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发展概况
本县国营工业历史较短。1950年,全县仅有一家小油厂,加工食油,供应机关团体。为了加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高国营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供生活和生产的物质资料,1952~1954年,由地方财政投资,改造和兴办了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印刷厂、窑厂和棉织厂。1958年,为贯彻社会主义时期建设总路线,掀起全民大办工业热潮,本县除兴办了许多工业厂家外,还将原二轻工业系统内的一些集体工业厂家转为国营企业,使国营工业企业增加了30家,即:灵璧固镇烘干厂、灵璧县固镇酱园厂、灵璧县固镇养殖厂、灵璧县固镇农机厂、灵璧县通用机械厂、灵璧县多硫化厂、灵璧县炼焦厂、灵璧县小五金厂、灵璧县养蚕厂、灵璧县制糖厂、灵璧县竹器厂、灵璧县柳器厂、灵璧县采石厂、灵璧县造纸厂、灵璧县烘干厂、灵璧县劳改窑厂、灵璧县酱园厂、灵璧县制鞋厂、灵璧县马车站、灵璧县建筑公司、灵璧县酒厂、灵璧县粮油厂、灵璧县食品厂、灵璧县酒厂、灵璧县工艺厂、灵璧县化工厂、灵璧县浍沟轧花厂、灵璧县农具厂、灵璧县服装厂、灵璧县木器厂。由于兴办工业超越了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因此1961年,不得不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亏损大,产品质量差、无销路的厂家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同时将7家国营企业复转为集体企业。经过调整,至1962年末,全县仅有8家国营企业:灵璧县固镇农机厂、灵璧县固镇酱园厂、灵璧县酒厂、灵璧县食品厂、灵璧县酱园厂、灵璧县冰棒厂、灵璧县马车站、灵璧县印刷厂。1963年,灵璧县马车站转为集体所有制。1964年,已经停业的固镇窑厂恢复生产,列为预算内企业;同时关闭灵璧县冰棒厂,并将灵璧县食品厂划归商业局管理。1965年,固镇置县,固镇境内的厂家均划固镇县管理。1966年,灵璧县农机厂转为国营,列预算内企业。1970年,全国北方农业会议强调了工业对于发展农业的主要作用,从而促进了本县工业,特别是支农工业企业的发展。至1976年,本县先后兴建了灵璧县水泥厂、灵璧县供电所、灵璧县农机三厂、灵璧县化肥厂、灵璧县磷肥厂、灵璧县大理石厂、灵璧县汽车修配厂、灵璧县玻璃厂、灵璧县面粉厂、灵璧县轮窑厂等10家全民工业企业。1978年以后,本县认真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将1978年组建的灵璧县交通局汽车队划入交通运输系统,将1979年兴建的灵璧县杂品厂划入粮食系统,将因经营不善,长期亏损的灵璧县玻璃厂撤销,将灵璧县农机二厂转产大曲酒,将灵璧县化肥厂上划给省化工厅管理。至1985年,全县计有国营工业企业28家,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2家,预算内工业企业9家。在独立核算的22家企业中,固定资产原值2912万元,产品年销售额4620万元,利润263万元,税金283万元,所得税72万元。9家预算内企业是:灵璧县农机一厂、灵璧县农机三厂、灵璧县水泥厂、灵璧县轮窑厂、灵璧县大理石厂、灵璧县磷肥厂、灵璧县酒厂(含大曲酒厂)、灵璧县印刷厂、灵璧县供电局(政企合一单位)。这9家预算内企业,有职工2079人,固定资产1839.8万元,自有流动资金131万元,年产值2489.3万元,年利润173.9万元,年税金266.2万元。
附12-3灵璧县国营工业企业增减情况统计
1952年
私营"果川印刷厂"转为国营"灵璧县印刷厂"。
1954年
灵璧县窑厂、灵璧县棉织厂建成投产。
1955年
灵璧县电厂建成投产。
1958年
新建的国营工业企业有:灵璧县酱园厂、灵璧县酒厂、灵璧县食品厂、灵璧县化工厂、灵璧县浍沟轧花厂、灵璧县固镇窑厂、灵璧县固镇酱园厂、灵璧县固镇养殖厂、灵璧县固镇农机厂、灵璧县多硫化厂、灵璧县炼焦厂、灵璧县五金厂、灵璧县蚕厂、灵璧县糖厂、灵璧县柳器厂、灵璧县采石厂、灵璧县造纸厂、灵璧县烘干厂、灵璧县劳改窑厂、灵璧县马车站等。
同年,原属集体的灵璧县竹器厂、灵璧县工艺厂、灵璧县制鞋厂、灵璧县建筑公司、灵璧县农具厂、灵璧县农机厂、灵璧县木器厂、灵璧县服装厂等转为全民所制的国营工厂。
1962年
灵璧县冰棒厂建成投产。
同年,关闭灵璧县化工厂、灵璧县五金厂、灵璧县炼焦厂、灵璧县柳器厂、灵璧县棉织厂、灵璧县窑厂、灵璧县固镇窑厂;灵璧县建筑公司、灵璧县竹器厂、灵璧县木器厂、灵璧县服装厂、灵璧县制鞋厂、灵璧县工艺厂、灵璧县农机厂、灵璧县农具厂转为集体所有制。
1963年
灵璧县马车站转为集体所有制。
1964年
灵璧县固镇窑厂恢复生产。
同年,关闭灵璧县冰棒厂;灵璧县食品厂划入商业系统管理。
1965年
灵璧县固镇农机厂,灵璧县固镇酱园厂、灵璧县固镇窑厂等厂家划归固镇县管理。
1969年
灵璧县农机二厂、灵璧县供电所建成。
同年,关闭灵璧县电厂;灵璧县农机厂由集体转为国营。
1970年
灵璧县轮窑厂建成投产。
灵璧县农具厂转为集体所有制。
1971年
灵璧县农机三厂、灵西轧花厂,灵璧县水泥厂、灵璧县自来水厂建成投产。
1972年
灵璧县化肥厂,灵璧县磷肥厂建成投产。
同年,灵西轧花厂划归县总社管理。
1973年
灵璧县大理石厂、灵璧县耐火材料厂、灵璧县玻璃厂建成投产。
1974年
关闭灵璧县耐火材料厂。灵璧县浍沟油厂建成,后划归粮食系统管理。
1976年
灵璧县面粉厂、灵璧县油厂建成,后划归粮食系统管理;灵璧县汽车修配厂建成,后划归交通局管理。
1980年
灵璧县杂品厂建成,后划归粮食局管理;灵璧县玻璃厂关闭;灵璧县化肥厂划归省化工厅管理。
1981年
灵璧县农机二厂转产大曲酒(为灵璧县酒厂的一个车间)。
1982年
灵璧县砖瓦厂建成,后划归县轮窑厂管理,1984年独立经营。
1984年
灵璧县饲料厂建成,后划归粮食系统管理。
1985年
灵璧县大曲酒厂从灵璧县酒厂析出,独立经营,
附表12-17灵璧县国营工业企业投资情况统计表

附表12-18灵璧县经委直属工业企业历次投资一览表

附表12-19灵璧县经委直属工业企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附表12-20灵璧县经委直属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情况统计表

二、主要厂家
灵璧县农机一厂1958年6月,县财政投资3万元,将城关铁木业社扩建为通用机械厂,改属地方国营。计有职工63人,当年产值43.21万元,利润800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201元。1959年,职工增至390人,主要产品有:土轴承、鼓风机、水车、喷雾器、铸铁件、铸钢件等,年产值126万元。1962年转为集体企业,改名为综合农具厂,隶属县手管局。1963年,有职工75人,年产值10万元。1966年,有职工140人,年产铁制农具3.63万件,年产值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40元。1969年复转为全民企业,更名为农机修造厂。主要产品有:水泵、深井泵、山芋切片机、小型农具等,年产值23万元。1976年3月改属县农机局。1978年更名为灵璧县农机一厂。1979年,年产喷灌机275台,水泵2941台,产值97.2万元,利润12.44万元。1981年开始生产榨油机。1983年起,主导产品有安徽省定点产品EX-100型螺旋榨油机和6YTF-5型榨油机组全套设备,又增加生产"致富牌"7C-2型小四轮拖车。至1985年,该厂占地面积44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4016平方米,有职工193人,技术员6人,固定资产107万元,其中生产设备达80万元。设金工、锻工、工装、修配、纸箱等6个车间。主要产品有:EX-100型螺旋榨油机、65BpE-55型12马力喷灌机、6YTF-5型榨油机成套设备、278锥形面粉机、6寸水泵和7C-4型四轮2吨小拖车等。其中6YTF-5型榨油机全套设备的质量和机械性能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远销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131万元,利润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798元。
附表12-21灵璧县农机一厂经营效益统计表

灵璧县农机三厂建于1971年3月,原名灵璧县浍沟农机修配厂,厂址设在浍沟,有职工36人,年产值5.2万元,自建厂至1975年间,以修配农业机械为主。1976年更现名,开始生产小四轮拖车,年产值41.9万元。至1985年,该厂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17.6万元,有职工43人,产值26.2万元,利润0.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6093元。
附表12-22灵璧县农机三厂经营效益统计表

灵璧县化肥厂位于县城西1.5公里处。1969年勘址筹建,1970年4月破土动工,1972年元月21日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有职工297人,当年生产合成氨927吨、碳酸氢铵3211吨,产值63.94万元,亏损36.4万元。1978年进行一次内涵改造,耗资88万元,在老系统的基础上,增添和改换部分设备,使生产能力达到年产合成氨5000吨。当年生产合成氨4427吨、碳酸氢铵14290吨,产值285.13万元,亏损36.39万元。1979年,生产合成氨6043吨、碳酸氢铵24393吨,产值390.29万元,扭亏为盈,获得利润20.25万元。1980年,经省批准,在厂西部征地扩建,省投资196万元,省贷款68万元,自筹资金40万元,征地43.35亩,扩建厂房1套,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000吨。后因资金不足,至1981年扩建停止,只有部分设备投入生产运行。1982年,进行第二次内涵改造,生产能力提高到年产合成氨7000吨。1983年生产合成氨8982吨、碳酸氢铵6154吨,产值368.33万元,利润79.72万元。1985年,该厂有职工544人,其中
附表12-23灵璧县化肥厂经营效益统计表

助理工程师4人,助理会计师和技术员各1人;固定资产709万元;当年生产合成氨8761吨、碳酸氢铵6007吨,产值533.3万元,亏损10.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803元。
灵璧县磷肥厂1972年建成投产,生产磷矿粉和普钙。由于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成本高,销路不畅,连年亏损。1973年,生产磷矿粉9275吨、硫酸117吨、普钙460吨。1976年,有职工462人,当年生产磷矿粉6578吨、普钙1055吨,产值57.4万元,亏损2.4万元。1978年,停止生产磷矿粉,开始用地坑土法生产普通过磷酸钙,产品质量达到了部颁4级标准,年产2187吨。1984年,扭亏为盈,产值129.2万元,利润5.5万元。1985年,生产普钙12081吨、硫酸289吨,产值120万元,利润6万元,税金5万元;固定资产147万元,有职工183人,全员劳动生产率6503元。
附表12-24灵璧县磷肥厂经营效益统计表

灵璧县酒厂于1958年3月建厂,厂址在县城北关街(今财政局处),有职工22人。同年5月投产,生产设备简陋,手工操作,采用固态发酵法,用甑蒸馏出酒,年产白酒50吨,产值19万元,利润3.2万元。1959年,增建锅甑、发酵池等设备,年产量达216吨,产值23万元。1971年2月,迁至县城西郊新址,半机械化管道生产酒精,当年生产酒精349吨。同年10月,生产食用酒精,降度勾兑生产"汴河曲香酒",出酒率为48.7%。当年产值为102.2万元,利润5.39万元。1973年4月,建果酒车间,生产葡萄酒、梨酒、苹果酒等产品,除在本县销售外,并远销广西、上海等地。当年产值170.76万元,利润17万元。1978年,因原料紧张和销售困难,果酒生产停止。同年建成大曲酒车间,以高粱为原料,块曲为糖化发酵剂生产大曲酒,产品有"灵璧大曲"、"灵璧特曲"等,年产大曲酒250吨,产值增至426.1万元,利润28.3万元。1985年,又研制了"汴河精酿"和"凤泉佳酿"两种新产品,并达到了部颁标准。"灵璧大曲"、"灵璧特曲"、"汴河曲香"和"灵璧双蒸"4个品种荣获1985年宿县地区一轻公司和皖北酿酒工业总公司的"优质产品证书"。是年有职工314人,其中助理工程师3人。固定资产277万元,产值919.6万元,利润74.2万元,税金194.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7283元。1986年,"灵璧特曲"获省优产品称号。
附表12-25灵璧县酒厂经营效益情况统计表


灵璧县大曲酒厂位于县城南郊,前身为灵璧县农机二厂。1981年转产大曲酒,建立大曲酒车间,属灵璧县酒厂管辖,生产"灵璧大曲"。1985年独立办厂,有职工226人,固定资产95万元。产品以"千杯少"和"虞姬美酒"为主,年产量1l00吨,产值241万元,利润16.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0664元。1986年,"千杯少"获省优产品称号。
灵璧县印刷厂于1952年由私营"果川印刷厂"改为全民所有制企业,更名为"灵璧县印刷厂",厂址位于县城东关。建厂初期有职工7人,圆盘印刷机2台。承接帐表、信封、信纸等简单印刷业务。至1970年,职工人数增至58人,机械设备增至21台,产量达1143万印,产值7.66万元,利润7900元。1984年,购置彩色印刷机2台,承接商标等彩色印刷业务,产值20.58万元,利润3.06万元。1985年,职工人数增至74人,固定资产23万元,产值21.9万元,利润2.67万元,税金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954元。
附表12-26灵璧县印刷厂经营效益情况统计表

灵璧县大理石厂位于县城南郊1公里处。1971年破土动工建厂,1973年建成投产。辖3座矿山(独立核算)和6个加工车间,有职工171人,年产大理石板材1205平方米,产值6万元,亏损4.1万元。当时产品仅有红皖螺和灰皖螺两个品种。产品供给上海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出口,销往日本、法国、意大利、伊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科威特、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0年11月,产品改由安徽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出口。品种增加磬云黑、雪花白、红奶油等板材。因出口销售价格偏低,短时间内无法生产出外商所需一定规格和一定数量的产品,产品销售改以国内市场为主。年末,生产大理石板材6008平方米,年产值32万元,亏损2.8万元。1982年,板材花色增加条灰、山水云灰、莱阳绿、墨玉、彩带、稻香玉等品种,产品畅销9个省、19个市、20多个县。1983年,首次获利润4.2万元,扭亏为盈。1984年,水磨石新产品投放市场,有枣红、桃红、粉红、黄、白、黑等花色品种。同年,该厂被发展为中国石材工业协会会员,所产"华灵牌"大理石板材荣获省优质产品证书,注册商标为"璧石牌"。年产大理石板材7300平方米,彩色石米1500吨,产值44.6万元,利润17.2万元。1985年,主要大理石板材有红皖螺、灰皖螺、磬云黑、红奶油、雪花白、翠绿、斑马玉等品种;彩色石米有:枣红、桃红、苹果绿、深绿、墨黑、纯白、奶油、松香黄、姜黄等品种;大理石工艺品有:镇纸、墓碑、纪念碑、门牌标志、电器绝缘板、茶几面、方桌面、圆桌面、骨灰盒等品种,并从福建省晋江县陶瓷厂引进生产人造大理石。年产大理石板材12311平方米,年产值89万元,利润23万元,税金8万元。有职工310人,固定资产8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881元。同年9月8日,该厂与意大利布莱顿公司签订引进大理石加工生产设备合同,引进设备于1987年安装完毕,试车投产。
附表12-27灵璧县大理石厂经营效益统计表

灵璧县水泥厂位于凤凰山南麓。1969年破土动工,1971年试车投产,耗资80万元。设矿山、预制和制成3个车间。有职工300人。主要设备有:直径1.2×4.5米球磨机3台,小蛋窑3座,年产水泥1541吨。1975年,进行内涵改造,投资18万元:将3台直径1.2×4.5米球磨机更换为2台直径1.5×5.7米球磨机,并建普通大立窑1座,取代小蛋窑。增建了物理化验室,按国家标准生产325号和425号硅酸盐水泥,当年生产水泥11085吨。1983年,贷款19万元进行扩建,增加直径1.83×7米球磨机1台,年产水泥21929吨,产值109.52万元。1984年,增建半机械化往复立窑1座,年产水泥28535吨,产值144.5万元,利润19.8万元。1985年,有职工516人,固定资产153万元。年产水泥39213吨,产值200万元,利润42万元,税金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2875元。
附表12-28灵璧县水泥厂经营效益情况统计表
灵璧县轮窑厂位于凤凰山南麓。1970年建厂,有职工236人。主要设备有容量为25万坯的24门轮窑1座,350型制砖机1台。次年生产砖300余万块。1980年,生产砖2701万块,瓦129万片,产值99.8万元,利润17.5万元。1985年,有职工535人,年产砖2211.21万块,瓦144.47万片,产值104万元,利润15.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44元,固定资产73万元。主
附表12-29灵璧县轮窑厂经营效益情况统计表

要生产设备有:容量为46.2万坯的42门窑1座,容量为34万坯的34门窑1座,350型制砖机3台,280型制砖机3台,220型制砖机1台。
灵璧县砖瓦厂于1982年6月建成投产,当时为县轮窑分厂,厂址位于县城北4公里处,占地276亩。建有14门轮窑1座(可容14万块坯),当年产红砖200万块。1983年扩建机房2间,新建36门大窑1座(可容40万块坯),扩大了生产能力。1984年6月起独立经营,定名为灵璧县砖瓦厂。1985年,该厂购置40型制砖机1套,扩建24门窑1座,职工人数发展至443人,年产机制砖2400万块,总产值94万元,利润17万元。税金1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
灵璧县饲料厂位于县城西郊,1984年12月建成投产,有职工11人。1985年,在冯庙,九顶、高楼、浍沟、夏楼、尤集等区粮站建立饲料加工车间。年末,有职工17人,固定资产21万元,年产混合饲料4046吨,产值162万元,利润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5294元。
灵璧县发电厂建于1955年7月,厂址在北关。初期有职工6人,15马力柴油机1台,12千瓦发电机l台。供电线路以沿街房墙为主要支撑点,临时架设了一条简易的二线制低压线路。发电量小,仅供县委、粮食局、邮电局等机关办公照明用电。1956年底,电灯厂迁至县直属粮站,设备有:35马力煤汽机2台,32千瓦发电机2台,除晚间供部分机关办公照明外,白天可供面粉加工厂生产用电。1958年初停办。1961年底,县水利局动力队发电机组在县直属粮站重新组建发电厂,装有1台60马力柴油机和40千瓦发电机,1962年定名"灵璧县电厂",隶属县水利局。初期用8号铁丝架设供电线路,同年秋用省水电厅支援的25平方毫米铜线更换了原线路,并添设了部分设备,供电范围随之扩大,机关、学校、街道和部分居民用上了电灯。1964年5月,电厂迁至今农机一厂处,隶属县工业管理局,安装2台80马力的柴油机,分别带动40千瓦和48千瓦的发电机运转发电。7月从宣城周王庄煤矿调进1台135马力煤气机和1台84千瓦发电机。次年5月,又从萧县孙山煤矿调进1台250马力卧式锅轮机和1台185千瓦发电机。至此,电厂有职工18人,用4台发电机组发电,年发电量20万度,可供县直机关、工厂、商店、学校等单位照明、生产用电。1969年12月26日,本县接通华东高压电网,灵璧县电厂随之停办。
附表12-30灵璧县输、变、配电设备情况统计表

灵璧县供电局1969年底,灵璧县供电所成立,早在1969年8月,县城至浍沟35千伏二线一地式高压线路动工兴建,年末建成,并网送电,全长25.3公里。1970年春,县城至韦集35千伏高压线路建成,全长13.8公里。当年全县安装变压器14台,容量3435千伏安。1971年,全县架设高压线路114公里,其中35千伏线路25公里,10千伏线路89公里,安装变压器35台,容量为7428千伏安。1972~1974年,韦集、高楼两个变电所相继建成,全县架设二线一地式高压线路270公里。1975年8月,针对二线一地式线路干扰无线电波、影响通讯和线损率高等缺点,决定投资14.5万元,由县水电局工程队对35千伏高压线路实施改造工程。年底,县城至浍沟、韦集线路改造工程完成。1978年5月,撤销灵璧县供电所,成立灵璧县供电局(属政企合一单位)。1979年3月,县财政投资10万元,群众集资2万元,由县供电局对县城10千伏高压线路实施改造工程,全长69公里,杆基816根,装配变压器69台。1981年3月对高楼区10千伏二线一地式线路进行改造,全长74公里,杆基896根,装配变压器57台,工程造价8.88万元(其中群众集资3.99万元)。11月,由县政府组织力量对浍沟区二线一地式10千伏线路进行改造。12月上旬竣工送电,改造工程全长257公里,杆基250根,改装配变压器188台,新架设10千伏配电线路7公里,工程造价30.1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1万元)。1982年上半年,由韦集变电所实施改造了韦集区二线一地式10千伏配电线路,全长56公里,杆基850根,改装配变压器38台,工程造价5万元(群众集资3万元)。至1982年5月1日,本县二线一地式高压线路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实现三线供电。1985年底,全县有变电所8个,高压线路长1197.67公里,低压线路长1788.169公里,安装主配变压器874台,容量96047.5千伏安。
附表12-31灵璧县农村电力投资统计表


附表12-32灵璧县用电量统计表

附表12-33灵璧县节电情况统计表

附表12-34灵璧县农民自筹农电资金统计表

灵璧县食品厂建于1958年2月,当时有职工13人,房屋13间,主要产品有角蜜、麻条、金果、炒果、三刀子、酥糖、云片糕、鸡蛋糕、糖果和节令性月饼等糕点。1964年,厂址迁至北关,有房屋20间。至1985年,有职工35人,固定资产8.5元,产值41万元,利润1.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1714元。
附表12-35灵璧县食品厂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酿造厂建于1953年,原名灵璧县酱园厂,厂址设在花墙口处。1958年,有职工78人,主要产品有:虾籽酱油、麻酱油、面抽酱油、豆抽酱油、普通酱油、醋、五香大头菜、豆腐乳、蚕豆酱、酱瓜、酱蒜苔、盐萝卜等,计50余种,其中盐萝卜远销东北等地。1972年,厂地迁至县城西关外现址。1984年,更名为灵璧县酿造厂。1985年末,有职工37人,机器设备120台,厂房面积5919平方米,设有4个车间;食醋车间、酱油车间、酱菜车间、饮料车间,年产值30万元,税金1.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5.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8108元。
附表12-36灵璧县酿造厂经营情况表


灵璧县面粉厂建于1958年,原名灵璧县粮油杂品厂,又称灵璧县粮油综合厂。设面粉车间1个,内有中岛式钢磨4盘,人工淌筛1个,检查筛1个,60匹和130匹柴油机各1台,日产面粉12000斤。1963年,面粉车间改用6台新磨,增加3台柴油机、6个圆筛、1个检查筛,日产面粉25000斤。1964年,改用6台复式钢磨,日产面粉40000斤。1969年,面粉车间改用电动机传动,改变了工作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1977年,厂址迁至西关新址。生产车间面积为855平方米,成品仓库面积为357平方米,原粮仓库面积为396平方米,安装有自动化生产线,日产面粉100吨,年产2万吨。1985年,有职工88人,年产值60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8727元。
灵璧县油厂建于1958年,原为灵璧县粮油杂品厂的油脂车间。当时有木榨6盘,立式螺旋榨3盘,畜力轧料磙1个,主要生产供应城镇居民的食用油。1974年,扩建简易车间1个,设有95型榨油机2台,0.6吨蒸气锅1个,五节蒸炒锅1个,日产食油10吨。1976年成立灵璧县油厂。1985年,油厂迁至县城西张巷子新址,占地53亩,总投资250万元,设预榨车间、浸出车间、精炼车间。配有4吨锅炉1台,建有35米高的水塔1座,日产食用油50吨,年产量5000吨,产值173万元,税利100万元。有职工5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4600元。
灵璧县浍沟油厂建于1974年,厂址位于县北浍沟镇西北郊,占地10000平方米,厂房425平方米,设榨油、精炼、麻油、修理4个车间,日产精油7000斤。1985年,增建麻油车间,配有油锅、减速器、石磨、炒锅,日产麻油4000斤。年末,有职工40人,年产值140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35000元。
灵璧县粮油食品厂建于1958年,原为灵璧县粮油综合厂的食品车间,生产各种糕点。1959年因原料不足而停产。1977年,改产挂面。1978年复生产糕点。1980年独立设厂,命名为灵璧县粮油杂品厂,设面条和糕点两个车间,计有职工30人,主要产品有:面条、各色糕点。1981年,该厂生产的面条外销至东北各地。1983年,更名为灵璧县粮油食品厂。1985年有职工31人,年产值2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097元。
三、名优产品
"璧石牌"大理石板材系县大理石厂产品,1984年9月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主要品种有红皖螺、灰皖螺、磬云黑、红奶油、翠绿、雪花白、菜玉、斑马玉、条灰、山水灰云、彩带、条带、稻香玉、徐州红等。产品销往日本、法国、意大利、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灵璧特曲"白酒原名"优质大曲酒",系县酒厂新产品。它以优质高粱为原料,用高温曲长期发酵而成,具有色清透明,香味浓郁纯正,入口绵甜甘美,尾净余长等特点。有60度和53度两个品种,属浓香型优质大曲酒,符合轻工业部颁发的质量标准,获地区优质产品奖。1986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千杯少"白酒为本县大曲酒厂1985年投产的60度优质大曲酒。以优质高粱做原料,用高温曲经长期发酵,贮存6个月后精心勾兑而成,清香甘美,畅销县内外。1986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榨油机、喷灌机、小拖车系县农机一厂定型产品。品种有:EX-100型螺旋榨油机、67TF-5榨油机组、"致富牌"7C-2四轮小拖车、65BPE-55型12匹马力喷灌机,畅销省内外。其中榨油机和榨油机组已出口行销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附表12-37灵璧县工业产品主要年份产量统计表





附表12-38灵璧县工业总产值统计表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