相馆、钟表眼镜店、售货亭(3处)等饮服业20家,从业人员208人。
副食品蔬菜公司
建国前,副食品蔬菜由自产自销个体菜农和少数菜贩经营。50年代后期,含城周围农民和菜农成立蔬菜大队,自产自销,随行就市,从事副食品蔬菜经营的小摊小贩被取缔。1975年10月,成立盐业蔬菜公司。1981年成立“蔬菜豆制调味品公司”。1985年4月,改称“副食品蔬菜公司”。主要经营糖酒、副食、调味品、蔬菜、豆制品、酱菜等。辖含城、运漕两个酱品厂。包括公司自身共设15个门市部,3个批发部,有职工150余人,固定资产1902万元,流动资金69.8万元。
食品公司
1956年4月成立,下设含城采购供应门市部,仙踪、清溪、运漕、铜闸4个食品采购供应站,林头、陶厂两个收购组和运漕禽蛋加工厂。1958年公司并入商业局。食品经营业务并入商业局农副产品采购供应经理股。1961年恢复食品公司。1988年有干部职工275人。下设冷冻加工厂、含城商场、含城食品站、环峰食品站。基层有仙踪、清溪、陶厂、运漕、林头、东关、铜闸7个食品站。固定资产123万元,流动资金124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