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饮食业
网点明清时期,亳州为水旱码头,商业繁荣,饮食业因之发达。清末民初,饮食业发展到鼎盛时期,饭店遍及城乡集镇。著名的饭店有景春楼、大观楼、醉月楼、酒福楼、双福楼、又一村、华中饭店等。本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商业衰退,饮食业随之衰落。建国后得到恢复发展。1958年创办了国营和平饭店(今皖北饭庄)。次年又恢复和创办了景春楼、醉月楼、人民食堂、又一村、一闻香、朝阳楼、大众饭店等100多家,小吃摊点遍及城关大街小巷。“文化大革命”期间,除国营、集体饭店外,个体店摊稀少。1978年后,国家放宽经营政策,个体经营店摊者日增。1980年,全县共有饮食业机构144个,从业人员1395人。1983年,又增加到1314个,3295人。1984年,在亳州东路又兴建了常乐园、希夷、元化东村、元化西村等小吃市场,集中了100多家小吃摊点,每日营业至深夜。1985年,在县汽车站、大隅首、东关、大桥等处设小吃夜市6处。1986年,城乡有饮食店、馆摊2714家,从业6848人,其中个体2572家,5312人。
风味面食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有大观楼的火烧,分甜、咸两种,有白糖馅、桂花馅、枣泥馅、豆沙馅等,色味俱佳。白文俊的火烧早在清光绪年间己小有名气,有糖酥、油酥两种,制作考究,工序严格。安怀仁的焦酥麻花,咸甜纯正,入口无渣。此外,苏玉佩的扯面、张金的包子在当地也很有名气。另有蒜面条、油炸馍、高桩蒸馍、葱花油饼、牛肉馍、火烧红牡丹酥、腊梅寿字馍、肉馅粽子、糯米粽子、辣汤、咸稀饭、油茶、豆沫、豆浆、汤圆、水饺、油条、烧饼、包子、烤红芋等,亦是久盛不衰的传统小吃。
风味菜肴亳州菜肴以北方菜系为主,擅长烧、炒、炖,讲究火功、刀功、佐料及配色。菜味咸中带辣,质地鲜嫩,清香利口,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清末民初,当地名厨纷赴邻近省县开馆传艺,亳州菜肴、小吃制作技艺一时风行皖、豫,鲁10余具。民国时期,亳州传统菜肴有100多种,并引进名菜60多种,创新菜肴50多种。刘协酥肉,系刘氏祖传,肉味纯正,肥而不腻,适于夏季食用。穆金钱的过油肉,系熟牛肉油炸而成,亦为名吃。潘家小馆的坛子肉,系选用肥瘦各半的猪肉,切成小方块,加入上好的酱油和佐料,放入坛中文火炖制而成,汤鲜肉烂,风味独特。建国后,当地菜肴讲求色、味和科学配料,吸收南方菜的精华,并创制出一批造型菜。1972年,亳州厨师培训班根据亳州名师李守务、颜振春提供的菜谱,编成两册菜谱,收入329个品种;其中焦溜鱼、太太鱼、雪花鸡腿、五彩鱼丝、绣球鱼、珍珠麒麟时、软溜鲶鱼片、凤鱼翅、葡萄鱼、红烧划水、扒羊肉、松鼠桂鱼、鸳鸯戏水、太极海参等,均属亳州风味的高档菜。
各饭店较著名菜肴还有“雪山映梅”、“牡丹鱼卷”、“金瞻海参”、“玉兔迎春”、“盘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城关各主要街道都有回、汉族经营的卤菜摊,摊上卤菜以卤鸡、咸牛肉、羊肉、猪肉、黄焖鱼、狗肉等较为独特。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的日益开放,当地引进了南北方菜系、菜种。川菜、粤菜及北京风味菜系与亳州风味相融合,改善了亳州菜肴以荤为主的结构。
糕点果品民国时期,城关著名的果子店有白布大街张氏开设的天益斋、锁瑞昌回族果子店,老砖街徐氏开设的厚裕和。春季以销售大小金果、方酥、梅豆角、红白菊饼为主;夏季以鸡蛋糕、绿豆糕、百合糕、蓝花饼为主;秋季以月饼为主,有蒸酥、水酥、提糖3大类;冬季以南糖为主,有寸金、麻片、酥糖、芝麻皮糖、水晶皮糖、核桃仁皮糖、蜜栈花红、樱桃、枣等。建国后,亳州制作的著名糕点果品有:桂花酥糖、水晶皮糖、桔子皮糖、麻片、牛皮糖、灌浆大京果、寸金糖、蜂糕等。
(二)服务业
理发民国35年,城乡从事理发业的有700多人,其中县城300多人,集市和农村400多人。县城罗祖庙理发行业会馆。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日罗祖生日,从业者一律停业到罗祖庙敬神,并登记交款,领取营业执照。是时,该业分为理发店铺、剃头挑、剃庄头3种。县城理发行业公会每年给理发师下行单,规定理发价格(钱或粮)。理发店坐店营业,剃头挑流动营业,剃庄头划分经营范围,以3~4个庄为一个理发范围。每月理两次发,每年麦收秋收时再收钱(粮)。为照顾城关理发店铺和流动剃头挑,议定城郊周围7里内不准剃庄头。民国38年9月,城关有理发店铺37家。建国后,城关先后成立了多家集体性质的理发店,服务项目有全理发、烫头、吹风、剃须等。个体理发店、铺、挑较受群众欢迎。“文化大革命”期间,多数服务项目取消,发型单调。1978年起,浙江温州、江苏、上海等地个体户纷纷在城关开设烫(理)发店,服务项目多,发型新颖,服务热情,逐步垄断市区理发市场。1980年,全县共有理发店56个,城乡有理发店377家,从业人员465人,其中城关外来从业人员开店近百家。
浴业民国初年,具城有私营浴池13家,其中较有名气的为位于洪济桥的大观园澡塘。抗战胜利后,县城有7家浴池,即白布大街新新池、里仁街华清池、纯化街怕园、天棚街浴仙池、竹货街安善池、大隅首天香泉、涡北义和街沂和池。各池由财东或股东确定经理具体负责。建国前夕,全城有3家浴池。“文革”前,男浴服务项目有搓背、修脚、茶水供应等,并备有火柴、剪刀等小型服务工具。70年代初,全县仅有男浴池2家,女浴池1家(木兰女浴池)。此后,先后兴建了沧浪池、涡北、永康、玉泉、水利局及亳州宾馆男女浴池等。烟厂、油厂、化肥厂、盲哑学校、市医院内部浴池先后对外开放,并取消了搓背、修脚等服务项目。80年代以后,恢复了搓背、修脚等服务项目。1985年,亳州旅社浴池、亳州宾馆浴池、南关玉泉浴池开办了淋浴。1986年,城乡共有浴池42家,其中农村24家,城市18家,从业人员128人。
照相亳州照相业始自民国初年,当时合肥人吕鼎州在天棚街开设妙肖照相馆。亳州人李焕臣在磁器街开设的维新镶牙照相馆。不久,妙肖照相馆歇业,徐州商人阎子兰在妙削日址开办飞云亭照相馆。亳州人邵冠加在新街开办月华镶牙照相馆,山东商人张干周在纯化街开办容真照相馆。飞云亭照相馆最有名气,设备较全,能拍照、放大、着色,还有布景。各馆普遍采用20寸皮老虎照相机,最大照8寸,最小4寸,拍照时有条件的建个简易玻璃棚,无条件的以太阳光为光源,遇阴天下雨,只好停业;相纸药粉全靠进口。民国18年(1939),飞云亭照相馆倒闭。是时,城关还有炭厂街光华、东门里瑞香、城里光明3家照相馆。民国29年,日本商人开办了位于大隅首的大陆和位于半截楼东亚写真(照相馆),抗战胜利后关闭。民国37年,城关有瑞香阁、志大、美光、新世界4家照相馆。1954年,在席市开办兄弟照相馆,在半截楼开办人民照相馆。1955年,兄弟、志大、瑞香阁、人民4家私营照相馆在席市街联合成立建新照相合作社。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在白布大街成立亳县照相馆,同年,美乐、亳光并入。1957年至1977年,一直由国营亳县照相馆独家经营。1978年,亳县照相馆改名为新艺照相馆,下设两个分部和两个照相器材商店,并开办彩色摄影业务。1979年,县文化馆成立照相器材服务部,城关各大商店设照相器材专柜。城乡个体照相馆迅速发展。1980年达到13家。1986年,城乡有照相馆90家,从业人员220人,其中国营仅新艺1家。农村十八里、双沟、张集、位岗、大杨、古城等集均开办了照相馆,服务项目有黑白、油彩、彩色摄影、冲洗、扩印等。
旅馆业建国前,境内有官办驿站和私营的骡马客店、旅店。城关旅店有炭厂新华旅社、汤家巷大通旅社等。建国前夕,城关有私营旅店50多家。建国后,旅社业得到发展。1958年兴建了亳州国营大旅社,次年又创办了安全、胜利、涡河、交通、光华、大众旅社和县委招待所、红旗骡马客店等。1978年以来,个体私营旅社大量增加,国营旅社向高档次发展。1986年,城乡有旅社379家,其中城市140家,农村239家,从业人员达1719人;其中个体旅社128家,亳州宾馆(原县委招待所)最为著名,备有高、中、低档客房,设施齐全,能接待中外旅客和各种会议。
茶馆业建国前,城关较有名的茶馆有北关吊桥茶馆、老砖街茶馆、新街茶馆、半截楼茶馆、南门口茶馆和大隅首茶馆。是时,茶馆不仅出售茶水,而且是人们娱乐闲谈、斗蟋蟀赌博的场所。建国后,茶馆业仍全部由私人经营。“文革”前,大隅首两家茶馆生意较盛,一壶浓茶5分钱,白开水随意添,人们尽可在此吃茶聊天。“文革”后,由于城市居民大多自烧自用,城关茶馆业呈衰落景象,有的转业,有的仅售白开水。
其它服务业民国时,亳州尚有织补、拆洗、补鞋、磨刀、刻字、弹花、挑卖水等行业。民国38年9月,城关有弹花业67户,刻印业25户。1956年,有个体服务业359户,人员503人,资金331万元。1962年,有个体服务业647户748人。1986年,城关有日用品修理和其它服务1632户,从业人员2774人,服务项目有印染、织补、缝纫、拆洗、网被套、弹花、上(补)鞋、画像、刻字、磨刀剪、打字、代写书信、裱画、存放自行车及爆米花、按摩、钉马掌、打井、煤球加工、图书出租等行业。1986年,全市经营洗染业者16家,从业人员51人;从事日用品修理业者1033家,从业者1582人;从事其他服务业者599家,从业者1191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