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4年(1925年),县设教育局。民国22年(1933年),改教育局为教育科。当时主要侧重在教育方面,对文化事业的管理,基本上流于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县设文教科,统管全县文化教育工作;各区镇设文教干事(或区员)1人。1956年,文化、教育分设。1958年,两科合并为文教局。1968年5月,文化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宣传小组领导。1969年,改由县革命委员会政工组文化小组领导。1976年,设文化局,编制10人,领导管理全县基层文化机构和文艺团体。
一、文化馆、站
民国16年(1927年),建通俗教育馆,后更名为“县民众教育馆”,主要搞平民教育,兼及群众娱乐。1949年9月初,成立“人民文化教育馆,馆址在城关东大街,有房屋9间。1950年春,迁至城关北大街姜家祠堂,有房屋30余间,馆内设图书资料、报刊阅览、图片展览、棋类等活动室。1951年,改名“县人民文化馆”。1953年,更名为“颍上县文化馆”。文化馆的工作范围和活动内容:
馆办活动:50年代中期,文化馆开办夜校,进行扫盲教育;结合中心工作,搞图片、照片、实物、模型等展出活动。60~70年代初,增设创作、美术、文艺等3组。结合党的中心工作先后举办《卫生展览》、《井岗山展览》、《“抗大”展览》、《徐度乐事迹展览》等大型展览多次。1973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期为时一个多月的美术训练班。举办国际时事、卫生、文学、戏剧、摄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讲座。1984年,开设录像放映室、电子游艺室、棋艺室、青少年阅览室、老干部活动室。组织业余京剧小组、歌咏小组、写作小组、民族乐队、音乐小组。节假日组织晚会及歌咏、棋艺等比赛活动。1981~1982年,两次被评为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
辅导活动:文化馆本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对县、区、乡广大音乐、戏剧、美术爱好者进行辅导培训。1981~1982年,先后举办花鼓灯训练班3期,在谢桥区举办戏剧、音乐、美术训练班,培训学员112人。1983年,重点辅导文化专业户陈希明的“青年之家”。1985年,在陈希明的“青年之家”举办一期“农村业余剧团骨干演员训练班”。同年秋,举办一期历时1个月的“吉它训练班”,深受群众欢迎。
在举办各类训练班的同时,还为广大业余文艺爱好者.俅醋髟暗亍厄I衔囊铡罚⒈砩习倨骼辔囊兆髌贰
1952年,杨湖、南照、新集、江口四大集镇建立区文化站。杨湖、南照为重点站,配站长、工作人员各1人;其他两站各配1名工作人员。1953年,刘集、耿棚、润河分别建立民办文化站(不久即转为公办),配站长、工作人员各1人,城关、城郊两站各6人。1988年,全县有15个区文化站(公办),37个乡办文化站(民办公助),农村文化室40个,115个文化户。
二、图书馆
1949年9月,建立人民文化教育馆后,内设图书室。1955年,扩建为图书馆,有瓦房9间,藏书1000多册,每年订报刊100多种。1962年,裁撤并入文化馆。1967年春,图书室改做“抗大”展览室。1979年6月,图书馆恢复,上级拨款7万元,建造一座380平方米的楼房,设有借阅处、期刊阅览室。近几年,购进图书5000多册,每年订报刊200多种,现有职工5人。
三、电影公司
1957年,省属“八四”电影放映队划归县管,颍上建立电影联队。1968年,成立“颍上县电影管理站”。1980年,改为“颍上县电影公司”,有49个电影放映队,15家影剧院,2家专业电影院。
四、文物管理所
颍上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可为研究颍上县历史和古代文化提供实物资料。自1950年始,颍上文物保护事业皆由县文化馆管理。1958、1980年和1985年分别对全县文物进行普查,并根据文物发现的时间和鉴定的价值,对省、县公布的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埋桩定界,竖立标志。1981年县成立文物管理所,配专职干部3人,对馆藏文物261件,重新区分等级,入册建档。1984年经报请县政府批准,公布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其中升为省级保护单位1处。1986~1987年,主持重修了管鲍祠,协助修复清凉寺大雄宝殿。
上一篇:第六节 兵事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