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县民间文艺,丰富多采。有民歌、花灯、舞蹈、器乐、曲艺、剪纸、游艺等多种样式。
一、花灯(又称为灯类)
玩灯活动在本县历史悠久,遍及城乡,在流行中也有兴衰。30年代以后一度衰落,民国末年基本中止。新中国建立之初有所恢复,然而老艺人多数去世,新兴的业余剧团取代其活动。“文化大革命”中,被视为封、资、修“黑货”。1978年以后,节庆期间玩灯,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
本县灯类有铁花、龙灯、狮灯、花挑、花车、旱船、犟驴、水牛、蛤蜊人、金鱼、花山、小五彩、皮老虎、大头娃娃等20多种,分布地区各异。打铁花是河口集人张玉山父子始创,在河口周围流行。龙灯多在靠河沿有码头的集镇。狮子灯分布在夏店、长集、河口以南。其他各种灯散见于县内各地。玩水牛的只在农村不上集,其行为近于乞讨。无论哪一种灯类,演出无固定场地,游村串户,有独类演出的,也有几种合演的。旧时庙会出会,菩萨像前行,后面的歌舞队中,玩水牛的在最前面。据说,这是给终年辛勤劳累、生活在最低层的农民一个精神安慰。节日(春节、元霄节)各单位则组成文艺游行队伍,结班游行。
二、舞蹈、器乐
花鼓灯、打五扇、打莲湘(花棍)是本县几种传统的民间舞蹈,以花鼓流行最广,多在春节至元宵之间临时组合演出。表演时边舞边唱,锣鼓伴奏,有固定唱词,也可以即景编词,多祝贺性语言和戏谑性语言。白天走村串户,晚上在一地点打坐场,表演一些小折子戏,有《送香茶》、《瞎子观灯》、《王小赶脚驴》等。演出不取报酬,只中午和晚上招待酒饭。“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
锣鼓棚子,是同本县民间几种传统器乐组合而成,包括锣、鼓、饶、钹、笙、萧、笛、管、唢呐、小锣等,流行县西北沿淮一带。乐谱有《八哥洗澡》、《十八翻》、《凤凰三点头》等。
三、曲艺
本县曲艺有大鼓(安徽大鼓)、评词、快板、琴书、渔鼓(道情)、小钹子、坠子、快书等,以鼓书为主,流行全县各地,逢集日在街头说唱,晚上则到农村包场。传统书目为各种演义,现代书目有《淮海战役》、《破晓记》、《捉拿岳葫芦》等。评词主要在城关演出,农村较少,书目近鼓书、坠子。快书流行地区较少,说唱多为小说选段或民间小故事改编。渔鼓流行于本世纪30年代以前,现已绝迹。“文化大革命”中,各种传统曲目被禁止演出。1978年后恢复,但艺人多已改就他业,艺种仅有大鼓、评书等。
1986年2月23日,县曲艺队参加六安地区会演,曲艺节目《抢财神》获创作、演出一等奖。
四、民歌
本县民歌丰富,历来为劳动人民所喜爱。民国18年(1929)到21年(1932),苏区文化工作者用民歌曲调创作许多歌颂红军的歌谣,激发人民的革命斗志。抗日战争时期,本县的山歌小调宣传抗日救亡的较多。以前,格调低级的《十二个月调情》改编为《十二个月抗战》(用原调),以男女问答对唱的方式说明抗战的意义及揭露日本侵略军的暴行,唤起人民抗战的信心与决心。
1952年,王稼杰创作的民歌《挖塘泥》在《江淮文艺》上发表。以后民歌作者日渐增多,民歌爱好者填写和创作了大批民歌。1958年,县文化馆对本县民歌开始挖掘、整理,汇编成集,出版。其中由陶锦源填写的《正月十五月儿圆》、《遍地绿秧爱坏人》、《盼郎归》3首,1982年被中国唱片社上海分社制成盒式磁带与唱片向海外发行。本县民歌被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有14首;被安徽人民出版社编入《安徽民间音乐》3个专集的31首。
五、剪纸、撕纸
本县民间过去只用纸剪喜花、窗花、棚花,以及剪衣、帽、鞋、袜等绣花底样,以反道士扎灵属纸扎工艺的范畴。新中国建立以后,剪纸作品虽然仍在本县流传,但是作品的艺术性不高,文艺界也未予以深挖扶植,长时期里没有提高。
1986年春,本县青年张玉柱自费到阜阳、合肥等地求师。同年8月,作品随“六安地区民间美展”赴合肥展出,受到文艺界的好评与重视。10月,地区文联、县文化馆分别举办了“张玉柱剪纸作品展览”。1987年春节,他的作品又在“全国特邀剪纸艺术展”上展出。近几年,已在省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作品100余件。
1987年张玉柱开始探索撕纸艺术,作品首次在《无锡日报》发表,被报纸称誉为“‘无剪’的剪纸艺术。”获得地区优秀奖,省内外20多家报刊争相约稿。1990年3月13日《安徽日报·农村版》以《他迷上了撕情纸趣》为题作了报道。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