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机灌
1958年成立水利机械管理站,管理全县的机械灌溉。1959年该站引进80马力锅驼机15台,分别安装在于沟、丁花沟、涡北丁沟、四里吴、双涧,因性能差,耗煤量大,闲置多年。1970年后于沟、丁花沟拆除,部分机械转让给工业使用。四里吴、涡北丁沟,改用电机,双涧改用柴油机。以后又陆续建起宫桥、港河等国营机电排灌站27处及民办公助站175处,拥有电机214台,1.9万千瓦,柴油机19台,927马力。由于重建轻管和部分选址不当缺水,至1982年设备毁坏严重,只有沿涡水稻产区和岳坊区机泵完好率较高。全县总设计灌溉面积74.54万亩,排涝面积32.28万亩,实际灌溉41.6万亩,占设计面积5.4%。
1984年水利机械管理站并入县水利工程管理所。
井灌
民国时期使用辘轳、吊杆等简易工具。
建国后各区乡成立水利委员会,因地制宜打土井、砂礓井、条子井和少数砖井灌溉农田。1953年全县打土井41060眼,砖井和砂礓井210眼,挖新塘141口,整旧塘17510口,用解放式马拉水车提水,抗旱保苗。1956年引进河南省麻袋锥,新打和整旧井4440眼,(含部分吃水井)人工挖新塘260口,整旧塘4939口,有效灌溉面积2.41万亩。1966年又引进河南省大锅锥打机械井,用水泥井管,井深达30米,用链条泵和柴油机提水。1976年县成立井灌办公室,在板桥区大谢大队示范区投资 3万元,打机井50余眼,并在大队部东至前张庄、西至大谢庄,修水泥防渗渠道约1.5公里。在重点井灌区坛城区范集乡设置部分地下管道,派人员住点管理,先后购进喷灌机109部,由于使用保管不善,在1982年12月普查结果,机井完好率仅16.6%。同年井灌办公室撤销。1984年成立井灌公司,当年购进喷灌机53台,钻机7台,打小口深井、手压井、蛤蟆井近万眼。(手压井主要为吃水灌溉结合用。)
1985年统计,全县有机井4458眼。其中配电动机98眼618千瓦,配柴油机1126眼,11556马力。共专项投资打井经费合计为816.21万元,灌溉效益4.61万亩。
上一篇:第四节 涵闸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