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教研机构
1.县教学研究室
县教育局于1955年4月建立教研组,办公地址设在今实验小学。由教育科员兼任组长,教研员4人。1956年下半年同扫盲机构合并,改称"检查组"。1957年春改称"教研室",有教研员7人。1958年春,配副主任1人,有教研员9人。次年暑期,教研员分小学组和中学组。1962年,教研员中又有人分工抓体育、政治两科。1963年,增加1人负责业余教育。1969年春撤销教研室,教研人员全部调走。1972年,县文教局设教育组,负责教研工作。1978年8月恢复县教研室,副局长兼任主任,1名专职副主任,有教研员7人,办公地点在教育局。1985年,中学组配有语文、数学、化学、生物专职教研员,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科有人兼管。小学组有语文教研员1人,数学教研员2人。
2.区、乡(社)学校教学研究
建国初期,本县各区配1名专职学习干部,在教育区员领导下负责全区业务工作和教师文化业务学习。1955年以后,各区配1名业务辅导员,在区中心校长领导下负责全区教学研究工作。区以下设辅导区,由区中心校指定1名业务能力较强的小学教导主任兼辅导区主任,负责组织辅导全区各科教学研究活动。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本辅导区学校多少而定。一般说,语文是分年级组织教研组,算术分低年级组和中高年级组,规模较大的完小以校为单位组织语文、算术两科教研组。
"文化大革命"期间,区以下中小学教研活动停顿。
1978年县教研室恢复以后,着手恢复和重建了县、区、社、校四级教研网。区教育办公室的业务主任专职负责业务辅导工作,公社设中心教研组,中心小学校长负责全公社内小学教研工作,大队小学一般设有语文、数学教研组。县属中学和公社联中设有教导处,一般设有政、史、地教研组,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理化教研组,艺体教研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活动。
二、教材与教法研究
建国以后,本县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围绕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这两个中心,开展了教学方法的研究。1949~1952年,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是学习老解放区教学经验,提倡民主管理,废除体罚与变相体罚。1953~1957年,重点学习和推广苏联教学经验,提倡正规化办学;组织全县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学讲座》,到外地参观学校管理与教学改革;实行"五级分制"、"课堂教学五环节"、"综合技术教育"和"复式教学"试点;总结教学经验,分头编写讲座教材;举办小学语音训练班,轮训全县语文教师。
1958~1960年,重点围绕"两个必须"的方针,开展教研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亦工、亦农、亦学、亦兵,"红透专深"的接班人。教研室组织部分小学教师,逐册深挖教材中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因素,印发全县各小学,作为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参考材料;编写周会课与农业知识课教学讲稿,到全县巡回讲演。中学组进行学制改革试验,编写改制教学计划,并创办了刊物《教育战线》。
1961~1963年,围绕贯彻《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研究活动。1964~1966年,重点是贯彻毛主席的春节谈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组织调查东关小学和渔沟中学学生负担过重情况,并在渔沟中学召开了调查汇报会,解剖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组织部分教师编写周会课、劳动课教材,加强以阶级教育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少而精"、"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调查研究耕读中小学教育,帮助耕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1967~1973年,主要是贯彻毛主席"五·七"指示,抓好开门办学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在禅堂中学、殷庄小学搞开门办学试点。总结推广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和工农兵上讲台的经验。1974~1975年,主要是围绕反击"右倾翻案风",推广大寨、朝阳农学院的办学经验,搞评法批儒活动,组织教师编写《评法批儒诗歌选》、《评水浒、批宋江小故事》。1976~1978年,重点是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一是抓建立正常教学秩序,帮助中小学制定各项规章制度,转发实验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教师职责二十五条》和大庙中学、王沈小学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组织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编写中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三是拟定中小学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表;四是制订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五是召开全县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同时恢复和健全了县、区、社、校四级教研网,在教研活动上坚持了经常化、制度化、专题化,同时还注意了广泛性、群众性、针对性和灵活性。1981年以来,重点研究如何把学校工作转移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教学研究十分活跃,重点抓了中等学校复习迎考,教材过关,围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开展教学方法的研究。
为总结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培养青年教学骨干,在实验小学、尹集小学、黄圩小学,冯庙小学开展"师带徒"活动。实验小学培养的4名青年语文教学骨干,都曾为地区教研会举行过公开课。县教研室也比较注重编写教学参考资料,把辅导材料作为加强教学建设的重要方面。本县教研室成立以来,先后编印了31篇辅导材料。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