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每斤银朱折银0.5两,每斤靛花青折银0.06两,明矾0.015两,黄熟铜0.11两,黄腊0.2两。康熙十六年(1677年),征收田赋,每石小麦折征银0.5两。
民国3年(1914年),商务会制订商品价格,每斤小麦0.02元,食用油0.14元,白酒0.09元,烟叶0.11元,蚕丝4元,土硝0.1元,每尺土布0.04元,每间城宅草房售价7.7元,月租0.08元。一等沙地每亩售价23—46元,二等淤地8—15元,三等湖洼地1.7—7元。民国8年(1919年),县署实业局制订商品价,每斤小麦0.01元,黄豆0.026元,籽棉0.1元、皮棉0.44元,烟叶每斤购入0.1元、售出0.16元,每斤鲤鱼0.1元,青鱼0.07元,涡河水运每人每里13文,货物每担每里11文。民国24年,改用法币。县商务会制订商品价1担白平布0.1元,一简(50支)前门烟0.48元,1合金马烟0.11元 ,1斤石灰0.01元、1块青砖0.01元。民国29年,每斤食盐0.7元。民国32年,安徽省限定价每斗大米89元,小麦57元(第二次核定120元)。县政府组建物价评议会,小麦、大米价由同业会商定:1月每石小麦690元,大米1310元,4月小麦2080元,大米2900元;7月每石小麦690元,大米2410元;10月小麦1307元、大米2000元。民国34年8月1日起,施行电报新价,一般电报明语每字20元,密语40元,外文明语或密语均为40元,特快电报专送费每份1000元。民国35年,县政府员工消费合作社定价每斗小麦55万元,黄豆35万元,秫秫35万元,芝麻55万元,绿豆55万元;每斤麦面2.4万元,秫面1.6万元;每斤青、白菜3500元,胡萝卜3000元,粉条4.05万元,烧柴400元,豆腐、黄豆芽、蔬菜各4000元。长官淋浴1万元,士兵5000元。民国36年后,物价飞涨。元月每斤小 麦110元,3月120元,4月310元。6月每斤小麦510元,黄豆700元,绿豆850元,芝麻1650元,猪肉6000元,鱼5300元,皮棉8000元,烟叶1.25万元。1个鸡蛋300元,1头黄牛150万元。民国37年2月,县政府召开驻军所需物品物价评委会,评定每斤猪肉3万元,生牛肉2.8万元,熟牛肉3.2万元,猪油4万元,鸡3万元,香油5万元,豆油4.8万元,鱼3万元。鸡蛋每3斤1万元。4月,县参议会决议限令部分商品价格为:每斤小麦1.6万元(较民国8年增长160万倍),高粱1万元,粉丝4万元,豆芽4000元,烧柴4000元,青菜3500元。但决议是一纸空文,物价仍一日数涨。卖主不愿收取法币。银元、铜币再次进入流通领域,以货平抑物价,理顺工农业产品的比价。1953年11月县粮局和供销合作社开始对粮、油、棉、布等人民生活必须品实行统购统销,限制或取缔自由市场交易。商品价格长期稳定,粮食、棉花的季节价差消失,逐渐形成平价、议价、市价三种商品价格。1958年,县计划委员会审查17个厂的120种产品,价格偏低的10种 ,偏高的3种。1959年,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加强对物价的管理,提高家畜、家禽、水产品等的收购价。1960年饥荒,每公斤小麦统购价0.206元,市价12元,八五面粉统购价0.34元,议价0.56元。1961年,县设物价委员会,县计划委员会内设物价资料科。1963年,物价资料科审查113种药材收购价,795笔棉布批发价,价格基本符合物价委员会规定。1966年,油料、粮食提价12%,汽车货运由吨公里0.27元降为0.23元,客运由人/公里0.027元降为0.024元,化肥、农药普遍降价10%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兼管物价工作。
1979年,国家对18种农副产品平均提价19.8%,农民人均受益8元。工农业产品的比价渐趋合理,平、议、市三种价格差日益缩小。1980年10月,恢复物价委员会。1983年12月,设物价局,附设物价检查事务所,有关企业单位设物价股,配物价员。1984年,农产品收购价由基数加价改为固定比例价,提高14.17%。1985年,取消生猪派购价,实行议购议销价,物价局先后组织6次大检查及不定期抽查,审查864个单位,商品4.3万种,查出违纪金13.9万元,罚款5.6万元,处理单位及个体户216个。
蒙城县建国后主要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化表
单位:元

附:
民国36年4月29日《皖报》摘录
月来物价扶摇直上公教人员无以为生
物价与战前相较几达两万倍
〔中央社南京二十八日电〕“近来物价波动,公教人员生活益见清苦……本年四月份之物价指数……转去年十一月份增加几近一倍……以二十六年上半年物价平均指数为一百,则三十五年二月份为一,00一,五四五,三十六年四月份……约计一,九00,000……一切物价均在波动,尤以粮食、纱布价格,创惊人纪录……如果战前收入一元者,今日应有一万九千元之收入……”。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