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文物原较丰富,由于屡遭洗劫,损失惨重。1978年后,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始得加强。1981年5月,于县图书馆内设文物组,并设省文物商店青阳收购点,专事文物收集、整理工作。1983年11月,成立县文物管理所,配备干部8人。是年起,该所即在全县进行文物普查,绘制全县文物分布图册。先后发掘古墓4座,修复古建筑5处,举办出土文物展览2次,展出文物210余件,先后报经省、县政府确定15处为省、县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5月,县文管所聘请雇员53人,组成业余文物保护队伍,保护,管理散落城乡各地文物。是年,县文管所被评为省文物系统先进单位。1989年,馆藏文物8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32件,三级文物180件。
一、古遗址
已发现6处,择记下列5处。
王家垅遗址位于蓉城镇北1.5公里处土山岗上,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5000余年。近年陆续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石镰、网坠等生产工具及石环、玉石器等装饰品。另据残片分析,还有鼎足、鬲、壶、罐等生活用具及印纹红陶片。
岭头遗址位于陵阳乡内陵阳河与永安河交汇处高台地上,面积约9000平方米,文化层平均厚0.5米,属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舌形穿孔石斧、扁平阔刃穿孔铲、锛等。陶器有鼎、罐、盆等。
中平遗址位于杜村乡中平村黄拢自然村山坡上。面积1.5万平方米。属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石斧、锛、段石锛、桃形石器、石簇、石网坠等30余件。陶器标本系地面采集,除陶纺轮尚完整无缺外,余皆鼎足、鼎、鬲等器物口沿残片,属手制。少数陶片上布有绳纹、刻点纹、捺窝纹及凸凹纹。
童埠、朱家渡砖窑址位于童埠乡陀龙村朱家渡西南。现有残窑数处,发现有铭文残砖。据考证,该窑曾为明初建筑南京皇城烧制墙砖。“童埠窑遗址”是同时期的古窑遗价
古城隍庙旧址原址在蓉城北隅,宋绍熙四年(1143)始建。明万历六年(1576),知县苏万民捐资扩建,迁于今富阳桥东大街北。全部建筑包括大门、正殿、后殿各3间、东、西廊各5间,川堂1间,仪门牌坊1座,正殿对面门厅上置2米高的万年台,门楣高悬“护国庇民”横额,外砌砖垣,全系砖木结构,梁柱雕饰精美。大殿供奉城隍、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神鬼高大塑像。清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五年(1866),全县官民捐资重修前殿;同治十一年,修后殿和万年台。建国后,曾先后用作剧场、电影放映站,成为县内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文革”期间被全部拆除。其旧址为今县棉织厂厂房。
二、古墓葬
古墓群已发现13处,择记3处。
老坟窠古墓群:位于庙前乡十字路村。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0.5公里,包括熊、阙、汪3个自然村。保存有西周至唐代大型封土堆11处,砖石墓葬近百处。出土的陶器有罐、壶;青铜器有戈、矛、簇等。其中汪村出土的印花几何纹饰的青铜戈和双龙耳尊等12件文物极为珍贵,现由省博物馆收藏。
三增古墓群:位于城东乡三增村。为东汉末至西晋时的墓葬群,系三、五成群的墓葬制,面积约5平方公里。墓向顺山岗走向,多为中小型砖室墓。出土文物有铜器9件、铁器3件、银器7件、陶瓷品88件,种类有铣、钵、盆、神兽镜、砍刀、锥斗、发钗、手镯等。
西峰岭古墓群:位于蓉城西南之西峰岭。占地约2平方公里。出土文物有商、周时印纹陶磊、陶罐,秦、汉时釉陶鼎、陶壶、陶瓶、陶罐、铜剑,隋代青瓷盘口长颈壶,饼形足碗,唐代黄釉瓷罐、青瓷罐、水盂、铜镜及钱币“开元通宝”等。
历史名人墓已发现31座,择记5座,均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膝子京墓:位于城东五里金鸡岭之“金龟源”土岗(今新河乡光荣村),系北宋名臣膝子京墓地。岗上原有古碑巍然屹立,字大径尺,上刻“宋名臣天章阁待制膝公神道”,已毁于“文革”中。1981年县人民政府立“县重点保护文物”碑一块(参见《旅游》章)。
施尧臣墓:位于杨田乡涧河村的王井山。墓地占地3亩余,基为阶梯式,基室为螺旋形,条石全封结构。墓前砌有放养池,左右侧有石人、石马、石狮等。全基及附属文物今尚保存完好。
王懿修墓:位于蓉城镇平山村石马队。王懿修夫妇合葬于此,糙米浆全封闭式结构。墓前神道两块,祭文碑1块已毁。现存其子王宗诚所立碑1块及墓前的石狮、石马、石象各1对。1964年,墓被掘,棺内衣冠尸体完整,取出玉如意等殉葬品后,掩埋如故。
王宗诚墓:位于杨田乡石山村当铺队。王宗诚夫妇合葬,砂浆条石全封结构。墓前尚存有礼部尚书吴椿撰写的“纶音”碑一块、道光十八年(1838)其子竖碑1块及石马、石狮各1对。
汪珊墓:位于五溪乡河西村。汪珊,贵池县人,明代状元。其墓为阶梯螺旋形,条石结构。墓前有拜台三级,两侧存有石狮、石马、石羊、石龟、石狗各1对。占地3亩。神道碑、墓志铭碑均已散落民家,碑文全被磨光。据传墓冢早年被盗,现棺木仍在原穴未动。
三、古建筑
古宅、坊名人古宅8处,省文物保护单位1处;古坊10余架,择记3处。
太平山房:位于陵阳乡所村。建筑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通面阔五开间共16.5米,进深三大进,共71.6米,占地面积1173平方米。每进以走廊、厢房、天井相属,严谨有致。正面是高大门坊,坊作四柱三楼式,正中匾额楷书阴刻“积善流芳”4个径尺大字,枋额间砖塑浮雕的内容为古代戏剧情节,底座是大理石雕的单层须弥座。楼顶用磨砖斗拱出挑,翘角凌空,气字轩昂。两侧砌立马头墙,高大墙体与鳞次屋面形成古趣盎然的外观。内部为抬梁式结构,116根粗壮的圆柱,顶梁而立,硕大的月梁纵横飞架,彩绘画枋穿插其间,柱础有鼓镜式、素复盆式、青脚式。石墙上有精雕细刻的繁花异卉珍禽图案,梁架间有制作雅秀的轩蓬顶。其后进是二层楼阁,楼前有石砌天井,楼基前沿置白色大理石雕栏和石阶,东西两厢置木梯上下楼,根据它的建筑特点和后进两厢嵌镶的乾隆、咸丰间3块碑文记载,太平山房后进系明代建筑,前二进建于明末清初。始为陈氏公堂,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作学馆,以方便邻近诸郡生童赴金陵乡试途宿,兼作义学。时秋浦县令钟学题赠“聚德堂”额。1986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柯乔门坊:位于九华乡柯村。明嘉靖年间建宅。现仅存四柱三门式砖雕结构的门坊和前厅。坊额镌有“嘉靖已丑科进士柯乔”、“副宪”等字,面积为50平方米。坊后为清代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良台石坊:位于南阳乡东河村。四柱三门,当路而立。上刻“旌表孝义陈良台之坊”9个大字。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立。现有局部轻度风化,字迹难辨。系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祠堂共10所,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所。
九华行祠:位于九华乡老田村。唐时金乔觉上九华前在此小住。现存1间。门楣上有名士吴用之书写的“九华行祠”石碑1块。字体篆书,雕工精细。明弘治元年(1488)重修,《重建九华行祠石壁庙碑记》和《乐输碑记》现仍嵌于两侧壁间(参见《旅游》章)。
李氏宗祠:位于沙济乡上章村内。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嘉庆之际,曾进行一次历时20年的大维修。祠为砖木结构,共三进。式样古朴,雕刻精美。全祠为1幢高大宽敞的四合明堂,圆形木柱,粗可含抱;方形石柱,顶梁而立。北有一厅,名叙伦堂,为族人议事之所。壁上石刻李氏“家训”全文(参见《旅游》章)。
古亭、阁共5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所。
静波亭:位于杜村乡龙华村“世荣桥”西头。始建于嘉庆十四年(1909)。民国33年(1944)重修。亭长6.5米,宽4.2米,砖木结构,内墙嵌有建桥石碑两块。坐西向东,门对世荣桥。
文昌阁:位于沙济乡杨梅村,青(阳)石(台)公路东侧,始建于清乾隆初,道光、咸丰间两次重修。阁呈六角形,砖木结构,有上、中、下三层,高17层。原供奉关帝、文昌、奎星神像,今已毁。墙壁及梁柱,绘有戏剧人物故事。1982年省、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
古石桥共87座,择记2座。
龙溪桥:三垛两孔平石桥。位于蓉城镇金山村山坳中。南宋宝庆二年(1226)建,桥面为33×33厘米长条石拼架而成。桥长5.7米,引桥长4.5米,宽1.35米,桥面石上方一侧刻有“丙戊宝庆季秋蓝寓宫宅舍”11字。它的发现,“填补了我省桥梁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
永安桥:位于杜村长垅。宋代淳九年(1249)建。为一孔平梁长条石桥。长3.5米,宽1.4米。桥石下游面阴刻“永安桥”楷书大字,上游面阴刻“淳已酉清明汪良立”等字。
古寺古塔本县境内九华山为道、佛二教圣地,古寺名刹数以百计。今九华山仍留存明清古庙多处,仅就境内其他地区保存完好的古寺塔,记述3处,其中“檀公古塔”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净信寺:又名老庵。位于蓉城镇金山村笔架山北麓半山坡。为宋诗僧希坦建,明成化年间改建,清雍正、嘉庆间两次重修。净信寺建筑为条石结构,今存半截石墙、石梁、石柱。内有佛龛、石座、石案,石柁左右各以斗拱承托衍条,屋面大部分仍为古瓦铺盖。据考证,它是本县唯一保存完好的标准的明代建筑。寺的属物有七级方石塔1座,座底面积为1.05×1平方米,高4米(参见《宗教》、《旅游》两章)。
净居塔:即净居寺之塔。位于朱备乡东桥村青峭湾,宋祥符元年(1008)建。净居寺院于道光二十八年(1846)被火焚,仅存此塔,塔共5层,由麻石板块迭筑而成。平面为正方形。底层边长1.8米,顶层边长0.85米,自下而上逐层向内收缩。塔顶有一复钵式顶盖。每层设石凿的石板塔沿,翼角飞翘,四周皆有一个壶门。塔旁现存石碑1块。
檀公古塔:位于酉华乡二西村。村中董氏宗祠前有一古檀树,形状奇异,巨根隆出土表一人多高,围约20米,盘结交错,宛如造型奇特的假山。其顶孽生两枝,一南一北,各粗5米,当地群众认为祯祥之物,称之“檀公”。树之东北角,有座六角形三级石塔,雕工精致,造型美观,底径2米,高近4米。塔顶穿入古檀一巨大枝丫中,从东侧树根隙缝,可窥视1米深处有一碗口大的“檀”字,嵌在石碑上,碑被树根淹没,其它文字无法窥见。
四、崖刻石雕
共3处,县文物保护单位2处。如下:
刘冲摩崖题刻位于九华乡柯村境内。宋代邑人刘放结庵隐居于此,并在陡壁上刻“清隐岩”三字,字径近1米,笔力清晰刚劲。其后,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摩崖题刻。刘冲石刻群分布于狭长地带,面积约1平方公里。明代以前的石刻大都风化剥蚀,尚存少数仍清晰可辨。明诗人吴钟的“云波书院”、吴光锡的“山林庐”均属珍品,题刻刀工精细,字体苍劲有力,现被列为青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旅游》章)。
大古岭崖刻位于朱备乡将军村。文字刻于两块自然石壁上,内容多属“奉告”之言,因风化严重,大部分字迹难以辨认。
五、馆藏文物
计800余件,选介如下:
西周青铜器1979年出土于老坟窠古墓群。内有珍品14件,计“尊”1件,“羊尊”2件,“编钟”4件,“盘”、“鼎”、“窠”、“戈”各1件,“双耳罐”2件。大小有序,形态各异,外有饰纹,堪称佳品,制作年代在西周晚期,被安徽省博物馆征去12件。
菱形花纹戈春秋晚期的青铜兵器,援、胡刃部稍残,前锋呈三角形,援中起脊,栏侧五穿,内中有三角形穿,下齿稍残,援锋至内残19.1厘米,胡长13厘米。戈体外部皆涂饰黑白相间的菱形几何花纹,色泽鲜明。为本省首次出土的珍贵文物。
堆塑文物谷仓罐青瓷器,胎质缜密,呈灰白色,上部施云母状青黄(不到底)。通高32厘米,底径17厘米,最大腹径26厘米,由五联罐与人物堆塑两部分组成,大罐平底,深长腹,罐形口,半肩处四只小罐十字对称设置,人物塑像共16个,分四组堆贴大罐肩部。四只小罐之间,平均控制,造型有歌、舞、切菜、刺鱼、舂米、宰羊等,再现了1700多年前劳动人民喜庆丰收的生活情态。属国家一级文物。
蜂蝶牡丹境唐代青铜照面用具。圆形,直径31厘米,重2.7公斤。凸棱缘,上球钮旁对称饰有二枝向上蓬接的牡丹花,上绕缠枝葡萄。钮下方有一簇盛开的鸡冠花,繁花茂叶间31只蜜蜂、飞蝶喧舞翔绕,寓有“加碟封官、富贵绵延”吉祥之意。镜体铸造精良,于1981年全县文物普查中征集。
真子飞霜镜唐代青铜照面用具。葵形。直径24厘米,重1.12公斤,单钮、凸棱缘。镜面平滑,背铸浅浮雕纹,钮穿右边一人端坐弹琴,后有修竹,前有几案,案置香炉、书卷,左边树下凤鸟闻琴起舞。钮下方有一荷池,池中伸出一荷叶,叶面宽大,圈托镜钮形成钮座。上方三道水平凸横线间饰有祥云缭绕的山岳及半弯明月,云下端十字方形楷书“真子飞霜”铭。
青瓷豆托五足炉隋代燃香用具。由两种器型组成,通高11.5厘米,下半部为豆形器,豆盘口沿稍外撇,深1.8厘米。上半部为炉,五兽形足均距地立盘中部,碗盏式炉膛。唇口腹深4厘米,炉外腹饰有五道浅宽的弦纹,胎呈米黄色,胎体敦厚致密。除足圈外,通体内外施青色,釉色黄中泛青,透明莹润,玻璃质极强,局部厚釉处呈暗绿色。釉面细裂开片,该炉造型别致,属国家一级文物。
铭文权系清代铁权。体呈上窄下宽四等边塔形,通高33.5厘米,重59.66公斤。上有拱桥式鼻钮,高8厘米,穿孔径5厘米,4个梯形平面分别铸“光绪八年”、“傅兴顺造”、“桐岸官祖”、“计重壹百斤”楷体铭文。
古名人书画丁皋钟馗像堂幅轴:宣纸本。设色,纵124厘米,横48厘米,末署“云阳丁皋写”楷书。下铃朱文“丁皋之印”、“鹤洲”二方印。
吴襄草书轴:宣纸本。纸裱,纵112厘米,宽43厘米。文为草书七绝一首:“我眠青峰弄澄潭,君戴貂蝉碧玉簪,应向谢公楼上望,九华山色在西南”。末署“诗一首并亲书”。款署“吴襄草书”,钤朱文篆书“吴襄之印”。白文“崇伯学士”二印。
六、革命纪念文物
革命遗址本县为皖南革命老区之一。30年代起,许多革命活动家在境内播撒革命火种,留有革命遗址12处(详见后表)。革命遗址一览表

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蓉城西门小岭山岗。1960年建砖石水泥塔1座。上有阴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草书大字,气势雄伟,庄严肃穆。游人常登临凭吊和瞻仰。山上松柏成林,四季常青,风景幽美,可供观赏。
宁坤山烈士墓位于陵阳乡兰溪村。水泥砂浆混灌筑成。墓碑系陵阳乡政府立。
七、古迹
岳飞饮马泉位于蓉城镇西“清泉岭”,为通池州要道,岭上石窟涌泉,宛如吐珠泄玉,芳冽可口。泉水共20多股,饮马泉是其中之一。旧志载:“岳飞饮马于此”,故名。相传南宋高宗时,金兵南侵,爱国名将岳飞率师抗击,激战于泾县一带,金兵大败,宋军乘胜追击,路过此岭,见泉水如镜,清澈见底,于是解马下鞍,饮马而憩。
长山范仲淹祠位于木镇长山村。相传宋名臣范仲淹少长于此。据旧志记载,范仲淹父早卒,继母谢氏无以为生,改嫁青阳长山朱氏,当时范仲淹尚在襁褓,随母育于朱家,及冠始辞去,其从朱氏甚久,清代曾在长山建有范文正公祠堂,“为屋十楣,有室以奉遗像,有堂以严祭享,有廊以居守祀者”(见丁黼《范文正公祠堂记》),可见规模甚大。惜历经兵火,今已无存。
千年古村老田吴老田吴村位于九华山麓。吴氏祖先于西汉间来此定居,距今已两千多年。村中存有题刻“新城旧址”的石坊,始建于汉,宋宣和年间重修。村北有“九华行词”为金地藏上九华前落脚处。村中玉带桥,传为北宋初年穆州刺史吴嘉博归居方里所建。桥头“云溪书院”遗址,原系北宋南阳刺史吴正道建造。村头小巷刻有“仁里”二字的石坊,经鉴定为元代建筑。明万历年间吴文梓故居的门坊、清礼部尚书吴襄故居的门坊,均尚保存完好。
钱元帅石门寨位于庙前乡之六泉口,地势险要,为古时用兵之地。钱元帅即钱清,杜村乡五阳村人。元末,为保卫乡里,组织义兵,与陈友谅部赵普胜交战,驻扎六泉口,筑石寨。后率部归附朱元璋,随明将常遇春转战皖南。元至正二十年(1360),常伏军六泉口,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人,生擒三千”,故六泉口又有“开平(常被封为开平王)寨”之称。后因修筑至九华山公路,石寨被毁,现仍有遗迹可寻。
将军庙位于朱备乡将军村。元末,常遇春率明军与陈友谅部激战于此,屡建奇功。村民为纪念常遇春建庙祭祀。庙的创建年代无考,其规模颇壮观,翘檐飞角,高有丈余,宽长各1丈2尺左右,庙前院落宽敞,庙内塑有常将军全身像。抗日战争中为日军焚毁。村民仍保留“拜将军年”旧俗。
汉陵阳县县治遗迹古县治城基:在东至东冲桥(今陵阳车部附近),西至青明山许家桥,北至沿街头,南至霞公祠及西庄一带。建国后,街北唐家村建筑电力开关站时,曾挖出古城墙砖多块。
古街道:仅存一条长街,东西走向,分上、中、下三段。古石板路面尚存,上街旧有昭明殿,为纪念梁昭明太子萧统建,民国时毁于战火。
香池里:位于街北,为汉陵阳县县衙遗址。原建门坊石刻“香池里”三字,传为唐李白手书,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存门前荷形石柱和方形池塘各一。
南流桥:位于街北陵阳河上,桥面高齐屋脊,始建于明嘉靖间,桥头两侧嵌有重修石桥碑记多块。
沿街头:位于街北,为古城外围集市。民国时期建天主堂。现为陵阳乡中学校址。
东山湾石桥:在街东里许,原有大小古石碑各1,大者高5尺余,上有屈原在此踪迹的题刻(今已散落无寻)。据专家考证:战国后期,楚国大夫屈原被放逐,曾顺流而下,驻足陵阳多年。《楚辞·九章》中两次出现吟咏“凌阳河”(即陵阳河)的诗句(参见安师大教授陈怀荃著《东陵考实》、《分江水考实》等文)。
仙人峰:在街西五里至黄石途中,传为汉陵阳县令窦子明入山修炼得道之地。今存有“陵阳子明炼丹处”,故九华山又称陵阳山。
招隐山(今名东山):在街之东南。五代时建“崇真观”,民国时改为池州师范校舍,现为陵阳职业高中校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