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树种分布
全区林木植被属落叶树种组成的夏绿林类型。由于农业耕作历史悠久,自然植被已无保存,现皆为人工栽培林木。树种资源较为丰富。全区有木本植物182种。主要乡土树种有椿、楝、榆、楸、刺槐、中槐、毛泡桐、桑、柳、杨、枫杨、栎、柿、枣、桃、梨、李、杏、石榴、园竹、荆条、杞柳等;主要引进树种有水杉、池杉、兰考桐、川楝、官杨、意杨、雪松、龙柏、广玉兰、红富士苹果、核桃、山楂等。
在树种分布上,由于全区土壤复杂,树木的嗜性不尽相同。泡桐、竹子是河道两岸潮土地带的优势树种;椿、楝、刺槐、中槐、遍布全区;水杉、池杉、杨树、杞柳是沿淮及低洼湖圩地区的主栽树种;果木树种以苹果、梨、桃、葡萄、樱桃为主,除园艺场、林场有大片果树之外,其余均为零星分布和小块栽植;常绿观赏树种雪松、龙柏、广玉兰、腊梅、桂花等主要分布在公园、城镇街道、机关、工厂、学校。
二、资源清查
全区林业资源清查,在林业部和安徽省林业厅的布置指导下,于1976年2月23日,在亳县举办140人的骨干训练班,各县、市共组织353名清查人员分别开展工作。清查结果,全区“四旁”树木共4.97亿株,人均53株,林木积蓄量325.53万立方米,人均0.345立方米。其中:泡桐8960万株,杨树24144万株,硬阔6565万株,经济果木树1430万株。全区共有成片林110036亩;竹林5862亩。
1981年林业资源清查,是为开展林业区划提供资料基础。采取全区统一标准,分县实施,简单抽样,推算全区的方法,到1982年春季结束。清查结果是:全区共有“四旁”树木13897万株,人均13.8株,推算面积为173.2万亩,其中成片林面积达144.5万亩;农田林网16.5万亩。路渠树木12.2万亩。
1985年底,全区林木总面积达411.94万亩(折算,其中:成片林953183亩,四旁树木316.6万亩。林木总数3.8亿株,木材积蓄量1198万立方米,年生长量122.48万立方米,年采伐量51万立方米,森林覆被率14.9%。
三、经济果木
阜阳地区经济果木林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中就有“淮北、荥阳、济河之间千株梨,其人与千户侯等也”的记述。据《亳州志》记载:“亳州林檎,俗名花红,以其可爱得名,味甘美,甲于它邑,唐高宗(公元650~683年)时,纪王李瑾,贡五色林檎,帝大悦,赐为文林郎,故又名文林果”。北宋时期本区樱桃栽培已盛行,并成为名产,文学家欧阳修在《再至汝阴》一诗中有:“紫樱桃熟麦风凉”之句,明代撰写的《太和县志》载:樱桃以“沿颍河两岸二里许最佳,以饣易渍之,制成名桃脯,往时有桃脯贡,与阜阳六年轮贡一次,后裁,贩行他省,称为上品”。明万历年间,曾任工部尚书、太子太师的张鹤鸣,是临泉县杨桥人。在任期间,趁省亲乡里,将自产柿饼给皇帝尝鲜,皇帝啧啧称赞,由此誉满京师,后连年进贡,故名贡柿。全区枣树栽培历史长,优良品种多,仅亳州就有圆铃莲子、亚腰葫芦,九月青、核桃纹马牙酸等,明《太和县志》谓:“四境皆产大豆枣,惟氵于地产者,往时有枣贡,要之皖省出此物亦大宗,而宣城、阜阳等县所产尤甚”。亳县的苏造梨,也有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其果实色泽光亮,皮薄肉细,果汁特多,成熟后能用手掰为两半,品质优于砀山酥梨。民国时期,由于黄水泛滥及人为的破坏,许多果木树被淹死或砍掉。
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1953年各县开始成立国营农场,并在农场内定植果园。1955年专署指示各县要在发展经济果林的同时做好培育果苗工作。当年全区培育果树苗15亩,其中苹果苗3亩,梨3亩,桃2亩,山楂1亩,樱桃6亩。1956年一些社队办起林园场,进行果树培育和营造果园,当年全区共采集葡萄条891100条,自采果树种子1957公斤,收购194987公斤,主要果树品种有核桃、白果、毛桃、葡萄。并从北京和省林业厅调进一批核桃种和葡萄苗。1957年阜阳县栗头店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地方国营园艺场,当年定植果园500余亩。1957年底全区果园面积达14899亩。1958年全区各县开始大办园艺场、林园场,广泛栽植经济果木林的大跃进运动,先后建立界首、凤台、涡阳、太和、临泉、阜阳、蒙城、阜南、颍上9个地方国营园艺场。社队也积极发展果木林大办林园场,建立阜阳县伍明、王市、临泉县滑集,太和县镜湖、亳县高庄、阜南县柳林、白果、双碑、颍上县江口等9个社队园艺场,省林业厅还在阜阳县城建立阜阳专区果品加工厂(后于1965年撤销)。同年12月底,阜阳县发动全城机关、学校、企业、军队等单位5000多名青年,突击两天,在城南五里大队建立一处千亩青年果木园,其中苹果400亩,梨200亩,桃150亩,葡萄250亩。颍上县城郊公社下园大队营造果木林3350亩,其中桃树占2720亩,被誉为“蟠桃之乡”。
1958年冬,阜阳专署林业局从保加利亚引进“红玫瑰香”、“巴来特”、“基米亚特”等优良品种葡萄条30万枝,分别在阜阳、亳县、凤台、界首等6处进行繁殖。1959年建立亳县园艺场和太和香椿、樱桃繁殖场两个地方国营园艺场。阜阳县沿河、亳县支庄、阜南地城和颍上六十铺4个社队园艺场及10个社队林园场。9月专署林业局建立阜阳专区林园实验场。年底全区共有国营园艺场11个,经营土地面积19036亩,社办园艺场148个,经营果园面积达44万亩。
1959年全区共定植果园面积149236亩,果树6556572株,(其中国营的13241亩),育果树苗2762亩,出圃合格果树苗1743万株,还利用“四旁”隙地间植荆条、杞柳等经济林3443万株。
1960年建立亳县核桃林场(经营面积26885亩)界首县葡萄场(经营面积4481亩)亳县酥梨场(经营面积1300亩)。
1962年全区生产水果干果的场12个,共经营果园面积11741亩,总产量为259982担,由于经济果木林栽培后管理没跟上,加之“大跃进”期间建立的园艺场选址不当,果树成活率低,一些县开始出现乱砍果树和毁林种粮的现象,阜阳行流、大田、马店、程集和城关5个社办园艺场的3900亩幼林果园被全部毁掉,林园场也被迫于年底撤销。专区林业试验场在1960年营造8270亩果园,1962年被毁掉7970亩,1963年该场撤销时仅存果园300亩,据不完全统计1962年全区被人为毁掉及缺乏管理而自然死亡的果园面积达29000余亩。
1964年集体经营的经济果木林有3种形式:
1、社队办园艺场。全区共18个,果园面积7000亩,这些场都是单独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粮食要求自足自给,多余的卖给国家,歉年由公社酌情予以补助,其工资形式,有的发固定工资,有的采取评工记分,按收入分配。
2、果树生产队。全区共20多个,果园面积近万亩,这些生产队的社员生活来源是农业,果树地扣除农业包产面积,应包产的农业地与一般生产队一样负责粮食征购任务。果树一般不加管理,靠天收,社员分配同一般生产队。
3、生产队当做副业经营的小块果园。这些生产队除在果园内间种粮食作物外,对果树基本上不加管理。
集体经营的经济果木林,一般都存在经费困难,技术水平低,抚育管理差等问题。致使一些果园名存实亡,达不到经营目的。
1964年各县根据地委、专署提出的建立农用经济林基地的指示,大造用材林、果木林的同时,在涡阳、阜阳、蒙城、亳县、阜南5个县,建立41个桑杈、荆条、杞柳基地,共发展农用经济林4778亩,其中桑杈林2043亩,荆条林2548亩,杞柳林187亩,当年各县毁坏、乱砍果树的歪风严重,蒙城县白杨林场的1000亩苹果、桃树等被全部拔光。
1972年5月,地区农林局开展全区木本粮油普查,重点调查了阜阳、涡阳、亳县、凤台、临泉5个县14个公社的30个大队110个生产队。调查结果:有枣树21555株,平均每人1株,其中结果树15140株,占71%;柿树13289株,平均每人0.6株,其中结果树972株,占7%,核桃481株,平均每人0.02株,其中结果树5株,占1%,通过调查全区估算有枣树900万株,柿树540万株,核桃58万株,这些果树多为幼树,且零星分布。其中柿树以临泉县较多,而且多为结果大柿树,该县邢塘公社韦柿园生产队1968年开始栽的柿树,到1972年达1万多株,老集公社五营大队张庄生产队有100多棵结果大柿树;核桃以亳县最多,大部分分布在城郊和沿涡河两岸。全区最大的核桃基地——国营核桃林场有2.2万亩,40万株核桃树,就座落在该县双沟公社,其它各县仅是1960年前后零星栽植,数量很少。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些高产、优质的果树,涡阳县店集公社杨拐弯大队吴营二队,156棵结果枣树平均单产达50公斤,(全区枣树单产为41.5公斤)临泉县老集公社五营大队张庄生产队77棵结果柿树平均单产为175公斤;亳县城北公社史庄大队南阎东生产队5棵17年生的核桃树,单株产量达到40公斤。
1977年全区有国营园艺场8个,5200亩果园开始挂果,生产苹果、梨、葡萄等304200公斤,平均亩产585公斤,总收入735000元。颍上县园艺场实行任务到队,责任到人的岗位责任制,管理精细,苹果、梨总产达64万公斤,比1976年增产103%,平均亩产1000公斤,丰产园平均亩产2500公斤。加上多种经营总收入125000元。
1978年全区果园面积发展到10.5万亩,水果总产量909.5万公斤,其中8个国营园艺场果园面积6516亩,产水果152200公斤,其中苹果37.5万公斤,梨63.5万公斤,葡萄46.5万公斤。阜南县北园艺场生产水果12万公斤,平均每亩产值达1053元,是建国后最好的一年。
1979年11月地委书记陈硕峰在全区林业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发展核桃、香椿、枣、柿、白果、桑等群众喜爱的经济林木,适当发展竹子、花椒,山楂等以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还要注意发展紫穗槐,荆条、杞柳等矮林,核桃树要求达到全区每人1棵。至1985年全区有各种成片果园(含香椿)80700亩,其中水果面积52756亩,占65.37%,干果面积27195亩,占33.7%,香椿经济林面积749亩,占0.93%。按果树品种分:苹果面积29443亩,占36.45%,核桃22244亩,占果园面积的8.01%,集体和个人果园面积为74234亩,占91.99%。全区零星果树(含香椿)有413272株,其中水果2102447株,占50.88%;干果1437909株,占34.7%,香椿592178株,占14.33%。按品种分:桃树658176株,占15.93%,柿树506560株,占12.26%。
1985年零星果树资源情况统计表

1985年成片果树资源情况统计表

1949—1985年水果生产统计表

四、林特产品
1、樱桃
阜阳地区樱桃集中分布在太和县城郊至阜阳市郊的颍河沿岸,以李郢、王郢、西徐庄和周药园等地为多。据调查全区樱桃品种以大鹰紫甘桃、二鹰红仙桃、金红桃和银红桃为好。太和县樱桃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吟诗赞颂,将紫樱桃誉为颍州四大景物之一。太和樱桃品质优良,营养价值较高,含糖分、蛋白质、磷、铁、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都较苹果多,特别是铁的含量居各种水果之首。不仅是甜美可口的鲜食佳果,而且可以加工成樱桃脯。太和樱桃还具有成熟早、果无果仁,含糖量高,易加工樱桃干四大特点。建国初期,外贸部门曾将太和樱桃脯组织出口。
2、贡柿
柿树在本区栽培历史悠久,分布较广,多为零星栽植,品种也较多,主要有贡柿,磨盘柿、高顶红柿、大柿、盖花柿、高顶四瓣红柿、大面柿、采箍柿8个优良品种。其中以贡柿最佳,是阜阳地区著名的林特产品。柿子营养价值很高、含糖15—16.5%,蛋白质0.3—0.5%,脂肪0.57%,还含有多种维生素、钙、磷等。柿子及加工制品有清热、止渴、生津、润肺、化痰、健脾、止血和镇咳作用。贡柿主要分布在临泉县境内,果实圆形,成熟后为橙黄色,含少量细小纤维,味极甜,汁液中等。平均单果重155克,每百克果肉含可溶性糖14.7克,维生素C22.7毫克。可生食,最宜制饼,出饼率为34%,一般10月中旬成熟,中下旬采收,栽后4年结果,12年后进入盛果期,果期较长,产量较稳定。
3、核桃
1949年前仅涡阳、亳县有少量零星种植。1960年从新疆等地引入,在亳县建立26885亩的成片核桃林,年产干果50万公斤左右,主要栽培品种有露仁、薄壳,圆箍等。核桃是重要的木本油料,含油量一般在60%左右,油味清香,油色清黄,是高级食用油。核桃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含量17—20%,含钙0.12%,含磷0.36%,还含有铁及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被称为“养人之宝”。它还具有补气养阴,润燥化痰,治虚寒喘嗽等药用价值。既可生食,又可加工制作糕点,蜜饯桃仁、罐头等,深受群众欢迎。
4、椿芽
太和香椿,尤其是谷雨前椿芽质佳、味美,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太和香椿栽培历史悠久,相传在唐代就用椿芽作贡品,明清时代太和香椿已闻名海内。清道光年间沙河北岸约有香椿林8000亩,年产椿芽200万公斤,并远销东南亚。后因历次黄河泛滥,大片香椿林被毁。1958年太和县建立香椿繁殖场,1959年发展零星香椿10万多株,成片香椿林1000亩,年产椿芽10万公斤,1966年以后香椿生产经历了几次起伏。至1985年,太和香椿主要分布在沙河两岸的城北、镜湖、旧县等11个乡、117个村庄。共9个品种,其中以黑油椿、红油椿、青油椿为最好。太和椿芽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浓郁清香。据测定,每百克香椿幼芽嫩叶中含蛋白质9.29克,总糖10克,磷酸盐0.93克,粗纤维2克。每公斤椿芽含铁94毫克,钙1893.9毫克,钾7411.5毫克。香椿芽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消热收敛,止血固精,去燥湿,消炎等作用。治疗赤痢、疮疖、肿毒、白秃、风痘,妇女赤白带等多种疾病,也能预防肿瘤。
5、杞柳
阜南、颍上等县利用杞柳编织各种用品,成为当地一大特产。
杞柳是杨柳科柳属落叶乔木,又名红皮柳、笆斗柳、簸箕柳。杞柳栽培已有300多年历史,至1985年已发展到7万亩。主要分布在阜南、颍上等县的行洪区、低洼地和路旁、沟边、堤旁。有大白皮、大青皮和红皮柳,以大白皮为最好。年产鲜条0.7亿公斤,价值1400万元。
杞柳,柳条洁白细腻,光滑无斑点,富有光泽、柔韧、粗细均匀,为编织的好原料。可编织箱、笆斗、簸箕、篮、筐、安全帽等多种用品,形成了传统的地方特产。阜南、颍上柳编品种达300余种,远销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古珍树种
1、银杏
俗称白果树、公孙树。早在两亿多年前,由于第四纪冰川的浩劫,仅在我国幸存下来,被称为植物界的“活化石”。据调查全区现存10棵古银杏树,树龄均在500年以上,主要分布在亳州、蒙城、临泉、利辛、阜南、阜阳等县(市)。
临泉县城西沈子国故址——古城子,有一棵参天的古银杏。该树9棱18丫,高29米,胸围6.45米,覆盖面积500平方米。据考证,此树植于唐代,距今已千余年,仍挺拔苍劲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每逢仲夏,繁叶哗哗,涛声阵阵,数百步内不绝于耳。那九棱树干被游人嬉抱,磨得光滑溜利。凸出地面的树根盘根错节,根纹呈各种自然图案,如雄狮、如巨龙、如猛虎、如奔马,妙趣横生。1931年8月15日凌晨,树干内起火,黑烟滚滚,火苗猛窜。村民及附近群众发现,争相呼救,奋战两日,火仍不灭。三日后,火方自熄。之后,从树孔中流出股股白汁,并夹有类似鱼刺、兽骨等渣物。更奇者,有一突出地面的树根上,留有一清晰的马蹄印,而邻近树根上有一人的脚印,传说是农民起义军首领李闯王攻打北京时,路过此处,倚树少息所致。
蒙城县移村乡白果树村的古银杏树,高20.7米,胸围8.20米。隋朝初已有大树两棵,东靠乌沟,在伍家(伍云昭)花园内,20世纪70年代初,北面一棵遭雷击着火。救之无效,被伐作材。现仅存南面一棵,树龄达1500余年,枝叶茂盛,根露地表,伸展逾丈,十数里外即可睹其雄姿。
利辛县王营乡孙刘村白果小学校门前的银杏树,高13米,胸围3.62米,树冠覆盖地面200平方米。白果小学原为东岳庙,庙内原有石碑和铁钟纪载:“建于唐末,明万历年间重修”。相传此树与阜阳县伍明古银杏及利辛县双沟乡心悟古槐树,均为一老僧所栽,有500余年历史。1962年因香火引起白果树着火,燃烧一天一夜,受到严重损害。树干中空。现有7个主枝,叶繁枝茂,年年果实累累。
2、槐树
涡阳县龙山乡粮店门前,有棵已逾千载的唐朝古槐。树高15米,胸围4.18米。古时遭火焚,西南侧裂痕如门,树干中心已空,可容5~7人。在20世纪30年代曾枯衰达10多年,后逢春复苏。如今新发,枝繁叶茂,浓荫盖地,生机勃勃。
利辛县双沟乡心悟小学校前的古槐树,高7米,胸围3.37米,已半枯,约有500余年历史。曾因香火致灾,死20多年又复活,萌发新枝。现仅一侧枝叶茂盛。
临泉县姜寨集东西老街路北,有两棵古槐,相距50米,因其高大冠幅,盖满街道,被称为“过街槐”。树龄均在500年以上。西边一棵高12米,胸围2.7米。东边一棵高12米,胸围3.9米,形状奇特,树干中空,可容3人。此树西半部里卷300度,似又一树干;东半部亦向里卷。因年久腐烂,中部与主体脱离,直立的老腹中央,形成干中干,空中空,周围皆可行人,世所罕见。两树皆呈新老枝交替,荣枯相间。
3、厚壳树
紫草科厚壳树属的厚壳树,在全区仅此一棵。1983年进行全区树木调查时,在临泉县宋集区同兴集乡韩庙院内生长一棵不知名的古树,因当地群众习惯用其叶沏茶,故俗称“茶叶树”,后经林学专家鉴定为厚壳树。此树约有200~300年历史,树高11.7米,胸围2.1米,干已空裂。春发芽,5~9月3次换新叶,5月中旬开花,花黄白色,秋结实,似高粱米,果红色,有甜味,鸟喜食。
4、柿树
临泉县罗庄乡郭郢村,有一棵高13.6米,胸围3.10米的古柿树,树龄380余年,至今仍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人称“铁果树”。此树果实特优,每百克果肉含糖量14.7克,维生素C22.72毫克。明朝崇祯年间曾进贡皇帝而得名“贡柿”。“贡柿”可佐食,最宜制饼,出饼率一般为34%,饼甘味美,营养丰富。
5、楸树
俗称梓楸,树形美观,诗人有咏“楸英独妩媚,淡紫相参差”的佳句。其木质特优,不翘不裂,纹理通直,耐水湿,抗白蚁。古有“桐天梓地”之说。宜造船、建筑桥梁等。临泉县吕寨乡陈小寨村西有一棵罕见的古楸树,约有600余年树龄,树高21.67米,胸围5.81米,冠幅200多平方米。据传说很久以前这棵树下原为一口井,一天一个男青年打水,一位年轻姑娘路过井旁,感到口渴,就喝了男青年汲的井水。姑娘父母知道后受到责备,一气之下,投井而死。当地人就填平此井,后来从井上长出这棵树,此树曾3次起火。最后一次在1966年6月上旬夜,忽从树中喷火,黑烟翻滚,声响数里,枝丫亦喷烟吐火,犹如百条火龙翻腾咆哮,附近居民全部出动,用水相救不济,后搭梯攀树填土,三日才灭。
6、桑树
利辛县刘营乡孙营村有一棵古桑树,高15.7米,胸围3.15米。有5个大主枝,直径均在30厘米以上,两枝已死,其余大部分中空。树枝茂密如龙爪下拂,树冠覆盖地面150平方米。相传此树植于明代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7、侧柏
界首市陆集乡范庄村有一棵侧柏,树高8米,胸围1.2米,树龄在200年以下。4个树枝,3枝向南,1枝朝北,其形如凤,当地群众称为“凤柏”。树枝茂盛,绿荫如盖,观赏者无不叹奇。
8、园柏
阜南县王店乡五岳庙(现为小学校)生长两棵古园柏,树龄均在900年以上。校门前一棵树高15.2米,胸围4.3米,冠幅90平方米。树干因火灾中空,可容3~4人。树顶部主枝枯死呈龙爪形,侧枝叶茂,县政府已树碑保护。
9、泡桐
亳县魏岗区王河滩村,一棵110年的大泡桐树,高19.2米,胸围3.55米。树干上部一侧因失火烧伤并枯腐。后用水泥补实,并覆盖薄膜保护,长势衰退,县人民政府已树碑加以保护。
10、朴树
亳县十河区街西河旁,一棵500年生古朴树,高27.7米,胸围7.45米,雄伟、挺拔,枝叶密集,树冠呈“蘑菇”状,宛如巨伞,覆盖地面,每当烈日炎炎的酷暑季节,周围群众喜在古树下纳凉休息,游人常在树下摄影留念。
11、枸橘
临泉县鲖城区的古鲖遗址处,有一棵老枸橘,相传为元朝末年大将察罕帖木尔在鲖阳古城修建花园时所植,至今约有600余年。树虽不大,年代久远。高约3米多,上部主干老死,长出新干,新干老死,又发新干,如此反复已长出5代新干,其残枝犹历历在目,可见其古老之甚。而所发新枝,仍绿叶茵茵,并结出果实。慕名来赏者,络绎不绝。
12、黄连木
亳县十八里区杨寨村房瓦庄生长3棵黄连木,据说有200多年树龄,原为房家祖坟上,人工栽植4棵,后因挖河毁掉1棵。最大的一棵高达18.7米,胸围3.53米,长势旺盛。每逢秋季,红叶如火。格外壮观。为了保护古树,70年代修路时绕树而过,给树木留出了营养面积。
1985年阜阳地区古珍树一览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