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数量
旧志记载:元代,六安县户口为13812户,60865人。元末战乱,民多流亡,户口减少。明初,县境仅有5920户,53530人。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召集流亡,移民垦殖,人口逐渐回升。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六安州(本境,不包括属县)户口增至8580户,99355人。明末清初,战祸连年,灾荒频仍,人口又急剧下降。清兵攻取六安时,六安州原额户口为288491人。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清查户籍,“审除杀绝逃亡”,实际入籍者仅127400人。清代中叶,社会安定,人口逐年增长,至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已恢复到182350人,其后,增长速度加快,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达到399579人。
民国时期,人口变动较大,数字讹误亦多。民国17年统计,本县人口为717702人。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国民党屠戮苏区,人口损失很大。民国21年划出西部17保人口。民国22年全县人口减至561587人。民国26年回升为708304人。此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解放战争继起,老幼死亡率高,丁壮隐匿量大,加之统计范围不全,人口数字遂呈下降趋势。民国36年,全县人口为599983人,比民国26年减少108321人。
民国26年~36年全县人口统计表

1949年~1986年全县人口统计表(年末数)

建国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间虽有起伏,但为时短暂。1951年土地改革时,核清全县实有189005户,808941人。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为201895户,825688人。1960年前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出生少,死亡多,人口数量下降。1962年开始回升。此后,增长猛烈。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为225599户,907642人;1971年底达到276299户,1184190人,7年之间增加276548人,平均每年增加39500人。1972年恢复计划生育,增长速度逐渐下降。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为282741户,1256007人。这10年,加上划给六安市的人口,计增202817人,平均每年增加2万人。1986年,本县人口为357362户,1318284人。从1951年到1986年,36年间,共增504393人,平均每年增加14148人。
二、分布
民国17年,本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1人。建国后,1953年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36人,1959年为288人,1964年为260人,1982年为360人。1986年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377人,其中:新安区每平方公里520人,木厂区513人,三十铺区366人,徐集区373人,丁集区380人,孙岗区363人,张店区303人,城南区320人,双河区498人,苏埠镇862人,独山区260人,东河口区283人。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湾畈区密度最高,岗区次之,山区较低。人口密度最高的是苏南乡,每平方公里1158人,最低的是龙门冲乡,每平方公里162人。
1986年,本县农村人口为1246094人,占总人口的94.5%;城镇商品粮人口为72190人,占总人口的5.5%。按全县84个乡、镇计算,平均每乡镇拥有15694人。人口总数在3万以上的有新安、独山两个镇和淠东、陵波两个乡;2~3万的有丁集、固镇、徐集、顺河4个镇和城西、苏南、陆集、石板冲、韩摆渡、罗集6个乡;1万以下的有大岭、城南、左大桥、凤凰台、大山寨、嵩嶚岩、陶洪集、范家庵、潘店、九十铺等10个乡;其余60个乡、镇,人口均在1~2万之间。大山寨乡人口最少,只有6000多人。
三、变动
本县人口的大规模变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明初,徙江南之民于临濠,六安当时属临濠府,有大量人口遣入,至今民间尚有“洪武赶动”而来的家谱记载。清季,前期有山东移民;咸丰年间,战乱、灾荒连年,人口锐减,江西之民流入县境很多,民间现今仍有祖上来自“山东枣林岗”或“江西文家坝”的传说。民国时期,21年划出西部17保的人口组建立煌县;22年,安徽省政府设皖西移民办事处于六安,移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皖西苏区人口约3万人,本县苏区亦在其中。抗日战争时,沦陷区大量难胞流入六安,留住城关者,被集中于下龙爪以北地区,正式编入保甲。建国后,1949年划出花阎乡的人口入寿县,1950年划出南部7个乡的人口入霍山县,1956年划出驻驾湾乡的人口入金寨县。1958年,响洪甸水库区5820人移入我县,安置于新安、樊通桥、徐集、高山、苏埠、孙岗、独山和江店等地。1959年,动员1100人去新疆,1960年动员625人去海南,支援边疆建设。县内城乡之间人口也有移动,1953年至1976年之间,有5886户计21877个城镇居民下放农村,安家落户,但在1980年后又陆续收回。1979年,六安置市,本县划出城关及近郊13万人口,为建国以来变动规模最大的一次。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