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工人团体
机构沿革民国16年(1927)2月,安徽省工会派朱子麟来青阳,组建县总工会。先后成立木业、砖业、船业、理发、搬运、店员、米业等14个工会,拥有会员3000余人。是年,接受上海总工会指令,组织千余名工人游行示威。翌年,县总工会改组,领导权落入封建把头手中。抗日战争期间,行业工会解体。民国35年4月,县政府成立工会筹备处,不久解散。
1950年2月。成立县工会委员会及基层工会。全县拥有基层工会36个,会员1236人。1953年9月,改为县工会联合会。内设组织、宣传、文教、财务4个部。有基层工会37个,会员1984人。1961年9月,更名为县总工会。有基层工会55个,会员2120人。1966年5月至1972年,县工会组织停止活动,由“工代会”取代。1973年6月,恢复县总工会机构及基层组织。1989年,县总工会内设宣传、劳保、财务3部以及工人俱乐部、图书室,全县有基层工会96个,会员8687人。
主要活动建国后,工会围绕中共青阳县委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1950年,店员工会成立护税组织,协助政府对资方偷漏税或抽逃资金,进行监督。抗美援朝期间,有64名工会会员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1年,县委成立城镇工作委员会,加强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是年,整顿基层工会组织,将把持城厢搬运工会和木镇建筑工会的封建把头绳之以法。县直有关部门组成工会法执行委员会,检查《工会法》执行情况,纠正国营企业以行政包办代替工会工作的错误做法。对私营企业资方虐待打骂工人问题(资方殴打工人5起,虐待9起),由工会提出意见,召集劳资双方协商解决。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工会组织会员揭发资方人员不法行为。木镇木筏工会会员说服资方补税,木镇店员工人检举资方囤积粮食。是年,为维护工人利益,工会出面与资方协商,工人月工资由10万元(旧人民币,下同),提高到30万元。是年,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节支总金额10.3亿元,1956年,工会组织发动会员提合理化建议205条,有132条被采用。1958年,本县工会以“拔白旗”、“肃影响”、“整风补课”为内容进行整顿。是年,在“大跃进”、“共产风”影响下,工会工作陷于瘫痪。1968年,组织“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中学、医院、商店,领导“斗批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县工会工作渐趋正常。1979年,县工会组织各基层工会开展“优质高产低消耗”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80年代,工会工作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发挥工人阶级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1982年,开展“创最佳经济效益”的劳动竞赛。1986年,工会评出先进生产者149名,市先进生产者7人。缫丝工陈晓凤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是年起,对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补课,举办讲座和补习班向职工传授文化知识。至1989年,全县有读书自学小组110个,1200多名职工参加读书自学活动。此外,工会还为职工兴办公益事业,积极开展职工文体活动。1980年12月,建成面积948平方米的工会办公楼和工人俱乐部,1982年建成旱冰场。较大企业的工会都建起文化室和图书室。
县历届工会代表大会简表

二、农民团体
农民协会民国23年(1934,始建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有会员150人。是年,
中共皖南工委于陵阳、杨田、木镇组建农抗会,领导农民抗租、抗息、抗税、民国26年后,中共组织所领导的农抗会遍及全县,会员达3000余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农抗会组织转入秘密活动。是年,县政府在全县16个乡建立基层农会,会员3800人,然县、乡农会组织均为豪绅把持、利用。
1949年9月,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翌年,正式成立县农民协会。主任由县委书记兼任。县农会设组织、宣传、妇女、青年、建设、武装等组,委员由有关部门负责人兼任。区、村(乡)农会亦相继成立,有会员55407人。时值土地改革,依照《土改法》,贫雇农是土改中依靠对象,中农是团结对象,在全县行政村大多数未建立中共组织情况下,农会行使领导权。农会在反匪反霸,斗地主分田地中,起着重要作用。1952年,互助合作运动中,农会动员贫苦出身的会员带头加入互助组,创建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互助合作的骨干。1958年后,农会作用减弱,机构虽保留,但活动已停止。
贫下中农协会1964年,“四清”运动在全县展开,贫下中农组织应运而生,公社、大队成立贫协委员会,生产队成立贫协小组。
1965年8月30日,在蓉城召开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贫下中农协会。1968年,抽调贫下中衣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医院、商店等单位领导“斗、批、改”,开展“四管一教活动”(即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管理商店、管理医疗卫生、管理财务,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进行再教育)。是年10月,建立农代会筹备处。是年,县、公社贫协改为贫代会,大队改为贫代分会,1430个生产队设贫代小组。据1971年统计,全县有会员38756人,占贫下中农成人数的46%。1973年,复名贫协。1982年12月,贫协组织撤销。
三、青少年团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8年(1929)5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阳中学小组成立,属池州第五职业中学团组织领导。翌年7月,团组织活动暴露,负责人詹根生等撤离本县,活动终止。民国23年(1934)4、5月,中共青阳县委、皖南工委分别于庙前、陵阳等地组建共青团区委,发动青年农民参加游击队,不久,团组织均遭破坏。
1950年1月,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阳县工作委员会。是年,有基层团委6个,支部8个,团员84人。1953年,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青阳县委员会。有支部79个,团员1103人。1957年,更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阳县委员会,有支部258个,团员4361人。1963年,有团委14个,支部318个,团员5439人。1966至1976年,团组织活动停止。1977年6月,恢复县团委及基层团组织。1979年,有团委21个,支部288个,团员9528人。1989年,有团委26个,支部427个,团员11685人。
1953年2月至1987年6月,共召开8次团员代表大会。
历届团代会及基层组织情况表

团组织围绕中共党组织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根据青年的特点开展各项活动。1950年起,团结广大团员、青年投入反匪反霸、抗美援朝、剿灭大刀会暴动、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全县有900余名青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1955年5月,召开县首次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会议,表彰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集体和积极分子。1957年,建立7所红专夜校和60多个青年突击队。1960年,团组织发动企事业单位团员开展“劳动竞赛”;在农村组织青年建立“学大寨青年突击队”种植试范田。是年,还开展绿化荒山,营造“青年林”、“共青团林”,除“四害”等活动。1964年后,开展“创四好团支部”、“五好青年”、“向雷锋学习”等活动。是年,铜陵知青程庭财等10人响应毛泽东主席“到农村去”的号召,到本县陵阳乡黄石村安家落户。程庭财在劳动生产实践中锻炼自己,成为学用毛泽东思想的标兵。1967年在外调中,不幸跌入冰窟,因公献身。“文革”期间,共青团活动停止、1978年后,共青团工作确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出发点。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及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卫生、讲秩序活动。翌年,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1980年,团县委与繁昌团县委联合倡议,在两县青少年中开展共产主义道德对手赛。1981年3月,开展“学雷锋活动”,蓉城镇有1000多青少年参加,做好事有2000余件。翌年起,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广大团员、青年踊跃参加。是年,农村团员青年组成助耕队87个,帮助困难户耕种。
1989年,学校团组织突出理想纪律教育,全县中小学开展“学雷锋、创三好”,“我为班级添荣誉”活动。是年,就拾金不昧一项即达268人次,价值600余元。农村团员、青年,在计划生育、移风易俗、水利兴修、助耕包户等方面都起着带头作用。
少年先锋队1950年8月,本县在小学中建立“少年儿童队”,有8个大队,61个中队,队员915人。1953年9月,更名为“少年先锋队”。至1956年,全县建立14个大队,110个中队,队员3618名。1963年,队员增至6641人。“文革”中,少年先锋队组织瘫痪,“红小兵”组织取代了少年先锋队。1979年4月,恢复少年先锋队组织。1987年,全县有181个大队,687个中队,队员26605人。1989年,增至205个大队,718个中队,队员23052人,辅导员937人。少先队对队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传统、劳动、法制、社会道德等方面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教育活动。50年代起,开展科学实验、除“四害”、“学雷锋”等活动。1978年以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学雷锋,争三好”、“学赖宁,创优秀中队”等活动。1985年在幼儿教育中,开展“小红花”竞赛。
团县委与县教委、妇联、文化局等单位多次举办春节儿童猜谜灯会、灯展和“故事大王”等活动。
附:童子军
民国21年(1932)3月,本县建立童子军组织,学校成立童子军团,设中队和分队。以军体训练为主,向学生灌输“亲爱精诚”、“智、仁、勇”精神。经常进行军体训练、露营、营火表演等活动。着童子军装,执童子军棍,唱童子军歌。1949年被取缔。
四、妇女团体
机构沿革民国16年(1927)2月,本县成立妇女部。设县妇女协会筹委会,“四、一二”政变后撤销。民国23年,中共皖南工委,于陵阳、杨田境内组建妇女会,有会员数十人。翌年,停止活动。民国28年,中共青阳县委设妇女委员,在陵阳、杨田、木镇区域内,组建妇女抗日联合会(简称妇抗会),有会员400人。民国35年,中共游击队在宾阴乡(今酉华)境内,先后建立8个妇女联合会。
1949年7月,设县民主妇女联合会筹备委员会。翌年3月,成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内设组织、宣传2部。1953年,增设生产福利部。1950至1956年,区设妇女民主联合会,配专职妇干2人。1957年,撤区建乡,乡(镇)成立妇女联合会。是年9月,县民主妇联更名为县妇女联合会。1970年9月至1973年夏,妇女联合会撤消,改设妇代会,公社设妇女专干。1973年6月,恢复县妇联机构。翌年,各公社、大队陆续配备妇干,恢复活动。
各级妇联在共产党和政府领导下,团结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密切联系各界妇女,维护他们的权益。1950年,妇联配合司法部门宣传贯彻《婚姻法》,废除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实行婚姻自主。配合有关部门做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和幼托工作。1989年,妇联集资创办县儿童游乐园,丰富了幼儿的文化生活。县妇联和各级妇联在创“五好”家庭活动中,进行不懈努力,1979至1989年,全县“五好”家庭5399户,占总户数7.7%。县级表彰的“三八”红旗手453人,其中全国“三八”红旗手4人(5人次)。省级13人、地(市)级72人。县级表彰的“三八”红旗集体97个,其中省级1个、地(市)级25个。各阶层妇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半边天”作用。1989年,农村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和家庭副业的占农村总劳动力35.5%;城镇集体单位女职工占39.2%;全民所有制单位女职工占31.8%。是年,还评选出女先进工作者49人,省级劳模2人,地(市)级劳模1人。妇联维护妇女受教育的权利,妇女文化程度逐年提高,妇幼事业迅速发展。1989年,全县有城乡幼儿园、托儿所98个,入园儿童2983人,占学龄前儿童总数的14.4%。木镇镇开办家长学校1所,300多人参加学习。妇女的社会地位提高,县9届人大代表中,有妇女代表57人,占代表总数的27.8%。9届人大女常委4人。县政协6届委员中,女委员19人,占委员总数15.7%,女常委1人。县直各部门的女干部241人(不含中小学女教师),占干部总数18.2%,全县有女党员1037人。
县历次妇女代表大会简表

五、工商团体
商会清宣统二年(1910),本县蓉城创建商会。民国16年(1927)10月,蓉城成立商民协会筹备处,选筹委5人,候补委员2人,会员305人。民国31年设县商会,有会员40人。民国33年7月,县政府派员任商会书记。商会活动范围仅限城区,不辖各集镇商会,木镇、陵阳、庙前、杨田、童埠等地商人为维护自己利益,也相继建立商会。民国36年,集镇有商会6个,会员482人。1949年末,商会解散。
工商联合会1950年1月,成立城厢工商联合会,木镇、陵阳、庙前、杨田也相继成立工商联组织,隶属县工商科。1954年2月,本县工商界召开首次代表大会,成立县工商联合会,选举常委11名,执委21名,监察委员5人。至1966年,县工商联历时4届。“文革”期间,工商联停止活动。1987年10月,恢复工商联组织。工商联组织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爱国守法,接受工人监督,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按章纳税,举办社会主义公益事业。1950年,城厢工商界订立爱国公约,是年,交纳税金2.1亿元(旧人民币,下同)。1951年,工商界为抗美援朝购买飞机大炮捐款7.9亿元。是年,为制止物价上涨,工商联组织物价大检查,并依法处理粮商陈和泰囤积粮食的行为。1952年,发动广大工商业者认购胜利折实公债7000多万元。1953年,协助政府开展“五反”运动。1955年,召开代表大会,宣传贯彻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申请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至翌年末,基本完成全县私营工商业的改造。1958年,94名工商业者下放到元桥办饲养场。同时,还举办各种学习班、训练班、开展服务竞赛,组织骨干参加政治学习,帮助工商业者端正思想认识,改造世界观。此后,工商联活动日渐冷落,“文革”期间停止了活动。1987年10月16日,召开县工商业联合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执行委员会,并及时开展新的活动,创办《工商动态》,向各地提供经济信息,同全国大、中、小城市工商联,取得了广泛联系,与本县19个乡镇经委和40多家企业会员,建立了信息网络。同时,在全县发展新会员,是年会员总数达389名。在蓉城、木镇、庙前、陵阳工业系统和商业系统,建立6个联络服务组,与广大会员取得密切联系。为发展经济,1988年集资开设商店4个,经营棉针织、百货、五金交电、日杂食品、糖烟酒、民用建材、服装、工艺品等项。1989年销售额78.5万元,创利税4.1万元。
个体劳动者协会1983年12月,召开县个体劳动者首届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110人,成立县个体劳动者协会,蓉城、木镇等集镇成立6个分会。1989年,本县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2963户,从业人员3175人。个体户的从业人员是当然会员,协会组织全体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六、科教文卫团体
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织起来,从事科技宣传的群众团体。1956年5月成立,有兼职委员15人,会员110人。1958年,会员发展到3705人。“文革”时期,县科协活动停止。1978年,与县科委合署办公,1982年分置。1986年,全县19个乡(镇)先后建立科普协会,有会员1415人。1989年,全县有科普会员1318人。
医师公会民国35年(1946)成立,有会员17人,为医务工作者群众团体。1950年,改为医务工作者联合会,东南西北乡分别成立分会,有会员80人。1953年更名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有会员118人。
文学艺术界联合会1959年1月成立,为文艺工作者的群众团体。1962年3月撤销。
摄影工作者协会1981年5月成立,有会员30人,为本县摄影爱好者的群众团体。
畜牧兽医协会成立于1982年,有会员89人。
教育会成立于宣统元年(1909)冬,建国后停止活动。
附:学术团体
林业学会:成立于1980年5月,有会员37人。
水利工程学会:成立于1981年6月,有会员20人。
中医学会:成立于1981年9月,有会员22人。
医学会:成立于1981年9月,有会员120人。
护理学会:成立于1981年9月,有会员40人。
芜湖市档案学会青阳组:成立于1983年9月,有会员10人。
数理化学会:成立于1983年11月,有会员49人。
渔业研究学会:成立于1984年5月,有会员34人。
柑桔研究会:成立于1986年11月,有会员68人。
七、其他团体
中苏友好协会1950年4月,本县成立中苏友好协会,会员持有证书,县长兼会长。全县有36个支会,会员2854人。协会通过报告,图片展览,宣传中国和苏联人民的友好和合作。后根据总会规定,协会只吸收团体会员,不吸收个人会员。1959年后消失。
抗英援朝青阳县分会1951年5月,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青阳分会(简称青阳抗美援朝分会)。组织会员开展抗美援朝活动,发动群众在《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上签名,订立爱国公约;发动群众捐资购买飞机大炮,组织妇女做军鞋、慰问袋,中小学生给志愿军写慰问信,支援和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年“五一”节,本县各集镇举行示威游行,反对美帝国主义,声援朝鲜人民。抗美援朝分会有委员15人,下设办公室和10个分支机构,有会员28133人。1958年撤销。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