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私营工业
1947年界首解放以后,以手工作坊为主的私营工业由于受过去战争及自然灾害的影响,生产很不景气,不少企业岌岌可危,一片萧条。市民主政府为保护与发展私营工业,对油坊、酒坊、制烟、造纸、皮革、毛巾、肥皂、木材铺、铁匠铺等私人企业发放低利贷款72.82万元(中卅币),使63家工厂企业得以恢复生产。至1949年底,境内私营工业有了发展,共有烟厂12家,石印馆21家,酒坊53家,织布厂17家。1950年市内规模较大的私营工厂6家,其中最大的鑫鑫铁工厂拥有固定资金1000万元(当时币值下同),流动资金640万元,有元床2部,铣床1部(全系人力),可生产弹花机及各种零配件。
1953至1958年,贯彻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一化三改造”,个体手工业户分别合并为公私合营、联营、集体经营。1965年前,部分乡村个体手工业兴起,如大黄的竹编、魏窑的陶业等。1967年后,手工业又处于奄奄一息状态。
1978年,随着市场开放搞活,私营手工业重新复苏。1981年,境内个体手工业登记发照的有20户,从业人员20人,年营业额为1.06万元。农村的手工作坊、烧窑、制陶、编织等也应运而生。
1983年8月27日,界首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其中有手工业代表3人。年底共有个体发照117户,从业人员152人,资金5.26万元,年营业额6.42万元。1985年,个体手工业发展较快,年底共有个体手工业发照339户,从业人员600人,资金30万元,年营业额181万元。
二国营工业
1949年,界首市建白酒厂,为本县第一家国营工业工厂。1958至1961年,国营工业大起大落,曾有公私合营、集体经营、联合经营的工业工厂一次性转入地方国营。1961年工业下马,原来过渡为国营工业的公私合营、集体经营、联合经营工业工厂都从国营工业中退出。
1963年,农业丰收,国营工业较前好转,白酒厂、农机修造厂、印刷厂、电厂4个国营企业年总产值为89.92万元,实现利润16.3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业生产基本上处于混乱瘫痪状态。1978年,国营工业有所发展。至1984年,共有国营企业18家,总产值为4455万元,实现利润340.6万元。1985年,国营企业18家,从业人员2728人,年总产值3453.2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20.6%,利润336.2万元。
三集体工业
1951年,逐步对私营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工业转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年成立手工业联合社时,又进一步将私营、公私合营企业转变为联合经营企业,辖属有20个单位,即民主铁业社、木器社、服装社、竹器社、布鞋社、棉织社、三合社、化工社、毛笔社、印刷社、修配社、石磨社、陶瓷社、麻纺社、车马挽具社、建筑社、刻字社、各区农具社、大黄竹器社。1956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发展到26个社组,大都是集体性质。“大跃进”时期,这些集体性质的手工业社(组)都一次性过渡上升为地方国营企业。1961年,工业下马,原转为国营企业的手工业社(组)仍属集体性质。
1965年,共有集体企业17家,从业人员376人,年总产值120.07万元。1970年,县内共有集体企业59个单位,职工670人,年总产值370.92万元。1976年有集体企业84个单位,从业人员6118人,年总产值1360.85万元。
1980年后,集体工业企业发展较快,至1985年共有集体企业45个,职工3812人,总产值8043.6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7.9%,是1976年的10倍,实现利润869.8万元。
四乡镇企业
1956年,各高级社兴办了一些编制(筐、篓)、烧制(砖、瓦、陶器)、打制(铁匠铺)等企业,生产规模小,后因“左”的错误干扰,加之“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乡镇企业多为家庭作坊,生产不稳定。1976年界首县社队企业办公室成立后,社队大办“一站三厂”(农机站、农副产品加工厂、轮窑厂、面粉厂)。始走“一种二养三加工”的路子,全县社队办油料加工厂较为普遍。1977年,全县乡镇工业企业有134家,其中,农机站3个,农副产品加工厂21个,轮窑厂2个,面粉厂4个,其他106个,工业总产值467.8万元。1979年以后,实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致富热情高涨,社队企业蓬勃兴起,全县新建了一批小型轮窑厂、面粉厂、油厂、各类食品厂、各种纺织厂、涂料厂、制鞋厂、养殖厂、花卉苗木场等。1983年共有乡镇工业171个,从业人员4234人,工业总产值1357万元,实现利润130万元。1984年,在“县、区、乡、村、联户、家庭”6个轮子一起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乡镇企业结构,并把发展家庭和联户工业作为重点,大大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85年有乡镇企业144家,从业人员5320个,总产值3328.3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9.8%,实现利润368.6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