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饮食业
民国初,本县蓉城有海同春、迎宾楼、升平楼、三元馆四家较著名酒馆;木镇有三元楼、升平楼、三元馆、天福楼、青云阁酒馆;庙前有长乐园、小乐意、陈亚力酒馆;陵阳有金谷春、壶天阁、第一楼酒馆等。至于方便点心、大众饭菜,大街小巷及交通路口均有摊点供应,素有“五里一茶亭,十里一饭店”之说。出城北行(往大通)75公里处,有金花、九妹姑嫂2人,常年制作各式各样的粽子供应过往行人,闻名遐迩,粽子店因此而得名。出城南行(往石台)325公里处的沙堤埂,砂罐煨肉,远近闻名。该地产毛豆腐选料精良,制作讲究。抗日战争爆发后,饮食业者大半流离失所。解放前夕,县城有饮食店13家,各集镇也有少数几家,然而规模不大,无甚特色。
建国后,饮食业有了较快发展,至1955年,全县有106家。1956年,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组织饮食业合作店、组6个,合作食堂1个,兼营饮食门点5个,从业人员137人,自有资金1万元;其中回民饮食合作小组1个,从业人员5人。1961年,国营商业开办青阳菜馆。翌年6月,成立饮食服务经理部,增设九华食堂、南街甜食小吃部、东门小吃部和新菜市小吃部等。1970年10月,经理部升格为饮食服务公司,将青阳菜馆更名为九华菜馆,迁入新盖饮食服务大楼营业,并先后选送4名青工至芜湖培训,继承和发扬正宗徽菜。1971年,南阳、沙济、陵阳、杜村、乔木、木镇、童埠、九华山等基层供销合作社相继办起饮食门点8个。1979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九华山旅游事业的发展,饮食市场空前兴旺。1989年,全县国营、集体、个体等各种经济成份的饮食店360家,从业人员602人,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计134万元,年营业额313万元。
二、服务业
旅馆:本县为皖省南北要冲,九华山久负盛名,故旅馆业比较发达。明、清时期有官办和民营两种。官办旅馆县设总铺,县以下分东、西、南、北方向共设19铺,每铺厅3间、邮亭1座、皂隶房2间,四周有垣,专门接待官吏和差役。明万历十一年(1583),池太宣歙诸郡在县治东60里的赵冲石平冈之南,合建华东公署1座,设有正厅、燕寝、厨房、浴室、胥吏舍等,相当于一个繁华的集镇,后因兵燹毁没。
民营旅栈:各大小集镇、交通路口均有,以供香客、商旅投宿。民国时期,蓉城较大的旅栈有8家,座落于县治之北的悦来宾馆,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单、套间可住80人,一应陈设,古朴典雅,专门接待官贵绅商。木镇、陵阳诸集镇各有三、五家。庙前除镇区8家旅栈可住宿750人外,朝山进香高峰期,沿途村户皆住香客,每夜可接纳5000多人。抗日战争爆发后,从业者纷纷逃离;抗战后期,少数迁回开业,然设备简陋;战后,旅栈业主大部份重操旧业。解放前夕,全县有旅栈34家,从业人员103人。
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由44户旅栈组织起合作商店5个,从业人员80人。1962年6月,国营饮食服务经理部成立,并在汽车站附近开办工农兵饭店(后易名车站饭店),34个房间,116个铺位。1968年11月,饮食服务经理部与县招待所合并,成立人民服务站革命委员会;1970年10月分开,改为饮食服务公司。1976年,由省饮食公司、县财政拨款和自身筹集17万元,在十字街盖起砖混结构四层楼房1幢,总面积1437平方米,内设九华旅社,37个房间,144张铺位。1974年,在县财政支持下,购买原城郊公社办公楼(蓉城路52号)开设青阳旅社,该楼两层,砖木结构,1100平方米,41个房间,147张铺位。自1971年起,南阳、杜村、沙济、陵阳、童埠、庙前、酉华、竹阳、木镇、乔木、东堡、九华和九华山13个基层供销合作社先后增设旅社,共有铺位586张。庙前供销社的望华旅社,1977年建成开业,砖混结构,三层楼房,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39个房间,156张铺位。
198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搞活,游客和商旅流量增加,各乡镇及个人纷纷开办旅社,全县个体经营的旅社达40家。1987年,县城又兴建两家级别较高的宾馆:一是华林饭店,由林业部门集资兴建,主体建筑为五层楼房,面积2400平方米,48套房间,内有一人间、二人间、三人间,设备豪华。二是西峰山庄,由财政部门筹资兴建,仿古建筑,主楼三层,面积1181平方米,另有旧房改造29间,山庄内设“三胞”接待处,有高档房间22间,44张铺位,其中15间、30张铺位装有空调;中档房间29间,74张铺位。1988年4月,由中商部、省供销社、县供销社筹集资金兴建的九华山龙泉饭店正式开业。该饭店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由三幢小楼组成一个整体,有标准客房22间,44张铺位,普通客房10间,40张铺位。望华旅社、华林饭店、西峰山庄、龙泉饭店均设有卫生间、浴室、餐厅、会议室、车库或停车场。是年9月,由省供销社贷款和九华山供销社自筹资金更新改建的九华旅社正式开业,建筑面积650平方米,有普通客房25间,固定床铺63张,另有餐厅、会议室等设施。合作商店虽然尚有8个旅社,195张铺位,却设备简陋,旅客较少。1989年底,全县共有各类经济成份、规模大小不等的旅馆103家,从业人员341人。
理发:旧时,本县理发以个体力主,或挑担街头,或提包走村。民国初,全县共有理发店7家,26把木椅。抗日战争胜利后,理发店增至13家,31把木(铁)椅,从业人员31人。蓉城较著名的凤凰厅、紫罗兰两家理发店,各有铁椅5把,紫罗兰、凤凰厅理发师技艺精湛。
1956年,全县20户理发店,30名从业人员分别组成合作店、组。60年代中,招收学徒10余人。1964年后,手工操作渐为电器操作替代。1978年后,个体理发业逐渐增加。至1989年,全县计有理发店64个,从业人员78人。
浴池:民国初年,本县始有浴池。抗日战争前,蓉城有3家、木镇2家。抗战期间,蓉城只有1家浴池坚持营业。抗日战争胜利至解放前夕,蓉城有4家浴池,木镇、庙前、陵阳各有1至2家浴池。建国后,蓉城有3家浴池先后停业,其余于合作化时参加合作店、组。1978年,由财政拨款166万元,在城北双河口建成面积988平方米人民浴池,1980年开业。1989年,蓉城及各集镇计有浴池3家,从业人员18人。此外,50年代城关米厂,60年代酒厂,70年代化肥厂,80年代缫丝厂、华林饭店、西峰山庄及县政府招待所,均设有男女浴池,并有淋浴设备,以供本厂职工或在住旅客盥洗,偶尔也对外开放营业。旧时浴池兼有擦背、捏脚,修脚等服务项目,建国后废止。
照相:抗日战争前,本县无照相馆,外地从业者入境流动经营。抗日战争胜利后,蓉城容真、心心、复生等照相馆陆续开业。解放前夕,容真、复生迁往他县,唯心心一家于1956年参加合作商店。1957年后,木镇、庙前、陵阳等合作商店相继增设照相业务。1980年6月,饮食服务公司开设九华照相馆。1982年后,个体照相业迅速发展,照相技术与设备也不断改进和更新。1989年底,全县计有照相馆8家,流动照相业者10个,从业人员29人。
镶牙:解放前,蓉城有镶牙业2户4人,木镇、陵阳各有1至2人。合作化时分别加入合作店、组。1987年后,陵阳镶牙业后继无人,蓉城和木镇仍继续营业。
洗染:本县洗染业发展较早。民国初,蓉城、木镇、庙前各有二三家染坊,庙前美大染坊4股集资4万元,兼营染料购销业务。解放前夕,全县有染坊5家,从业人员14人,建国后继续营业,1956年分别参加合作店、组。80年代以来,洗染业退出市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