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界首县居于华北台地,豫—淮台褶带的淮南坳陷区的西部。古生代曾是一片海域,后历经地壳运动到中生代之后,海水消退,逐渐形成湖泊、沼泽。经黄河、颍河、泉河泛滥,侵蚀堆积,尤其是黄河多次泛滥漫流,形成了土层深厚,略向东南倾斜的平原。
1973年12月安徽省323地质队在境内进行水文勘探,(限于∠50米)。兹依据不同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全新统下段:为早期河流沉积。厚度15至25米。顶部均有一层灰黑色淤泥质粘土或亚粘土,含有较多的淡水螺和河湖相的蚌壳碎片,漫滩相为黄褐色亚粘土,或棕黄色粉沙、亚沙土,分布较为普遍,厚度5至20米。河床相为灰色、灰黄色粉沙、细沙层,局部有中细沙,主要分布在光武以北地带,南部砖集、胡集一线亦有分布,发育较差。
全新统中段:为中期河流沉积。厚度17至28米,具有二元结构。河漫滩相:一般为黄褐色亚粘土、亚沙土,厚度5至13米。河床相:多为灰黄粉沙、细沙,厚度5至14米,有一层灰黑色淤泥质亚粘土,含有较多的白色平卷螺化石。
全新统上段:近期河流泛滥堆积,见于颍河、泉河两侧及北部地区,厚度0至4米。在垂直方向上,单层厚度小,层次多,在水平方向上沉积规律是自远河至近河,沉积颗粒由细变粗。变化规律是,棕红色粘土——浅黄色亚粘土——浅黄色粉沙,沿主流方向,多为亚沙土或粉沙。
县境属沉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32.5至38.2米之间,相对高度5.7米,西北稍高于东南,自然坡降为七千分之一至万分之一。颍河横贯中部,泉河流经南部边缘,由于历史上河流经常泛滥改道,交互沉积和历次黄泛的影响,平原地表并不平整。可分为两部分:
北、中部黄泛平原区:面积377.19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6.52%。分布在颍河以北的城郊区、光武区、芦村区和颍河南岸的陶庙区北部地区。又可分为黄泛高滩地、黄泛低滩地、黄泛缓倾斜地和黄泛围间洼地4种类型。除黄泛围间洼地外,大多为沙土、淤土、两合土,黄泛层厚度不一,厚者2至3米,薄者只有0.1米。由于近代耕作熟化而形成的黄潮土,成为境内农业生产的“粮食囤”。黄泛围间洼地,仍是砂礓黑土,地势低洼,易遭涝害。
南部河间平原区:面积为290.1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3.48%,分布在砖集、胡集两区及陶庙区南部。又可分为湾地、阶地、河间洼地和微斜地4种类型。阶地紧靠河岸,地势较高,主要是棕壤土;湾地在泉河与阶地之间;离河道较远地方为河间洼地,地势平坦低洼,中间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碟形封闭洼地,汛期地表积水,呈浅湖状景观,群众称为“湖地”,主要是砂礓黑土;在阶地与河间洼地之间是微倾斜地,地势微凹,主要是砂礓黄土和砂礓黑土。
境内“湖地”较多,历经改良和治理,现均为良田。
界沟湖位于段寨乡境内,西至河南省沈丘县付井乡。据《正德颍州志》载:界沟湖在颍州西140里,为黄河水道淤隔成湖,长30余里。湖之南3里又一小湖,亦长二、三里。成化年间(1465至1487年)颍州同知刘节,曾督民开两渠泄水,夷高湮下,多成腴田。
莲浦又名王湖,古名王湾湖。位于城郊区肖楼乡境内,东至鸭王、王福庄,西至王何、夏官庄,北至房庄、东刘庄,南至大沈、王老家,万福沟流经中部。“莲浦风香”原为太和县八景之一。明万历二年(1574年)《太和县志》载:“昔日满植莲花,当暑盛开,清香远播数里。”民国时期已淤平。
郑家湖位于陶庙区田营乡境内。相传隋时蓼人郑祥远长据于此,后人呼为郑家湖。正德年间(1506至1521年)又呼为白洋湖。乾隆《颍州府志》载:“界沟湖之水,自沟引而东下入白洋湖,今堙其半,土见处可耕稼,下者水族繁盛。”
陶庄湖又称陶中湖,陶庙区西部,东流入柳河。
彭湖位于陶庙区王集乡境内,面积约15平方公里。1958年兴修水利,挖沟11条,实现河网化。
上聂湖位于城郊区靳寨乡境内。至民国14年(1925年)聂马、冢子聂等村仍积水,呈浅湖状。
境内还有仓沟湖、马湖、王南湖、曹湖、申湖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