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旱涝
固镇地区历史上涝多于旱,从下面的《1901~1980年间旱涝年份表》看,涝年平均3年一遇,旱年平均4年一遇。但从近30年降水资料分析,本县不仅年降雨量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而且雨季形态多种多样,这是形成旱涝灾害的主要降水特征。旱,一年四季都可以出现,按发生时段可分为春旱、初夏旱、伏旱、夹秋旱、秋旱、秋冬旱。涝,主要发生在4~9月。春涝、初夏涝、夏涝、秋涝。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作物对降雨量的要求,影响旱涝的气象因素很多,主要是降水量。
本地旱涝特征首先表现为多发性。从1951~1980年,除少数年份外,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发生,特别是1966年和1978年为大旱年,1956年和1965年为大涝年。其次表现为交替性。涝与旱常在一年内交替出现,在年际之间往往上一年以涝灾为主,下一年以旱灾为主;有时上一年为常年,下一年为涝年或旱年,以后又转入常年。在一年之内往往旱年有涝、涝年有旱或先旱后涝、先涝后旱,但由旱转涝比由涝转旱快。第三表现为连续性。从表上可以看出,年际间均有连续出现的大涝大旱。
1901~1980年间旱涝年份表

二连阴雨
春季连阴雨1951~1980年的30年里,共出现40次连阴雨,为各季连阴雨次数最多、频率最大者,每年都会出现一次,甚至更多。4月下旬出现最多,为13次,占30年间连阴雨频率的32.5%。次,为3月下旬11次,频率28%。4月上中旬出现最少,分别为7次、9次,频率17%和21%。其中低温阴雨5次,于越冬作物发育生长和春种及幼苗生长都不利,危害最大的一次连阴雨在1975年4月16日~4月28日,持续时间长达13天,总降水量81.6毫米。
夏季连阴雨30年里共出现14次,每3年1次,并且往往与初夏涝连在一起,对收割登场的小麦和油菜危害极大。1956年6月2~11日连续下雨9天,降雨量351.9毫米。
秋季连阴雨30年里共出现34次,少于春季频率73%。秋季连阴雨对秋收不利,往往造成农作物湿收霉烂,同时又使秋种不能适时进行,影响第二年的夏季收成。在34次连阴雨中一连三四日的有20次,一连5日的有7次。一连六七天的有6次,一连8天的有4次,其中1968年10月7~14日降雨66.4毫米,危害最重。出现13天的只有1次,在1970年9月25日~10月7日,连阴雨降水量一般在40毫米以下,超过50毫米的有6年。
三暴雨雷暴雨冰雹
暴雨1951~1980年间,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79次,其中1956年高达7次,1958年却一次没有;大暴雨(日降水量>100毫米)11次,其中1980年2次;特大暴雨(日降水量>150毫米)3次。30年中出现暴雨以7月份最多,为31次,8月份为16次,6月份为15次。
雷暴雨14年中,7月份高达161次,8月份次之,为111次。雷暴雨常引起雷击灾害。1975年7月22日雷暴雨时,固镇镇刘庄大队社员在未装门窗的三间新建民房里休息,一个笆斗大的火球突然从东南滚进室内爆炸,当场击死1人,两个休克者也只救活了1个。
冰雹30年中,固镇地区共降冰雹22次,最早出现在3月下旬(1951年),最晚9月上旬(1967年);以5月下旬至6月最常见。本地降冰雹的地理分布及移动路径没有明显规律,北部和中部多于南部。路径大体有3条,第一条从淮北相山或濉溪县,经宿县符离集过新汴河逐步加强,至大营、蕲具集,再经我县湖沟、任桥、唐南、杨庙、何集、连站、王庄入五河县;第二条从灵璧县过沱河经我县宋店、石湖、濠城、刘集入五河县;第三条从怀远县或蚌埠沿澥河、北淝河经我县新马桥或曹老集入五河县。
四大风干热风
大风1967~1980年,共出现大风178次,以4月、6月和7月最多,冬季最少。危害最大的是龙卷风和寒潮大风,常和雷暴雨相伴,其中以夏季出现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35%;春季占26%,秋季占20%,冬季占18%。如1975年7月22日的暴风雨,风速瞬间高达30米/秒,县气象站电力线被吹断,省烟草公司固镇烟叶仓库(简称固镇烟库)围墙被刮倒约300米,电信局电缆杆和火车站龙门吊车闸被刮倒。
干热风又称干旱风或西南旱风,发生在春末夏初。此时正值小麦灌浆乳熟期间,有高温低湿型和雨后暴热型两类。俗话说“雨后西南风,小麦收成也轻松。”受害后的小麦青秸秕粒,影响产量。5月21日以前的干热风较少,危害也较轻;5月26~31日的干热风最多,危害也较大。本地干热风有90%的年份出现在5月下旬。
1967~1980年的14年中,重干热风5年一遇,轻干热风常年平均2.8天。从年际变化看70年代以前出现的多,危害也重。70年代以后较轻,次数偏少,从生产实践看,干热风对播种期偏晚的小麦危害最大。
本地重干热风最高温度>35℃、湿度≤25%、风速>3米/秒,轻干热风最高温度>30~32℃、湿度≤25~30%、风速≥2~3米/秒;若降水20~50毫米,雨后3~7天内,日最高气温>30℃,风速>3米/秒。
五寒潮霜冻
寒潮我县寒潮势力强,次数多,1967~1980年间共出现45次,春季寒潮俗称“倒春寒”,常伴有晚霜冻,对农作物危害最重;冬季寒潮主要影响工业、交通、邮电及人民生活,秋季寒潮一般没什么危害。影响我县的寒潮大体有3条路径。第一条自甘肃、四川、湖北等省侵入,吹西风,风速不大,为晴好天气,维持时间很久。第二条自蒙古人民共和国南下我国北部,经山西、河南侵入,吹西北风,风速很大,天气时好时坏,有时转为大风、阴雨天气。北路寒潮入侵次数最多,占总次数的50%。第三条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移经东北或渤海湾侵入,多吹东北风,因空气湿度大,常出现雨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霜冻我县平均无霜期为149天(最长182天,最短105天),初霜日为10月28日,最早为10月11日(1971年),最迟为11月11日;终霜日为次年3月26日,最早为2月12日,最迟为4月14日(1980年)。尤以春季晚霜冻对小麦危害最大。
附:历代自然灾害实录
西汉
初元五年(公元前44)夏~秋淫雨连旬,毁坏田园,淹死民畜。
东汉
建初元年(公元76)大旱。
西晋
泰始四年(268)大水。
永康元年(300)夏~秋大旱。
东晋
义熙十年(414)七月暴风雨毁坏田园,淹死民畜。

永徽元年(650)大旱。
永徽四年(653)春~夏大旱,小麦无收。
元和四年(809)大旱,粮食无收。
北宋
建隆二年(961)春~夏大旱。
开宝二年(969)大水。
大中祥符三年(1010)夏大旱。
治平二年(1065)大水。
熙宁十年(1077)春大旱。
南宋
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以御金兵,致使黄水南下泛滥。

承安四年(1199)黄河决口南下,夺淮倒灌,泛滥成灾。

大德三年(1299)春大旱。
大德六年(1302)大水,一连3年。
大德九年(1305)大旱。
元统二年(1334)春大旱。
(后)至元四年(1338)正月~二月大旱。

宣德八年(1433)春大旱。
景泰四年(1453)六月大旱。
成化十七年(1481)秋淫雨,庄稼受害。
弘治六年(1493)九月大雨。
弘治七年(1494)正月~二月大雪。
弘治十六年(1503)四月~九月大旱。
正德三年(1508)春大旱,秋大水。
正德四年(1509)夏大旱兼蝗灾。庄稼无收,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正德六年(1511)春大旱,小麦无收,秋阴雨连绵。
嘉靖二年(1523)夏大旱,秋淫雨,庄稼无收。
嘉靖五年(1526)春~夏阴雨连绵,小麦无收。
嘉靖六年(1527)春淫雨,夏大旱兼蝗灾,小麦无收。
嘉靖八年(1529)大旱兼蝗灾,百姓多逃荒。一连5年。
嘉靖十五年(1536)六月~七月淫雨。
隆庆五年(1571)夏大雨,庄稼全被淹死。
万历七年(1579)春霖雨。夏至秋大旱,庄稼无收,百姓以树皮、草根充饥,饿死甚多,一连3年。
万历十三年(1585)六月八日夜暴风雨,毁坏民房。
万历二十一年(1593)春淫雨,黄水决口来犯,平地水深数尺,庄稼无收。
万历二十二年(1594)夏大水,庄稼无收。一连两年。
万历二十九年(1601)黄水屡次决口来犯,庄稼无收,一连3年。
万历三十八年(1610)大旱兼蝗灾,庄稼被枯死,一连3年。
万历四十六年(1618)夏淫雨,秋大旱,又蝗虫和青虫并起,庄稼无收,出现大饥荒。
万历四十七年(1619)夏大旱,禾苗枯死,出现大饥荒。
万历四十八年(1620)夏大旱兼蝗灾。
天启元年(1621)夏大雨,黄水决口来犯,庄稼被淹没。
天启二年(1622)六月大雨,黄水自徐州小店决口来犯,毁坏民房,百姓被淹死甚多。
天启三年(1623)九月大雨,黄河自徐州青田、大龙口决口来犯,庄稼被淹没。
天启六年(1626)秋淫雨。
崇祯七年(1634)秋淫雨。

顺治十六年(1659)春大旱,五月大雨,庄稼无收。
顺治八年(1661)大水。
康熙七年(1668)七月二十五日山东莒县——郯城发生8.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12度),本地被波及,遭到裂度为8度的严重破坏,房屋倒塌无数,人畜死伤惨重。
康熙八年(1669)大水。
康熙十一年(1672)五月十五日大雨,平地水深丈许,小麦无收。
康熙十二年(1673)夏淫雨连月,小麦无收。
康熙二十四年(1685)七月暴风雨伤害庄稼,冬季闹饥荒。
康熙三十五年(1696)六月淫雨,平地水深3尺,庄稼被淹死。
康熙三十六年(1697)春大旱,秋大雨。
康熙三十九年(1700)七月大水。
康熙四十五年(1706)秋阴雨连绵,庄稼被淹。
康熙四十六年(1707)夏大雨,庄稼无收,闹饥荒。
康熙四十八年(1709)四月大雨,洪水泛滥,毁坏田园和村庄,草根树皮被食尽,道殣相望。
康熙五十年(1711)春大旱,秋多雨。
康熙五十一年(1712)春大旱,禾苗枯死;风扬尘土,白昼如夜。
康熙五十七年(1718)春大旱。
康熙五十九年(1720)秋淫雨。
康熙六十年(1721)六月淫雨,庄稼被淹。
雍正八年(1730)秋大水,洼地庄稼被淹。
雍正十年(1732)五月~八月淫雨。
乾隆元年(1736)夏庄稼尽淹,房屋大多数倒塌。
乾隆四年(1739)秋大水,庄稼被淹。
乾隆六年(1741)夏~秋大水,庄稼被淹,百姓闹饥荒。
乾隆七年(1742)夏~秋淫雨,庄稼被淹,百姓闹饥荒。
乾隆八年(1743)秋淫雨。
乾隆十年(1745)秋大水。
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八日和十三日连降雹雨,小麦被打毁;秋大水,庄稼被淹,一连6年。
乾隆十八年(1753)二月大旱,四月蝗灾,六月~九月大雨,加之九月十二日黄水自江苏铜山张家马路决口来犯,淮水倒灌,平地水深丈余,房屋冲毁无数。
乾隆二十年(1755)夏淫雨,秋黄水决口来犯,至九月田园和村庄仍泡在水中。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疫病盛行,夏冰雹打毁小麦,秋大雨又兼黄水决口来犯,庄稼被淹。
乾隆二十二年(1757)夏~秋霖雨,庄稼被淹。
乾隆三十年(1765)春大水。
乾隆三十八年(1773)夏~秋大水。
乾隆五十年(1785)春大旱兼蝗灾。
乾隆五十九年(1794)大水。
嘉庆十二年(1807)夏大旱。
嘉庆二十一年(1816)春~夏淫雨,秋洪水泛滥,庄稼被淹没。
嘉庆二十五年(1820)洪水泛滥。田园和村庄被淹没。
道光元年(1821)秋淫雨,庄稼被淹。
道光四年(1824)夏大旱兼蝗灾;秋大水,庄稼被淹。
道光十一年(1831)九月二十八日凤台东北发生6.25级地震(震中裂度为8度)波及本地。
道光十二年(1832)秋大水。
道光十九年(1839)夏淫雨连月,平地水深数尺,房屋倒塌无数。
道光二十七年(1847)正月灵璧县境发生破坏性地震,震前大风拔起大树;秋大旱,禾苗枯死。
咸丰元年(1851)秋大水,庄稼被淹没。
咸丰二年(1852)夏淫雨两月,庄稼无收,房屋倒塌,百姓多逃荒。
咸丰六年(1856)夏大旱兼蝗灾。
咸丰七年(1857)春大水,秋阴雨连旬,庄稼被淹没。
咸丰九年(1859)正月某夜灵璧县发生地震,房屋遭轻微破坏。
咸丰十年(1860)夏大水。
同治元年(1862)大旱兼蝗灾。
同治五年(1866)三月二十日大风损坏了房屋;春大旱;六月三日9~11时,雷暴雨,淮水陡涨3丈,京京古道被冲毁20里,庄稼淹没,房屋倒塌,人畜淹死无数。
光绪二年(1876)大旱。
光绪七年(1881)四月底~七月下旬淫雨,平地水深近6尺。
光绪十一年(1885)大旱。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大旱兼蝗灾;六月~九月淫雨,平地水深尺余,庄稼两成收。
光绪二十二年(1896)五月~八月初淫雨,平地水深3尺。
光绪二十三年(1897)五月上旬~九月三日淫雨,平地行船,高地水深尺余。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春大旱,夏秋淫雨,庄稼无收。
光绪二十五年(1899)春大旱。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八月十五日淫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四月二十二日~八月十五日淫雨,水漫固镇高地。
光绪三十三年(1907)麦收后~八月二十日淫雨,秋季庄稼无收。
光绪三十四年(1908)麦收后~八月底淫雨,秋季庄稼无收。
宣统元年(1909)六月初~九月底淫雨,洼地水深3尺,秋季庄稼无收。
宣统二年(1910)春大旱;六月二十七日昼夜大雨,一片汪洋。
宣统三年(1911)淫雨,秋庄稼几乎无收,有人饿死。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7~9月大水。
民国2年(1913)6月20日~10月初大旱。
民国3年(1914)7月13日~12月淫雨。
民国10年(1921)春大风;5~8月淫雨。
民国12年(1923)5月初~6月底大旱。
民国15年(1926)5月28日~10月底淫雨,秋庄稼无收。
民国16年(1927)5月15日~9月底淫雨,平地水深尺半。
民国17年(1928)2月9日晚灵璧县发生约4.0级地震,房屋有轻微破坏。
民国20年(1931)5月~8月中旬淫雨,平地行船,秋庄稼无收。
民国27年(1938)5月下旬~9月底淫雨,又兼国民政府妄图以水代兵阻止日军入侵豫东,于6月指令新八师师长蒋再珍炸开花园口黄河大堤,致使黄水南下夺淮倒灌,泛滥成灾,秋庄稼无收。
民国30年(1941)6~9月淫雨,水漫高地2尺。
民国35年(1946)6~8月淫雨,秋庄稼无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6月固镇一带连降暴雨,降雨量477毫米,平地可行船,夏季颗粒无收。
1952年7月路东区北淝河两岸蟋蟀危害农田,严重者每平方米约有蟋蟀百余只。
1953年7月22日暴雨,降水量237.4毫米。
1954年7~8月连降暴雨,尤其7月份雨量高达552.3毫米。沱河水位与堤坝几乎持平,新马桥、刘集、曹老集等地灾情最重,历史上罕见。
1955年7月2日暴雨,降水量218.3毫米;8月2日暴雨,降水量161.1毫米。
1956年6月2~11日连阴雨,总降水量351.9毫米,小麦发芽、霉变,种子不保。
1963年5月下旬连降暴雨,曹老集一带受灾面积88.5%。
1965年3月15日4时18分14秒,任桥附近发生4.0级地震;7月1日~8月20日连续降雨,其中暴雨6场,仅7月2日一场降水量即达218.3毫米,浍、澥、沱、北淝四河沿岸一片汪洋,77%的早秋作物被淹,成灾面积达74.8万亩。
1966年4月6日16时许雷暴雨,清凉公社降冰雹5分钟,大如鸡蛋,小如樟脑丸,6个大队400亩小麦被打毁;秋旱。
1967年6月15日暴风雨加冰雹袭击清凉、湖沟、杨庙、何集等公社,刮毁房屋15129间,打毁农作物3815亩,打伤13人和6头牲畜。
1968年2月3日大雪,积19厘米厚,牲畜冻死,交通受阻;3月9日出现倒春寒和晚霜冻;10月7~14日连阴雨,秋收秋种受阻,山芋片霉烂。
1969年1月23~30日淫雨,并出现倒春寒和晚霜冻;2月3日大雪,深达19厘米,地面冻土7厘米,牲畜冻死,房屋倒塌,电话通讯受阻,公路运输暂停;7月19日新马桥公社遭受龙卷风袭击,案板旋上天,房屋被刮倒,一人被砸成重伤。
1970年7月19日中午暴风雨和冰雹袭击新马桥和磨盘张两公社,农作物被打坏,房顶被揭,碗口粗的树连根拔起。
1971年6月2~5日和9~18日连阴雨,总降水量232.9毫米,小麦发芽、霉变,种子不保,无收面积4.4万亩。
1972年3月3日出现倒春寒;6月14日雷暴雨,9个公社遭受冰雹(大如鸡蛋黄、小如玉米粒)袭击,电话线被砸断,庄稼被打毁。全年无收面积达11.1万亩。
1973年4月25日曹老集公社3个大队遭受雷暴雨和冰雹(最大者重2公斤)袭击,农田受灾5400亩,粮食减产50万公斤。
1974年5月23日19~21时,任桥、唐南、杨庙、何集四公社和仲兴、新马桥两公社局部遭受暴风雨和20分钟冰雹(最大如拳头,一般如鸡蛋)袭击,刮毁房屋17237间,刮倒树木26300棵,打伤7个人和1头牲畜;6月9日下午雷雨,19时40分固镇烟库遭受雷击,引起火灾,烧毁棉仓1栋、皮棉23万公斤,直接损失73万元;9月30日~10月7日连阴雨,秋收秋种受阻,山芋片霉烂。

1975年4月16~28日连阴雨,总降水量81.6毫米,导致病虫害蔓延,小麦减产;7月22日,县城遭受暴风雨和冰雹袭击,风速达30米/秒,火车站龙门吊车闸和固镇烟库围墙被刮倒,刘庄大队被雷电击死2人、击伤1人;9月25日~10月7日连阴雨;10月,从内蒙古锡林浩特马场买来的1991匹马相继暴发流行性淋巴管炎,至次年4月共发病371匹,死亡148匹,1977年夏终将疫病解除。
1976年2月18~21日出现倒春寒和晚霜冻;6月12日遭受暴风雨和冰雹袭击,风速高达30米/秒,刮毁房屋633间,折断树木21220棵,雷电击死2人、击伤6人,并降冰雹近半个小时,大如鸡蛋,小如蚕豆米,14个公社1039个生产队148951亩庄稼受灾;9~11月大旱,秋种受阻。
1978年3月23日出现倒春寒和晚霜冻;3~10月出现历史罕见的大旱,5月份刮干热风13天,接着持续高温44天,气温高达41℃,浍河于6月底断流,河底干涸、开裂,缝宽约15~20厘米,可通行机动车辆。
1979年3月1日出现倒春寒和晚霜冻;3月2日15时20分15秒,新马桥发生5.0级(震中裂度为6度)地震,伤1人,简易烟囱倒塌;6月9日7时20分~8时11分雷暴雨,连降两场冰雹,局部地块积雹近20厘米厚,数小时才化完,全县151个大队的23万亩庄稼受灾。
1980年6月23日起连降暴雨,雨量最高达227毫米,389个大队被洪水包围,干线公路交通中断,清凉中学倒塌一间教室,砸伤学生6名,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8月24日8时40分,湖沟区陈海、张湾等11个生产队遭受龙卷风袭击。
1982年5月26日14时30分叶湖公社陆湖大队遭受10级龙卷风袭击,大树被连根拔起,水泥杆被刮到河里,草房揭盖,瓦房倒塌,6名小学生被砸成重伤。
1983年7月18~24日暴风雨,房屋倒塌342间,农作物成灾35万亩(含绝收9万亩),减产50%以上;8月2~23日,全县50%的耕牛暴发流感病,34头死亡。
1984年6月2日,城北区遭受暴风雨和冰雹袭击,灾情严重;7月底,全县28.9万亩黄豆有98%受到豆天蛾侵害,单株最多虫量为50余条;9~10月又发生洪涝灾害。全年直接经济损失1700万元。
1985年夏,蟋蟀繁多,危害庄稼;秋,阴雨连绵,秋种受阻。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