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广播
县站(含广播电视局)1950年7月,按国家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精神,建立收音站。县委收音站设在宣传部,县政府收音站设在文教科,负责抄收记录新闻,送县领导阅。以后,部分区、乡也建立了收音站。1951年7月,县文化馆建播音室,配备1部45瓦扩音机,在北门口安2只大型低音喇叭。该室无专门编制,由馆内人员兼职,呼号为“文化馆广播室”。1952年农历六月十七日,为开好物资交流会,增添1部300瓦扩音机,在主要街口、机关和工厂安装25瓦、10瓦、5瓦和3瓦喇叭33只。1953年,在魏岗、十八里、张沃和大寺等区安装了25瓦高音喇叭。1955年10月,建立亳县有线广播站。在省局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安装了300瓦、500瓦扩大机各1对和“远程牌”传播机1部。站址在人民北街76号,有副站长1人、播音员2人、技术员2人。1956年元月1日开始播音,呼号为“亳县有线广播站”。1960年添置2×250TY扩大机4部,“钟声牌”录音机3部,呼号改为“亳县广播站”,并开始筹建调频广播。1961年初,站址迁半截楼街7号。同年8月,立38.5米高的天线,安装了自制的频率160兆赫、功率5瓦的调频广播机。因覆盖半径小(4公里),不能满足需要,没有开播。1966年下半年,“亳县广播站”呼号改为“亳县人民广播站”。1969年6月,亳县成立普及农村广播网办公室;1971年,归属县广播站。1976年,成立县广播事业局,与县广播站合署办公。1982年5月21日,县广播站设编辑股、事业股、人秘股和服务部。同年7月,经阜阳行署广播局批准,重建调频台,频率106赫,调频机功率50瓦,安装在电视台机房,与电视发射机同用135米高的铁塔发射,覆盖半径50公里。当年12月1日正式使用。全县和区、镇场广播站均使用调频接收机转播县广播信号。为解决县站到电视台的广播信号传输问题,电视台技术员自制了1台功率1.5瓦的小型调频发射机,使用效果良好。
1984年5月,县广播事业局改为广播电视局,编制8人,设正副局长3人,负责全县广播和电视工作。
区广播站1958年,双沟、十河、十八里、十九里、大杨、立德、张集、城父、五马、魏岗、古城和观堂等13个公社与城关镇建立广播站,每站2至3人,经费自理,业务由县站领导。1969年,县农村广播网办公室成立后,全县20个公社和场建立广播放大站,属全民性质,每站2至3人。
1972年,根据省革命委员会76号文件精神,公社广播放大站改为集体所有制,每站配播音员1人、机线员1至2人。1979年元月,亳州镇建立广播站。1980年11月21日,五马区安装了功率5瓦的调频广播发射和接收机,频率15.9兆赫。同年12月12日,魏岗区安装了频率15.03兆赫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和接收机,功率5瓦,铁塔高为18米,覆盖半径为10公里。到1986年底,全市共有区广播站14个。
农村有线广播网1955年10月,亳县被定为全省第二批有线广播试点县。到年底架设区以下线路60公里,安装“利闻牌”舌簧喇叭200只。1958年底,全县采取依附电话线传输的办法,广播网路迅速发展,广播喇叭猛增到12000只,为全省的3个“万只喇叭县”之一。1959年,在全省广播工作会议上,授予亳县“广播网建设红旗县”称号。后来,在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压缩规模、合理布局、精简人员、提高质量”过程中,全县区社一级广播站全部下马,喇叭下降到4000只左右。1962年,恢复广播网,于10月6日发出《有线广播网管理办法》。1964年12月6日,县人民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通过了《亳县城市有线广播收取收听费试行办法》,并于10月29日发出亳广字第0536号通知,决定以网养网,解决经费不足问题。到年底,喇叭增至7000多只。为改变依附电话线传输的状况,1965年4月筹备专线建设,自制水泥电杆。当年12月17日至1966年1月8日,架设了亳县到古城广播专线,全长38.5公里,水泥杆高5.5米,过河杆高6米,经省局测试,达国家乙级线路标准。古城区龙德、立德和杨集3公社建立半导体放大站,每站带舌簧喇叭40只左右。1967年,架通亳县至十八里和五马两条专线,总长20公里。后专线建设工作全部停止,已架线路亦受损坏。1969年6月,县普及农村广播网办公室成立后,地区拨款17640元,县亦拨款30万元,木材120立方、铁丝30吨,在全县21个公社、场建立广播放大站。放大站各配1台275瓦扩音机、一组发电机和播音室机房全套设备,并架设县城至公社的双线和大队一级的单线300多公里,安喇叭10万只左右。后建网停止。1973年,又组织力量重建广播网,到年底广播网(包括利用的农用电话线)长达5790公里,喇叭149880只。到1974年底,各公社实现了广播信号传输专杆专线化。县至公社线路总长265公里,大队也都通了广播。全县广播线路总长5294公里(包括公社以下的广播、电话两用线)、喇叭163140只、高音喇叭1036只,喇叭入户率70%。1977年春节之夜,下了一场特大冻雨,线断杆倒,广播陷于瘫痪。省局拨款7万元、铁丝30吨、木材30立方,经积极抢修,到1979年底,县至公社的主干线基本恢复。1980年初建区划社,因机构变动,广播线路归属不明,无人管理,致使损坏严重。1982年,全县集资40万元,修复区至公社线路623公里,公社到大队线路2200公里,大队以下支线1090公里,安装广播喇叭19410只,其中高音喇叭1954只、小喇叭17456只,大队通播率87%,自然村通播率60%。1983年,新架线路752公里,更新线路70公里。年底喇叭达28380只,其中高音喇叭3380只,小喇叭25000只,全县704个大队通播668个,通播率为95%;4323个自然村通播3154个,通播率为73%。全县12个区级广播站有扩音机17台(2×250WTY型4台、275瓦12台)、录音机13台、唱机13台。1984年;架通31个村委会、825个自然村新架线路总长678.5公里,更新线路36公里,新安高音喇叭1120只、小喇叭112只。各区、乡广播站(除3个乡供电正常外)共配发电机组79台。村委会通播率100%,自然村通播率87%。到1986年底,全市有区、乡广播站87个,村委会广播室735个,行政村通播率100%,自然村通播率100%。
转播县广播站自建站起,按中央提出的“以转播为主,自办节目为辅”的方针,转播一般占播音时间的2/3左右。固定转播节目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各地电台联播节目》、《对农村广播》,临时转播的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解放军生活节目》、《对少年儿童广播》、《青年之友》、《祖国各地》、《世界各地》、《阅读和欣赏》等,以及省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天气预报》、《每周一歌》等。
各区、乡广播站,按县里要求,转插县广播站的全部节目。
自办节目1956年以前,按照中央提出的“宣传政治、普及知识、文化娱乐”3项任务开展自办节目,主要有《新闻》、《卫生节目》、《青年节目》、《广播之友》、《天气预报》等,时间不固定。
地方新闻:1956年,《亳县生活》每周播3至4次。1957年至1961年,每天早晨举办《地方报纸摘要》节目,以播地方新闻为主,兼播听众来信、评论和技术通讯等。主要报导党在各个时期的大政方针和中心工作开展情况,反映新人新事新面貌。时间30分钟左右。1983年,增办《简明新闻》,播当天消息,有快讯性质。每天发稿千字左右,时间5分钟。
专题节目:1958年举办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的专题。60年代后,举办《学习毛主席著作》、《阶级斗争知识讲座》、《革命大批判》、《抓革命促生产》、《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计划生育》等专题。1976年,办《揭批“四人帮”》专题。1978年,办《农业生产责任制》专题。1982年,围绕宣传十二大精神,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及宣传新宪法、新党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教育和计划生育等。1983年,办《理论学习》、《青少年之友》、《农业技术》、《振兴中华、建设家乡》、《五讲四美三热爱》和《卫生知识》等专题。1985年,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理想纪律教育》、《尊师爱生》、《致力改革、振兴经济》和《科技与信息》等专题。
文艺节目:约占广播时间的1/3左右。1966年以前,戏剧、曲艺、音乐歌曲各占文艺节目的1/3;现代戏、历史戏、传统戏各占戏剧的1/3。“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节目只有8个“样板戏”和一部分音乐歌曲。1976年后,节目来源除播放唱片、录音外,自己也组织一部分,如县文化馆组织教唱歌,组织业余演唱队或文艺爱好者自办节目等。
服务性节目:经常性有《天气预报》、《听众服务》(寻人、寻物启事);阶段性的有1963年办的《贫下中农信箱》;1980年开设《广告节目》等。

(二)电视
1980年,根据第10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电视差转台筹备领导小组;4月,县财政拨款2万元开始土建;12月,又拨款7万元,购置了铁塔和机器设备。台址在城南1公里宋塘河西岸,面积10亩。电视铁塔高123米(身高96米、桅杆高27米),天线为4层蝙蝠翼振子全方向发射天线。1981年10月1日,使用3瓦电视差转机,接收商丘12频道电视讯号,用2频道发射,覆盖半径为2.5公里。因电视差转台的覆盖面积小,不能满足全县人民看电视的需要,于1982年春节前建立电视转播台。又购进1部50瓦转播机,经过调试,覆盖半径为25公里,距城较远地区需架设10米天线才能收看。1983年初,县拨款11.7万元,购进1台1000瓦彩色电视发射机,12月25日投入使用,覆盖半径50公里。1984年5月,在电视铁塔顶又加接了12米的调频天线桅杆和4层蝙蝠翼调频发射天线,电视塔总高度达135米。6月29日,省广播电视厅皖广网字(84)185号批准亳县电视转播台改称亳县电视台,于1985年9月18日正式开播。1985年4月,电视台又添置摄像、放像及编播全套设备,开办了地方新闻、专题、广告、电视连续剧(转录)等自办节目。1986年12月,地方投资6万元,购置了地面卫星接收设备,抛物面天线直径6米,可以直接接收印度洋上空国际5号卫星转发的北京卫星地面站发出的信号,然后用1000瓦的发射机用2频道发出。
(三)通讯
通讯队伍1952~1955年,文化馆播音室组织了由工人、市民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百人左右的业余通讯员队伍。1956年下半年,各区、镇相继建立了通讯组织。1957年,县广播站向全县部分通讯员颁发了证书。到1964年,全县有532个通讯员。1966年10月以后,通讯联络工作中断。1968年10月后,县广播站恢复《地方新闻节目》,抓了通讯联络工作,除组织原有通讯员写稿外,又在回乡和下乡知识青年中发展通讯员。到1972年,县广播站新发展业余通讯员200多名,并颁发了证书。以后的通讯员一直保持在300人以上。据不完全统计,1984~1986年,被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单位采用的主要通讯新闻稿件377篇(件)。
国家级主要新闻单位要用稿件登记表(1984~1986)

辅导、培训1963年以前,县广播站编辑部经常用复信、综合复信等形式,与通讯员联系,传授新闻通讯业务知识。1962年3月~1966年9月,办了名为《一封信》的小册子(季刊),主要内容:传达报导意见,交流写作经验,好稿评价,综合复信,报导通讯动态,新闻知识连载,小故事和古今轶闻轶事,公布来稿用槁情况,答复来稿等。共办11期。“文化大革命”开始时停刊。1969年底,县革委通讯组和广播站联办了通讯员培训班,采取边学习理论边实地采写的方法。1970~1978年,每年培训1期,每期10人左右。1973~1974年,广播站编辑到五马、赵桥、魏岗和十八里等公社办通讯员学习班。
1981年7月、10月,新华社安徽分社社长尤淇、安徽分社副社长张万舒和记者沈祖润先后来亳采访,并为60多名通讯员讲了课。
评奖1964年9月,县广插站以当年来稿量和采访率为依据,首次开展优秀通讯负评奖活动,评出优秀通讯员64人,优秀通讯组4个,发了奖品、奖状。从1972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全县通讯工作会议,由区、乡负责宣传工作的干部和骨干通讯员参加,研究工作,表彰先进通讯组和通讯员。
自1981年开始,县广播站参加了省、地区好节目评选活动。这一年,朱卫军和丁源写的新闻《丁瓦房自由联合企业越办越兴旺》,获地区好稿一等奖、省二等奖;孙剑云等人写的通讯《和睦家庭的主事人——赵兰英》,获地区二等奖、省三等奖。1982年,县一组新闻节目获地区二等奖;丁兴法等人写的通讯《思想的力量》,获地区二等奖。1983年,朱卫军写的人物新闻《徐扬善被授予模范军属称号》,获地区一等奖、省一等奖。1984年,孙剑云写的小评论《为农民进城办企业叫好》,获地区一等奖、省二等奖。胡亚军写的录音报导《昔日理想、今日实现》和孙剑云写的通讯《忠魂长留天地间》,均获地区一等奖。
(四)报刊
《新亳报》民国17年,亳州通俗教育馆创办。报社附设于教育馆,有办公室、印刷室各3间。社长李琴舟(兼),编辑先后为张星烂、方少琴。《新亳报》间日一张,系4开油光纸单面石印,每期发行数百份,最多为800份;除发行亳县城乡外,因兼载涡阳地方新闻,所以也在涡阳发行。内容有国内、国际新闻(从各大报转载)、地方新闻、社论、副刊、杂谈等。办报经费由教育馆向县教育局领取,刊登广告和出售报纸的收入按月缴教育局。在报社支取工资的有编辑、记者、缮写、会计等4人。该报经常刊登一些官僚豪绅的罪恶事实,颇受社会欢迎。报纸还揭露了孙殿英残害亳县人民的罪恶。创办之初,因获罪于县长萧伯年,编辑张星烂几乎被赶出亳县。民国20年春,李琴舟辞职,报纸由国民党县党部接管,并改名为《亳民导报》。民国29年4月,中共亳北办事处创办了一份报纸,报名也叫《新亳报》。该报系油印8开两版小报,3天一期,至是年冬停办。该报主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反映群众的抗日斗争活动,很受社会各界欢迎。
《亳民导报》民国20年2月,由《新亳报》改名,社长为侯隐武,出版日期和版面与《新亳报》同。因出售报纸和刊登广告的收入仅够报纸工本费,所以经费要靠各机关赞助。报社专职人员只有编辑、记者、缮写3人,其他人员均由县党部职员兼任。兼职人员每月发5到10元津贴。年底,由国民党县部委李同美(李玉奇)兼任社长。时仅1月,因李和地方势力发生派系斗争,被控逃走,该报停刊。
民国21年春,浦昆任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兼报社社长,《亳民导报》复刊。两个月后,汤厚柜接任社长。第二年春,因县党部暂时停止活动,再次停刊。不久再度复刊,县党部干事侯隐武任社长,经费仍靠地方机关赞助。民国24年(1935)春,因经费困难而停刊。
《亳县导报》民国23年春,张寅生办《亳县导报》,为间日出版,出版时间是与《亳民导报》错开的。内容有社论、国内要闻、本县新闻、文艺等。稿件来源:国内要闻转载自各大报刊,本县新闻自行采访,文艺作品靠作者投稿。经费来源除广告费外,由亳县商会补助。民国27年夏,因日军侵占亳县停刊。同年秋,日军撤退,该报复刊。第二年,日军再次侵占亳县,又停刊。
民国33年,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宋克的恢复《亳县导报》,自任社长。报纸在古城出版。报社仅有编辑、缮写各1人,刊期、版面如前,发行量100多份。同年冬,增叶秀岭为副社长,由县党部和县政府合办。第二年秋,日军投降,报社迁回县城,改为日刊。因人员经费不足,一月后又改为间日刊,发行量增至200余份。这时,县民众教育馆购置收音机,每日收“记录新闻”,供报社使用。民国35年,办报经费列入地方预算,设社长兼编辑、副社长兼经理各1人,缮写2人,发行员1人。正副社长工资依照县政府科长编列,缮写和发行员按科员编列。同年冬,叶秀岭任社长,刘子丹任副社长。次年,省政府通知,县报经费不得列入地方预算,因经费无着,停刊。
《亳县日报》1956年6月15日,中共亳县委创办《农民报》。后考虑报名有局限性,于8月10日改为《亳县报》。社址初设和平东路,后迁到印刷厂。初,版面为八开四版,5日出刊一次,年最高发行量3000多份。1958年2月1日后,改为8开2版,3日出1次,年发行量增至6500多份。1958年10月1日,改《亳县报》为《亳县日报》,每周出版6次,发行量15000份。1961年3月4日停刊。
其他报刊民国10年,在旅京同学会资助下,涡、蒙、亳旅外学生在南京创办《涡上先锋》(刊物),揭露当时地方军阀混战带给人民的痛苦。抗日战争前夕,当地有《商报》、《墨缘周刊》、《谯陵周刊》等;还有民国县政府办的《保甲三月刊》等。抗日战争期间,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办过《亳县动员报》,个人办的有《重建报》等,这些报刊一般为时很短。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