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育婴堂、救济院
民国18年(1929),张德行等8户捐资办本县育婴堂,收养26名婴儿。民国33年(1944)春,县财政拨款设育婴堂,收养1个弃婴,3月后夭亡。后将育婴堂改为托幼所,迁址雷主庙,收养幼儿40名。同年,托幼所被并入救济院。
民国33年(1944),县财政拨款购买刘羲故宅(今二中校址),新建楼房5间,整修草房40间,当年秋开始收养社会残老孤幼。人院人员多数由乡保介绍,少数为街头巷尾遗孤。民国35年(1946),院内共收养残老40人,孤幼140人。民国37年(1948)春,院内的130名孤幼儿部分被亲友领出,部分过继给富裕人家,部分出院自谋生路,剩50名。院内设安老、托幼2所。安老人员终身养老,根据安老人员各自技能,置4张织布机、11架纺纱车,让部分老人从事纺织,部分老人耕种院内2亩土地。托幼所以教学为主,大龄儿童兼学耕织。幼儿在院年龄以16岁为限,超龄出院自谋营生,院方协助介绍。院民每人每月包干大米45斤,常年日食2餐,春夏两干,秋冬一稀一干。入院时,每人一次性发给棉被、垫单、蚊帐各1床,棉衣1套,单衣2套,多为社会捐献的旧衣和社会资助购置的衣物。民国33年(1944),本县红十字会一次向院捐资4.8万元。此外,每年都有人向院方施舍棺材和药品。民国36年(1947),李梦庚在竟选国大代表期间,为了拉选票,从石庙乡他的私有土地中捐献400亩给院方。
二、社会福利院
建国初,救济院有孤老26人。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后,迁址火神庙,改名“孤老收容所”。1955年,收容街头流民、弃婴和城镇无依无靠的残老孤幼69人,改名为“残老孤幼教养院”。1955年,迁址桥店乡张小圩,院民110人,改为“生产教养院”。开垦宅基荒地14亩,栽菜种粮,喂养猪羊鸡鸭,改善院民生活。1962年,县办谢店农场并入西山林场,原场址交民政部门。因该处场地宽阔,有土地35亩,遂将生产教养院迁至谢店,更名为“社会福利院”。
院民生活标准:1962年以前每人每月6元(以下简称人月),1962年人月8元,1973年人月10元,1977年人月12元,1981年人月20元,1987年人月25元。院民人院时,一次性发给棉被、铺褥、被单、蚊帐各1床,棉衣、绒卫生衣各1套,单衣2套,棉鞋、胶鞋各1双,单鞋两双;以及脸盆、脚盆、日用品。日食三餐,有稀有干,7天2次荤。院内设有医疗室,小病就室治疗,大病送入医院。
院产35亩土地,院民劳作实行评分制,多劳多得,让院民各尽其能。院民参加生产,最高的一年可得250元,低的可得80元报酬,对少数不能参加生产的残老,提取公益金予以救济。院民人人有存款,80%的院民有收音机。每逢节日,院方集体聚餐。春节,县政府和民政局领导亲临看望,每人赠给1份慰问品。1985年,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赠给该院日本三羊牌24英寸彩色电视机1台。
1950年至1987年,该院共收残老孤幼590多人,送终残老360多人;抚育成长出院孤幼170人,其中8人被社会招为工人。
三、农村五保
1956年,全县普遍办起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依靠群众,集体供养,辅之国家救济”的精神,对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者、未成年的孤幼儿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葬、保教(简称“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将“五保”内容改为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五保”户的生活资料,主要由公社、大队、生产队统筹供给。对生活不能自理和患病的“五保”户,生产队派专人照料。
供给形式1957年以队为单位,按五保对象生活所需折款计算,评定供给劳动日,对参加劳动的,供给劳动日不变。另一种是按个人劳动所得,秋季分配时,缺多少补多少。1961年推行“责任田”,由大队统一提留供养。1963年,根据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五保户由队供给。1979年,土地承包到户,对五保户供给有三种形式:一是生产队评定供给标准,按承包土地负担,分户付给,常出现误差;二是按承包土地人口负担,让五保户吃派饭,但常因农活紧张和交接矛盾使五保户饭食间断;三是照顾责任田,减免公粮不上交提成。1982年,以区为单位确定五保户供给标准,在签订责任制合同时,将五保户供给纳入合同内,由村队统筹、乡统付。
供给标准叶集、姚李、扈胡等区供给标准较高,城郊、周集、石店等涝灾区标准较低。50年代供给以劳日计算,县南部100个劳日,北部80个劳日。河口乡永丰社1957年享受供给的6户7人,人均劳日80个,日值0.78元,年得款60.50元、口粮400斤,用款32.30元,余款28元,每个劳日得草25斤。60年代以队为单位供给,由队一包到底。“文化大革命”期间,只供给口粮。1981年后,供给标准逐渐提高。1982年南部地区标准为800斤粮、800斤草、80元款,北部地区600斤粮,600斤草、60元款。1985年,南部地区1000斤粮、1000斤草、100元款,总共折计款320元,中部地区800斤粮、800斤草、80元款,计款264元;涝灾也区600斤粮、600斤草、60元款,计款198元;乡镇由无偿救济款中补足264元。1987年,对全县8984户、10475名五保对象实行供给,标准为1000斤粮、1000斤草、100元款。南部地区全部由群众自筹;北部地区除群众自筹部份外,由无偿救灾款中补足。机关、团体常向五保户赠送生活资料。1987年春节,县直机关51个局捐款1.52万元。送到灾区五保户手中。群团和民兵组织经常组织人员为五保户担水、买粮、洗浆、缝补。
四、敬老院
1958年“人民公社化”,盲目追求高级形式。全县一阵风建立214个敬老院。但由于供给困难,1960年撤去211个,保留城关、龙潭、马陈3个敬老院,其他老人遣散分养。
以后,各地又陆续办了一些敬老院。柳树乡观山村建院较早,长集区吴阳乡1985年建院,长集、姚李2镇1986年建院。到1987年底,全县共有敬老院12个,集中供养生活不能自理者112人。1985年,城关镇专业户信金龙赠给城关敬老院黄山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台。吴阳乡敬老院利用院民各自特点,积极发展副业生产,既锻炼了老人的身体,也增加了他们的经济收入,被誉为“霍邱敬老一支花”,1987年被省民政厅评为“先进单位”。
附:吴阳乡敬老院简介
该乡敬老院于1985年8月创建在墩塘村,1988年迁至距乡政府5公里的双桥农业中学。共有39间房屋、6亩宅基地、6亩菜地、10亩围沟水面。先后收养五保老人30人,配院长1人、会计1人、炊事员1人、医生1人。
在办院的第一个春节,长集区委、区公所赠送14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台、煤球500斤、煤炉4个、茶壶2个,每个院民发温水袋1个、保温杯1个;县民政局拨开办费2000元,架电费500元;乡各机关单位职工捐资2750元;乡政府拨4200元;每年每村筹集1000斤草、1000斤粮、100元钱。
院方为院民制定了学习、生活、卫生、财务、评比等项规章制度;要求院民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共同过好社会主义大家庭生活。做到团结互助,礼貌待人,爱护公物、清洁卫生。学习上,利用报纸、收音机、电视机等宣传工具,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新的道德风尚。财务上实行日清月结,每月一公布。生活上,日食三餐,口粮不限,7天一次荤菜,冬有暖炉,夏有电扇。有劳动能力的人,收入按院方30%,个人70%分成,丧失劳动能力的每人每月从院方收入中补助2元零用钱。每逢节日,乡党委、乡政府负责人还临院看望、慰问老人们。
院方组织有一定劳动能力的院民饲养猪、鹅、鱼、羊,并栽树、种莱,开办商品代销店。1986年,各项经济总收入1210元。1987年养仔鹅94只,收入278元;养成鹅22只,收入330元;养肥猪1头,收入510元;养母猪1头,产仔猪22头,收入685元:养公猪1头,收入417元,全年总收入2220元。
五、光荣院、孤儿院
1978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霍邱县光荣院,院址在西山福利院内,初收养孤老烈属及孤老复员军人24人,1986年,增至52人。每人月生活标准28.2元,每日三餐有干饭和稀饭,每周两次荤菜,每人月发零花钱5.5元,每年发棉被、衣服费27元。院内有文化室、医疗室,小病就室,大病住院,院部除组织老人听广播、看电视、读报、打扑克、下象棋外,还组织他们从事饲养、种菜、养鱼等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1960年是“三年困难时期”中最困难的一年。灾民有的流入县城,有的弃亲而走,当时个36名儿童查不出家世。县人民政府决定收养,并设立1所孤儿院,院址在城关镇南关,有院长1人,保幼员2人。幼儿每人月发生活费10元。1962年夏收后,亲人来院领出20人;秋后又领出12人;余下4人寄居小学读书,每人月生活费12元,孤儿院撤销。剩下4个孤儿,国家一直抚养到18岁。
六、社会福利事业
民国32年(1943),县国民政府财政拨款,整修女贞祠草房13间,设立城关社会服务处,组织城镇无业贫民经营饮食服务;自负盈亏,免税经营。民国33年(1944),李梦庚家人吸毒,县国民政府利用罚金在叶集镇盖草房12间,设立叶集社会服务处。民国36年(1947)秋,因劣绅、恶棍佯醉捣乱,被迫停办。
民国32年(1943),县国民政府财政拨款,在县城南街建社会浴池1个,由城镇无业贫民经营;另设盆池1个,供官绅使用。浴池燃料,各乡按田亩分担。建国后,该浴池改为“大众浴池”,移址东街。
1950年,组织城镇无业和失业贫民140人,成立建筑承包组,承包城镇建筑工程。初期活少人多,发牌出勤,每人每月收入14元左右。1955年承包组发展到300人,每人月收入45元左右。1956年合作化时,成为建筑社,划属手工业管理局。
1956年,民政部门投资1万元,建立4个硝碱厂,男女劳力280人;其中聋哑人24人,其他残疾人11人;老者70岁,小者13岁,每月人均收入24元,其中最高的37元,最低的8元。1958年产硝3.7万斤,制成黑色炸药4.4万斤,出售给红石嘴切岭工程。1959年合并成颗粒肥料厂,归属县农林局领导。
1957年,县组建一个大粪干厂,民政部门投资0.6万元,建7间简易厂房。粪窑长40米,宽20米。男女劳力35人。该厂人均日产粪干180斤,每斤价0.08元,颇受农民欢迎。1959年归属城关公社福利大队。
1957年民政部门接收劳改窑厂,建立福利窑厂。组织城镇复员军人和聋哑人员84人入厂。1958年至1960年,年产砖110万块以上,年产值37万余元,人均月工资36元,高的53元。1961年转为国营企业。1987年,在城关镇北关街道组建红光皮鞋厂,其中残疾人13人。同年3月,经民政局批准为社会福利皮鞋厂,当年创产值32万元,获利1.8万元。8月,北关街道办生救福利再生革厂。工商部门对以上两厂均发给营业执照。同年,成立五塔福利理发店,内有残疾人4名。民政、生救扶持有偿救济款0.3万元,建房3间,购置理发工具。扣除公积金后,每人月收入80元左右。
此外,叶集镇纺织社,粉笔草帽生产社、糖果生产组、河口镇货运栈都是历史上未曾开办过的福利企业。
上一篇:第一节 选举
下一篇:第四节 优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