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货币
1、金属币:清末,县内除沿用明代制钱、银锭外,银元已大量流通。民国初年,货币因袭清制,但银锭、制钱逐渐消失。民国22年(1933),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规定银元为本位币。在县内流通的银元有本洋、鹰洋、龙洋、孙洋、袁洋、船洋、站洋、川洋8种。民国24年11月4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元流通。由于银元本身为贵重金属,故禁而不止。在流通的辅币中,银质辅币有银角,面值有5角、2角、1角、5分4种;铜质辅币有铜元、铜钱,面值有20文、10文、5文、2文、1文等,流通最广的是10文的铜元。无为沦陷后,日本人以高价抢购铜元“熔成铜块运倭”。此后,市场上金属辅币逐渐消失。
2、法币、关金券、金圆券:民国24年(1935)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用银元。法币的面值有1角、2角、5角、1元、5元、10元6种。民国26年,安徽省地方银行先后发行的1角币、1元币,一并在县内流通。民国31年7月起,法币由中央银行独家发行。到民国37年时,法币的最高面额为500万元。
民国31年2月起,国民党政府发行“海关金单位兑换券”,简称“关金券”。4月起,以关金券1元折合法币20元投放市场,亦在县内流通。
民国37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规定由中央银行发行金圆券,以金圆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收兑法币,同时规定:“人民持有的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须在9月20日前向中央银行兑换金圆券”。此举旨在搜刮金银和外币,因而招致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但金圆券却充塞整个市场。
附:汪伪储备券
民国30年(1941)汪伪政府中央储备银行发行储备券,号称新法币,与法币等值在县内流通。初期面额最高的为10元,后期为50元。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以法币1元折合储备券200元收兑。
3、抗日根据地货币:民国33年(1944)1月,皖中抗日根据地的大江银行发行大江币,又称“抗币”。面额有20元、10元、5元、2元、1元、5角、1角7种,票别26种。发行时规定1元折合法币30元,到年底提高到50元。同时在县内根据地流通的货币还有华中币、江淮币、淮南币和北海币等。
民国34年8月,皖江行署北撤前夕,利用贸易公司的货物廉价出售,回笼大江币和其他根据地货币,在恍城当众销毁。这些货币在当时对缓解根据地财政经济困难,发展生产,促进城乡贸易,起到了积极作用。
4、人民币:县境解放即开始流通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于民国38年(1949)9月在无为县成立办事处后,就挂牌收兑金圆券以及散流的各种根据地的货币。人民币与金圆券的比值是1∶1.35;人民币与大江币的比值是4600∶1,收兑工作到1953年11月结束,共投放人民币(旧版)30亿元,奠定了人民币的信用。
1955年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版人民币。新旧版人民币的比值为1∶1万,全县迅速收回旧版人民币471.6亿元。在发行新版人民币的过程中,物价稳定,人民反应良好。
1964年4月,县人民银行奉命收回苏联代印的1953年版黑色“工农”图案10元币,酱紫色“各民族大团结”图案的5元币和绿色“井冈山”图案的3元币。到6月底,全县共收回以上3种币券170.1万元。
1984年4月15日,发行面值分别为1元、5角、2角、1角的硬币,因数量少,均被群众收藏。1987年8月发行面额为100元、50元的人民币。1988年5月,发行第二批新版(1980版)100元、2元、1元和2角的人民币。
1949年到1988年,全县共投放人民币367546万元,回笼人民币320814万元,净投放46732万元。投放渠道是:工资性支出,占15.1%;农副产品收购支出,占38.7%;储蓄和信用社支出及其他支出占46.2%。回笼则以商品销售为主,占收入67.2%,信用及其他方面回笼占32.8%。
解放后无为县现金投放简表

二、债券
为发展国民经济,国家于1950年发行胜利折实公债。公债的募集和还本付息均以实物为折算标准,年息5分,分5年偿还。全县共发行25057份,每份约为2.96元,计折合人民币7.42万元。1954~1958年,国家先后5次发行经济建设公债。1954年发行的公债从第5年起分8年偿还,余皆为10年到期偿还,年息4分。1959~1961年,安徽省先后3次发行安徽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年息4分。自发行年度第2年起,每年10月31日抽签还本付息1次。第一年偿还总额的10%,以后每年递增5%。1981年国家向国营和集体企业分配发行国库券。1982年后发行范围扩大到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和城乡个人。单位认购的年息4分,个人认购的年息8分。发行的国库券从第6年起分5年还本付息。同时,个人认购的可以向银行办理贴现,贴现率为12.93%,但限额1985、1986两年,以减少持券人挤占银行信贷资金。
无为县债券发行统计表


上一篇:第一节 机构
下一篇:第三节 信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