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渔业资源
水面1985年全县总水面9.9万亩,其中可供养殖水面6万亩,占总水面的60.6%。在总水面中,国有河道2.9万亩,沟渠4万亩,池塘3万亩。水面辽阔,饵料丰富,水质优良,适宜发展水产品养殖业。
鱼类天然鱼类:明正德《颍州志·鳞部》记载,颍州地区盛产黄鱼介、鲂、鲟、鳜、鲩、青鲤、金鲤、黑鲤、鲢、鳙、鲭、白鱼、妖鱼、祭刀、鲫、鲇、鳅、马郎、河豚、比目、鳝、鳗、等20多种,有些鱼今已灭绝,有些鱼今已不多见,有些鱼与现代称呼名异实同。天然鱼最常见的尚有鱼、鱼豆曲鱼。养殖鱼类以鲤科鱼类为主,有草鱼、青鱼、白鲢、花鲢、团头鲂、鲤鱼、鲫鱼等。这些鱼类适应性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捕捞等优点。
虾蟹甲贝类明正德《颍州志·甲部》记载,颍州地区有龟、白眼龟、鳖、蟹、蛤蚌、鱼元、螺、虾等。今野生龟、鱼元已经灭绝。
(二)养殖
苗种养殖1965年建立县鱼苗场,年年采购毛子,培育大片供应社队放养,年产鱼苗800—1400万尾。另有14个社队鱼苗场,生产比较正常的有刘集、旧城、盛黄、丹凤、望疃,每年在放养季节前,到怀远、蚌埠等地购回毛子,下场饲养20—30天,开始出售给生产队,年产鱼苗3000万尾以上。1975年县鱼苗场开始人工繁殖家鱼成功,当年繁殖白鲢250万尾,1979年繁殖白鲢、草鱼300万尾。
成鱼养殖县境内久有养殖家鱼的习惯,利用村庄圩壕、家塘,按户兑钱凑份购鱼苗放养,集体管理,逢年过节捕捞分食。对流水河、沟、渠、塘,则任其野生,自然繁殖。“文化大革命”时期,少数生产队在流水沟、塘放养鱼苗,多是“白水养鱼靠天收”,缺乏管理,收益低微,致使多数沟、河水面荒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取消水面“国有国养,社有社养、队有队养”的规定,实行水面“三定”,落实水面使用权,一些长期荒芜的水面,采取承包的方式,基本得到利用。1985年全县养殖面积6万亩,其中池塘2.31万亩、河沟3.69万亩。出现养鱼专业户90户,家庭全年总收入37万元,其中养鱼专业收入23.3万元,平均每户收入2589元;渔业联合体52个,从业人员619人,联合体纯收入25.7万元,分给个人22.8万元,平均每人收益368元。阚疃农民徐德光承包吕台子至阚疃老闸西淝河水面,长10.8公里,开展多种经营,以短养长,综合利用。王市区养鱼专业户王新才,在县内首次使用网箱养鱼获得成功。
成蟹养殖1981年起由县水产部门到上海市崇明县采购蟹苗,投放西淝河、阜蒙河、利阚河部分河段,采取国家放养,群众捕捞,水产部门收购,外贸部门出口,不合格的就地销售。至1984年共投放蟹苗292公斤,共生产成蟹456.5吨,供应出口324吨,市场销售132.5吨。
养鳖1958年原属涡阳县江集区纪伦寨,曾建过养鳖池,因技术和管理问题,养殖失败。1984年王市区孙庙乡农民李洪禄建池养鳖,地、县领导十分重视,召开现场会,向全县推广养鳖经验,由群众集资兴办养鳖场,结果失败。少数养鱼专业户采取鱼鳖混养办法,解决甲鱼生产周期问题,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充分利用水面,养殖尚见成效。
(三)捕捞
渔具主要有跳网、花篮、竹簖、麻罩、撒网、围网、刺网、粘网、协网、扒网、捅网、大钩、小钩、卡子等20余种。
渔法天然捕捞,以西淝河为主,其次为茨淮新河、马胡河等。建县时专业渔民均为西淝河两岸农民,沿河捕捞船只有50艘,70年代末发展到100艘。“文化大革命”期间,水面开放,捕捞者多,放养者少,渔政废弛,无专门管理机构,任其自由捕捞,水产资源遭到破坏。1981年始进行管理,对危害渔业资源的渔具、渔法分别采取限制网目、作业期、作业区和限制淘汰的措施,确定禁渔期、禁渔区,调整作业,适当控制捞量,禁止毒鱼、炸鱼、偷鱼、强渔等不法行为,禁止在天然水域使用电力捕鱼,不准以任何形式诱捕亲鱼,鱼鹰捕鱼须经县级水产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作业,从而稳定渔业生产秩序。1982年县水产部门对专业渔民进行组织,渔民转吃定销粮,承担派购任务。1985年有专业渔民17户、97人、26只渔船,全年捕捞鱼25—40吨;渔农结合的有9个副业组,300户、450人、25只渔船,全年捕捞成鱼50—65吨。
1965—1985年成鱼捕捞量

(四)渔政管理
1981年全县配备专、兼职渔政检查员35人,加强护渔治安联防。到1984年,在农牧渔业局、公安局、工商行政管理局配合下,共查处渔事案件205起,其中偷渔案40起、炸鱼案25起、滥用电力捕鱼案10起、其他违反渔业法规案130起,受刑事处理的3人,罚款处理的250人,有效地保障了国家、集体、联户养鱼和个体养鱼户的合法权益。在生产方面,自1981年起,实行渔业许可证制度,严禁无证捕捞。专业和副业渔民的渔船、渔具,由县水产部门审核发照。对天然水面,实行划分水域,定点作业,禁止酷渔滥捕,以保证水产资源得到均衡发展。
上一篇:第六节 副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