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禽饲养
(一)耕畜
1985年底,全县耕畜存栏共92512头(匹),是1978年底42842头(匹)的2.16倍,是1965年底29400头(匹)的3.15倍;其中从事农业劳役的74637头(匹),是1978年底33828头(匹)的2.2倍,是1965年底23300头(匹)的3.2倍。
牛我县耕牛中,本地黄牛约占50%。这种牛属华北黄牛系统中的地方品种,多为黄色,角稍长,四肢短而粗壮,有良好的适应性,易饲养,抗病力强。成年公牛平均体重约194公斤,母牛约184公斤。公牛2.5岁开始配种,可交配6~8年;母牛1.5岁开始发情,2岁以前开始配种繁殖,可繁育7~10年,受胎率在70%以上。60年代引进公性的秦川牛、南阳牛、荷兰牛等与本地黄牛杂交,其后代约占耕牛总数的45%。这些杂交后代,役用性能比地方黄牛好,且对气候、饲养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1981年以来,我县又从国外引进一些役、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抗旱王、夏洛克、短角、印度摩拉水牛的冻精颗粒改良本地牛,其后代性情温顺,役用能力强,产肉率高,目前已繁衍2500余头。另外还有5%的水牛,体型较大,躯干结实,四肢粗壮,适宜水田作业。1985年底,全县牛的存栏数为72807头,是1978年底27197头的2.68倍。其中黄牛69961头,是1978年底20631头的3.39倍;良种及改良种乳牛68头,比1978年底的1头增加67头;水牛2778头,比1978年底的6565头减少3787头。
马本地马属蒙古马血统。建县后,先后从内蒙古锡林浩特马场、甘肃山丹军马场、新疆伊犁马场引进苏高血、苏纯血、阿尔登、伊犁等品种的公马改良本地马。其后代多呈枣褐色、黄褐色,少数为青色、白色,披鬃大尾,尤以苏高血马、阿尔登马的杂交后代挽力大,行速快。1985年底,马的存栏数为7626匹,是1978年底4798匹的1.59倍。
驴本地驴体型小,性温顺,易使役,但役力差。60年代引进关中驴与本地驴杂交,其后代一般体型大,役用能力强。1985年底,全县驴的存栏数为9472头,比1978年底的9686头减少214头。
骡分驴骡、马骡两种,以驴骡数量较多。骡子系驴、马杂交,寿命长,疾病少,挽力大,行速快,性机敏,易饲养,适应性强,可使役20年以上,远远超过其父体和母体,故有“铜驴铁骡子纸糊的马”之说。1985年底,全县骡的存栏数为2607匹,是1978年底1161匹的2.25倍。
(二)家畜
猪60年代前,本地农村一般都饲养本地黑猪,其优点是繁殖力强,屠宰率高(60~70%)。性温顺,易饲养。缺点是体型小,生长慢。60年代起相继引进公性的约克夏、巴克夏、新金猪、长白猪等品种与本地母猪杂交,其后代公猪再与本地母猪交配,逐渐形成混血品种。现我县饲养的生猪,多属这类品种;其中巴克夏、新金猪的后代约占全县生猪饲养量的30%,长白猪的后代约占10%。1980年以来,又引进瘦肉型品种猪,但尚未普及。目前,我县共有3种肉脂兼用型猪。其一是巴(克夏)杂交后代猪,全身黑色,头短颌宽,嘴微翘,两耳略前倾,躯体较长,深背平直,大腿发育好,四肢粗壮有力,成年公猪290公斤左右,母猪150~200公斤;母猪7个月可以配种,年产仔猪2.5窝,每窝产仔猪8~12头。其二是约(克夏)杂交后代猪,全身白色,体型大,头宽短,嘴微上翘,背阔,臀部丰满,日增重6.4两,屠宰率为74%。其三是长(白)杂交后代猪,全身白色、头窄、嘴长、两耳略向前倾斜,体长背窄,四肢粗壮,日增重约4.5两,屠宰率为71%。1985年底,全县共有猪10.2万头,(含能繁育的母猪0.8万头),比1978年底的12.5万头减少2.3万头,是1965年底5.6万头的1.8倍。
羊分为山羊和绵羊两种。山羊主要是淮北地区的白山羊,为皮肉兼用型。其特征是:体型矮小,动作灵敏。成年公羊平均体重30公斤左右,母羊25公斤左右。公羊出生6个月开始配种,可配种3~4年。母羊出生4个月可配种,每年可产羔2窝,每窝产羔2~4只。绵羊是在建国后陆续从外地引进的。50年代从苏联引进美利奴羊、考力代羊,70年代从萧县引进新疆细毛羊,先后与本地绵羊杂交,其后代俗称小寒羊,属毛肉兼用的细毛羊。这种羊,成年者产毛4~6公斤,一般在9~10月份配种,次年2~3月产羔,每胎生1只的较多,生两只的较少。1981年,县半细毛羊育种场引进林肯、罗姆尼等品种的半细毛羊,与细毛羊杂交,其后代尚未推广养殖。1985年底,全县共有羊5.1万只(含能繁育的母羊2.4万只),是1978年底4.6万只的1.4倍,是1965年底0.9万只的5.7倍。其中山羊5.0万只(含奶羊28只),是1978年底3.6万只的1.1倍,是1965年底0.6万只的8.3倍;绵羊1171只,是1978年底1046只的1.2倍,比1965年底的3000只减少1829只。在1985年的绵羊中,细毛羊及改良羊为78只(含能繁育的母羊40只),比1978底的1784只减少1706只;半细毛羊及改良羊698只(含能繁育的母羊318只),比1977年底的6154只减少5456只。
兔本地白兔生长发育快,抗病力强,但最大的只不过四五斤,经济价值不高。70年代初引进日本大耳兔、青紫兰兔及安哥拉长毛兔,不久被淘汰。1979年引进西德长毛兔和新西兰大白兔,次年全县发展到4万只。西德长毛兔毛质优良,为上乘工业原料,且能出口换取外汇。新西兰大白兔为理想的皮肉兼用兔,体型短粗,四肢健壮,头呈圆形,眼睛粉红色,耳小竖立,全身密披白色短毛,皮板较厚,是制裘工业原料。其肉细嫩且屠宰率高(50%),含脂率低(3.3%),含蛋白质高(21%);母兔每窝产仔7~9只,幼兔早期生长快,饲养七八个星期体重可达4斤,且抗病力强。1985年底,全县共有兔2.8万只,比1978年底的6万只减少3.2万只。
(三)家禽
鸡本地鸡俗称麻鸡,毛色杂,体型小,适应性好,觅食性强,产蛋率较高,基本属蛋用型鸡。60年代,大量引进淮南鸡、来杭鸡,还有少量的九斤黄鸡、白洛克鸡。80年代从国外引进“星杂二八八型”的西赛斯、星布罗、罗斯等品种鸡。“星杂二八八”罗斯鸡为蛋用鸡型,蛋大、色白、壳薄,年产蛋为200个,目前已大量繁育。
鸭本地鸭俗称麻鸭,为蛋肉兼用型,抗病力强、生长快。从每年五六月开始育雏,十~十一月即可出售。成年公鸭2~3公斤,母鸭1~2公斤,年产蛋量130个以上,70年代引进北京鸭、樱桃爪鸭、狄高鸭。80年代引进荷兰康贝尔鸭,色白、体较大,但都取代不了本地鸭的当家地位。北京鸭为蛋用型,年产蛋一般为150~180个。
鹅本地鹅属雁鹅系,以白鹅和狮头鹅居多。公鹅体型大,多作食用,母鹅体型略小,年产蛋60~100个。
1985年底,我县共有家禽77.8万只,是1978年底69.9万只的1.1倍,是1965年底13.5万只的5.8倍。
历年畜牧业发展情况统计表

二草料与品种改良
(一)草料
我县饲草资源丰富,有农作物的秆、叶、蔓和野草,全年可收获约16900万公斤。
我县饲料品种多样,常用饲料分精饲料、副饲料、粗饲料、青饲料4种。精饲料有大麦、豆类、高粱、玉米、山芋干等,副饲料有稻糠、麸皮、豆渣、粉渣、酱(酒)糟、豆饼、棉饼、菜籽饼等,粗饲料有加工的农作物秸秆,青饲料有水浮莲、水葫芦、红花草、野草、青菜、南瓜等。60年代推广糖化饲料、青贮饲料。70年代推广猪、鸡食用的配合饲料。1984年,县粮食局建成一座年产5000吨的饲料加工厂,湖沟、曹老集等区,以及县种鸡场、县畜牧兽医站也相继建成年产千吨以上的饲料加工厂,专门生产各种配合饲料,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服务。
(二)品种改良
建县前,本地畜禽繁殖多系群交野配,饲管粗放,不仅畜禽质量差,而且繁殖性能低,有相当一部分逐渐趋于退化。建县后,设立县家畜品种改良站,开始推广牛、马、驴等耕畜人工授精技术,年配种500余头,受胎率70%以上。70年代,我县相继在石湖、刘集、唐南、宋店、任桥、仲兴、何集、曹老集、湖沟、杨庙等10个公社,建立集体家畜品种改良站,引进苏高血马、伊犁马及南阳牛、秦川牛、荷兰牛和关中驴等优良品种,大力开展对本地畜禽品种的改良工作。1982年,我县从国外引进乳用、役乳兼用和役乳肉兼用的西门塔尔、短角、抗旱王、夏洛克、摩拉水牛等良种牛的颗粒精液,对本地牛进行改良,在增大体格,提高使役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83~1985年,全县运用冻精配种改良本地黄牛1.3万头,占耕牛存栏数的50%。1985年,县家畜品种改良站试制冷冻精液获得成功,每头公牛一年的精液可制冻精2000粒,最高达2500粒。
1980年,我县首先在石湖区家畜品种改良站投放瘦肉型种猪10头,后逐渐在全县范围内试验推广。任桥乡迎水村农民余传礼,养瘦肉型猪100余头,成了有名的养猪大户。1983年,从上海、合肥等地调进杜洛克、长白等品种猪41头,投放在任桥、石湖、杨庙、刘集等7个区家畜品种改良站,每年繁殖瘦肉型猪近2万头。
1979~1982年,县黄庄种兔场用西德系毛兔改良本地毛兔,每只每年可产毛0.75公斤。
1982年县畜牧兽医站自办孵坊,当年繁育来杭蛋鸡和白洛克肉鸡3万只。此后又引进罗斯B蛋鸡、星布罗、罗斯一号肉鸡、康贝尔鸭、狮头鹅等优良禽种。1985年,县政府投资32万元,与上海市松江县联合建成大型种鸡场,当年向全县提供良种雏鸡20万只。
三疫病防治
(一)疫病种类
建县以来,我县畜禽发生疫病有100余种。传染病有口蹄疫、流行性感冒、马鼻疽、炭疽、马腺疫、牛疑似恶性卡他热、流行淋巴管炎、猪瘟、猪水疱病、猪丹毒、鸡新城疫、鸡白痢、鸡霍乱、法氏囊炎等。内科病有口腔炎、咽炎、肠胃炎、鼻炎、肝炎、气管炎、创伤性心包炎、肠梗阻、肠坏死、肠绞窄、骡马结症、结核、肺气肿、心血管阻塞及山芋黑斑病中毒等。外科和产科病有烫伤、烧伤、骨折、脱臼、瘫痪、风湿、难产、娠疮、皮炎、脓肿、瘘管、阴道肢裂、阴囊症、腹壁赫尔尼亚、持久性黄体等。
疫病发生主要的原因,一是从外地购进的耕畜带入而传播,二是疫病防治措施不力,相互传染。本地较严重的畜禽传染病发生情况如下:
牛口蹄疫1964年10月,五河县从新疆购进一批染病耕牛,途经今皇店乡,与马林村拉煤的耕牛相遇,致使该村28头耕牛全部发病。经省和宿县地区兽医专家诊断为O型口蹄疫,采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溃烂处用碘甘油、冰碘散涂抹等方法,迅速制止了疫情蔓延。
牛流行性感冒有一定的周期性,短者4年,长者8年。1966年、1970年、1975年、1983年各发病1次。1983年8月2~23日,全县2.5万头耕牛相继爆发流行性感冒,约占当年存栏数的一半,以青、壮牛发病为多。其症状是高烧、背毛逆立,全身颤抖,食欲废绝,精神沉郁、跛行或卧地不起,有的继发肠炎,拉稀、拉血等,共死亡34头。
马淋巴管炎和鼻疽病1975年10月,县生资公司从内蒙古购进1981匹马,因检疫不严带入病菌,致使432匹马发病(其中传染本地马30匹),死亡109匹。不久此疫病蔓延全县16个公社、322个大队、2703个生产队,以瓦疃、刘集、王庄、石湖等公社疫情较为严重,全县抽调152名兽医人员,组成50个防治专业队,对疫区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对死亡疫畜深埋,严格控制剥皮食用,对正在发病的马进行药物治疗,才将疫灾扑灭。马鼻疽病在六七十年代呈散发状,多因购进病畜而感染。如1974年,唐南公社庙后生产队因购进1匹鼻疽马,造成本队2匹马、3头驴全被感染,后3头驴死亡焚烧,2匹马经抢救痊愈。
猪水疱病1978年,任桥公社食品站30余头猪发生水疱病,并波及到全公社大多数农户的生猪。不久,曹老集、瓦疃等公社110头猪也相继发生水疱病。县政府专门成立防治指挥部,对疫区封锁消毒,禁止生猪集市交易,对病猪采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后每年进行一次防疫注射。
猪瘟流行较广,发病率、死亡率均高。1985年,全县生猪普遍发生猪瘟病,其中磨盘张乡李家村李圩庄死亡30余头,任桥乡周桥村大周庄100余头猪几乎死光。各区均成立防治猪瘟领导小组,组织兽医及时投入防治工作,从而使生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9%和5%以下。
鸡新城疫俗称鸡瘟,主要在秋季流行,传播快,死亡率高。70年代前,每年死亡数约为饲养数的一半。70年代后,由于进行疫苗预防接种,提高防疫密度,做好环境消毒,处理病鸡,控制疫情,发病、死亡率才有所降低。另外,鸡霍乱近年也大量流行,死亡率达40~50%。
(二)防治措施
建立健全畜禽防疫灭病管理体系建国前,本地畜禽疫病经常流行,广大农村缺医少药,贻误治疗,死亡严重。建国后,各区、公社逐步建立健全防疫灭病机构。1965年,建立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简称县兽医站)。各区、乡(公社)也相继建立畜牧兽医站。1975~1978年,生产大队先后配备1~2名赤脚兽医(或防疫员),县畜牧兽医部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畜禽防疫治病训练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1980年,建立兽医药械供销站,并设立防检哨卡,配备专职检疫员45人,防疫员40人。1983年,建立县兽医院,至年底,全县共有畜牧兽医525人,其中县城62人,区、乡58人,村405人,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畜禽防疫治病体系。
实行畜禽疫病防治承包1965~1976年,全县实行耕畜保健,每头耕畜每年收1.7~5元保健费,同时实行生猪合作医疗。从1979年起,连续7年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承包制度,由区、乡畜牧兽医站与饲养畜禽户签订承包合同,按马10元、骡8元、水牛7元、黄牛6元、驴3元、猪5元的标准收取防治费,同时按照农户承包土地每亩收费0.10元,作为集体兽医人员的基本工资;畜牧兽医部门负责防疫治病、阉割修蹄、技术咨询、药物器械供应、赔偿扶持等。1985年,全县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耕畜发病率由1978年的1%下降为0.7%;生猪发病率下降到7%,死亡率下降到2%。鸡新城疫、鸡霍乱、猪瘟、猪水疱病、猪肺炎、马鼻疽等主要传染病已经基本得以控制或消灭。
加强畜禽检疫建县初期,宿县地区兽医部门派专职检疫员常驻本地负责畜禽检疫,后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中断。1980年,县、区先后成立畜禽检疫站,在全县主要集市和交通要道设立检疫点,由工商行政、卫生、畜牧部门协同开展集市检疫工作,并对过境生猪严格检疫,以防止外地畜病疫情传播。同时,铁路、公路运输部门也严格托运和承包检疫工作。1985年起,县卫生防疫部门还对集市出售的肉食进行检疫,有效地控制了畜禽疫病的发生和蔓延。
上一篇:第一节 林业
下一篇:第三节 副业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