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男女多在十七、八岁结婚。建国后,通过贯彻新《婚姻法》,提倡晚婚,婚龄逐步推迟。1950年5月1日,开始在望月乡宣传贯彻《婚姻法》试点,推广实施。当年办理婚姻登记3883件、离婚869件。因包办、年龄小及其它原因的583件,不予登记。1958年,登记权一度下放到大队,1961年收回,由公社民政干部专办。每年办理的结婚、离婚件数报县民政局。1964年,有897对青年实行晚婚。1973年,订晚婚计划的占未婚青年男女的80%。1976年,中共蒙城县委(76)第02号文件规定晚婚年龄为:城镇男28岁、女25岁,农村男25—26岁、女23—24岁。
按1980年《婚姻法》新规定,法定结婚男22周岁、女20周岁,推迟三年作为晚婚标准。1981年,初婚女性3147人,2862人晚婚,晚婚率90.9%。1982年,初婚女性3509人,2935人晚婚,晚婚率75.09%。1983年,初婚4316人,2936人晚婚,占68.02%。
1984年,男女双方自愿结婚,自己申请,持所在单位证明,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予以办理结婚登记的2690件。170件申请离婚案中,经调解不离的100件,转法院处理的46件,办理离婚手续,解决好子女教养的24件。
建国后蒙城县部分年份婚姻登记统计表

上一篇:第四节 优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