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养老院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本县有孤贫救济名额17名,清政府每年支付生活银61两2钱。
民国时期,本县曾断断续续地办过孤老院、残老院。但无固定院址,多是寄住在当地的庙宇里,每日仅发三顿粗饭。
1949年冬,县民政科在药师庵筹办残老院,翌年春,收养社会上残疾孤老、孤儿46人,其中孤儿9人。1960年,残老院以收养烈军属和残疾孤老为主,改称光荣院。是年底,在北店沱西坝上建成新院,随又更名为烈军属敬老院。是年入院人数为3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易名为五河县养老院(仍属县民政局所辖),有耕地60余亩,手扶机、马车等生产工具。
二、孤儿教养院
民国11年(1922年)元月23日,本县发生大水,是年成立了灾童寄养所。当年收养几十名灾童,只养不教,灾过不久,该所停办。
民国23年(1934年),五河育婴所内收容婴儿45名,年拨生活经费600元。
建国初期,本县无孤儿教养院,收养的社会孤儿,均寄养在残老院里。到了入学年龄,送去上学,学杂费由国家负担。1960年底,县民政局在旧县湾首办一座孤儿教养院,1961年陆续收养社会孤儿80名。是年,该院迁至小溪乡化明塘。1965年,部分孤儿长大成人,已有自立能力,2名孤儿安排工作,18名有自立能力的孤儿,返回原社队参加生产劳动。翌年,该院迁至水泥厂。1980年初,孤儿教养院与北店残老院合并,称为养老院。
三、敬老院
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六中全会决定,“要办好敬老院,为那些无依无靠的老人,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根据中共中央这一决定,是年底,本县城乡开始筹办社队敬老院。1961年,全县先后办起社队敬老院45所,收养烈军属和社会孤老821人。社队所办的敬老院生活费,由社队从集体经费中支付。对确有困难的社队,可从社会救济款中给予适当补助。“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和无政府主义干扰,农村敬老院陆续停办。有家归家,无依靠的老人转为五保户,部分烈军属老人转入县残老院,少数孤老由社队供给粮草,靠社会救济为生。1985年,农村生产得以发展,区乡自办敬老院6所,收孤寡老人30余名,其生活、医疗费由区乡自筹。发生困难时,从社会救济款中给予适当补助。
四、福利院
1980年,残老院与孤儿教养院合并,改办为福利院。当年有院民41人。其中烈军属5人,社会孤儿孤老36人,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4岁。福利院有60亩耕地及手扶拖拉机、耕畜等。为了办好福利院,使老人乐度晚年,该院办起了福利加工厂,老人可做力所能及带有报酬的轻微劳动。1985年,该院有院民33人,职工12人,房屋74间,办有猪厂、粮油饲科加工厂等。院民每月生活费为35元,由政府按月拨给。所生产的粮食按20%提取,作为院民生活补贴,经济作物按10%提取作为奖金。院民的医疗费、孤儿学杂费,全由该院负担。
五、五保户
1956年,本县普遍办起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中规定:“对缺乏劳动力,生活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社员,实行保吃、保穿、保烧、保教(指孤儿)、保葬”。是年,本县接“章程”规定,对缺乏劳动力和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进行全面摸底登记。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根据“依靠群众、集体供养、辅之国家救济”的精神,年底,审核批准五保户1013户,1207人。翌年元月开始对生活资料实行“五保”。规定每人每月发口粮30斤,烧草一般不限,由所在社队统筹供给。对生活不能自理和患病的“五保户”老人,社队派专人照顾,由集体付给工分或请工费。患者的医疗费由所在社队承担,社队难以解决的可从社会救济款中补助。此外,队里每月发给五保户每人5元零角钱,每年添做必需的衣服,逢年过节,队里还发给五保户少量的鱼肉、粉丝、蔬菜等食品,组织干部向五保户老人拜年慰问。
“文化大革命”期间,本县五保户始终保持在1000户上下。其生活资料、供应标准和方法基本未动,仍由所在队统筹供给。总的要求,五保户的生活水平不能低于一般社员生活。
1978—1979年,对五保户的生活资料供应有所增加,每人每年发给生活口粮300公斤(原粮),烧草1000公斤,每月每人发给零用钱5—7元,由所在队统筹供给。1979年,全县共有五保户1075户,1934人。
农村实行生产承包制后,部分五保户原来的生产田和自留地,逐步退给队里。1980年开始,五保户生活供应由发物改为发现金,并纳入生产合同。规定五保户每人每年生活费不得少于320元,在夏秋两季分别兑现,是年,全县五保户为1125户,1896人。
1984年,全县五保户增加到1811户,2065人。是年底,本县对五保户进行了普查核实,发现有部分五保户仍有亲属或女儿,不符合“五保”条件,将不符合条件的人去保。1985年,全县有五保户1250户,1412人。是年,五保户生活费每人每年仍不少于320元的标准。对确有困难或患病的“五保”老人,可从社会救济款中给予适当补助,基本上保证“五保”老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难有所济。
上一篇:第三节 救济
下一篇:第五节 婚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