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在大地构造上,蚌埠幅地位于新华夏第二沉降带和秦岭纬向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属中朝准地台中淮河台坳的次级构造单位,称“蚌埠台拱”。它早在震旦纪已具明显的抬升作用,至寒武纪晚期形成陆地,嗣后一直呈古陆状态。
蚌埠地质历经5次构造运动急剧时期,即蚌埠期、凤阳期、加里东期、燕山期和喜山期,不仅沉积岩层发生褶皱、断裂,也发生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地层系华北地层区淮河分区,缺失了中、晚古生界。早古生界以前地层,以变质岩和海相地层为主,而中生界、新生界则以陆相和火山岩为主。
一、地史
蚌埠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历了长期的海洋环境,又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褶皱和断层,亦发生数度岩浆活动。嗣后又经抬升和下沉活动,并伴以剥蚀和堆积作用,遂形成目前地质环境。
早在晚太古代,蚌埠经受褶皱且显著隆起。因蚌埠及邻近地区表现最为典型,故称蚌埠运动或蚌埠旋回。元古代和寒武纪继续上升,成为潜伏于水下的隆起,直到寒武纪晚期经过早加里东运动影响,终于隆起成陆,此后一直处于古陆范畴。中、晚期的加里东运动对蚌埠影响较大,表现轻度隆起,缺失了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和石炭系等地层。但蚌埠南北却经常受到海浸,沉积海相地层,并形成大片煤田。
中生代后期侏罗纪、白垩纪以来,地质历史上发生了燕山运动,蚌埠及邻近地区受基底差异性断块影响,发育了一系列断层和盆地。蚌埠复被斜核部仍表现为轻度上升,形成近东西向断层,其两侧下沉较剧,发育了长轴近东西的盆地。另外,沿复背斜核部发生了岩浆侵入和喷发活动。
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蚌埠及邻近地区表现以大面积轻度升降为主,即蚌埠一线上升,两侧发生下降。境内第三系的出露情况反映了这一特征,即基本缺失第三系,而向南和向北第三系的沉积厚度可达1000米以上。同期,淮河水系逐渐发育,蚌埠成为缓丘、宽谷的地貌组合。
新生代第三纪末期以来的新构造期,不均衡升降运动占主导地位,即淮河以北仍以下降为主,而淮河以南上升占优势,原来沉积的老第三系、新第三系地层,已经抬升构成了丘陵和台地地貌组合。淮河基本位于升降运动结合带,因而发育了最新断层。
二、地层
蚌埠地层可分上太古界、下元古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寒武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其它地层缺失。
上太古界上太古界五河群是安徽省最老地层之一,由片麻岩、片岩、大理岩及含铁角闪质岩等构成,分布在曹山、雪华山等地。
下元古界下元古界凤阳群于蚌埠东部的凤阳山区出露最为典型,以石英岩、大理岩、片岩和千枚岩为主体。
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以石英砾岩、含砾砂岩、铁质粉砂岩、石英砂岩为主体,主要分布在淮南、凤阳山区,蚌埠周围山丘有零星分布。
寒武系该系可分下、中、上统,蚌埠仅见下、中统地层,以砾岩、页岩、石灰岩等为主,分布在沿怀远县新城口至凤阳县武店、曹店一带。
侏罗系该系可分下、中、上统3个层位,以砾岩、砂岩、粗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在蚌埠地表出露很少。
白垩系该系可分下、上统2个层位,以砾岩、砂岩、泥质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为主,分布在蚌埠东部郯庐断裂带附近。
第三系该系可分下、上统2个层位,以细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砂砾岩、砾岩为主,零星出露于沿凤阳县以西卜房子,临淮东南三公里桥一带。据钻孔揭示,在淮河北岸,天井湖西第四系以下广泛分布。
第四系广泛分布于蚌埠地表上部,可分下、中、上和全新统4个层位,且以河湖相为主。下更新统潜于淮河以北地下18.43~38.72米,个别地方距地表最远达67.44米,岩性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中更新统分布淮河以北地表下10.23~22.92米的深度,个别处仅距地表4.84米,岩性以亚粘土和亚砂土为主。上更新统在淮河南北均有分布。淮河南以亚粘土为主,厚度15米,于海拔20~50米处;淮河北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底部常有细砂层,厚度10.32~22.92米,常于海拔10~20米处。全新统分布在沿河湖地带,为最新沉积,以亚粘土、亚砂土、粉砂和细砂为主。
三、岩浆岩
蚌埠岩浆岩可分晚太古侵入岩、白垩纪侵入岩和新生代火山岩。
晚太古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系混合花岗岩、混合二长花岗岩,在蚌埠呈东西走向展布,属上太古界五河群,有大小岩体17个,以涂山、曹山、西芦山最为典型。岩石矿物成份一般为:钾长石45%~50%,斜长石15%~25%,石英石25%~30%,黑云母石2%~3%,岩体较坚硬,常组成低山丘陵。
白垩纪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正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分布于市郊,出露面积都不大,地貌常呈残丘状。岩石矿物成份一般为:斜长石40%,条纹长石10%,石英石5%~10%,角闪石15%,黑云母石10%,另有少量副矿物。
新生代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橄榄玄武岩、气孔状碱玄武岩和玄武质集块岩。岩石具斑状结构、气孔状构造,分布在蚌埠与凤阳县交界等处。岩石矿物成份一般为:普通辉石50%,碱性长石10%,玻璃质35%,另有少量其它矿物。其斑晶体由橄榄石和普通辉石组成。
四、构造
(一)褶皱
蚌埠地区地质构造、沉积作用较复杂,多次构造旋回作用形成的褶皱广泛出露,蚌埠一带台穹成为淮北、淮南含煤区的天然分界。
蚌埠复背斜出露广泛,由五河群组成,轴向近东西,微向南突,并有向东倾没之势。两翼不对称,北翼较陡,且受后期断层破坏而陷落;南翼颇缓,保存较好。复背斜轴部有蚌埠期混合花岗岩,呈小岩株群侵入;也有少量燕山期闪长岩、正长岩岩体分布。
考城背斜背斜顶平缓,轴向弯曲,向西北倾伏,沿孝仪集至凤阳考城一带分布,系燕山运动早期形成。
盆地蚌埠地幅主要盆地有固镇新马桥、姚集和东刘盆地,五河武桥盆地,怀远县常家坟盆地。系燕山中、晚期深部断块继承活动在地表上的反映,盆地长轴多为东西向,被深厚的第四系所复盖。
坳陷喜山期因地壳下沉率不平衡,在怀远陈集一带形成了坳陷,还在怀远梅桥至五河形成东西向长条形坳陷。两坳陷皆伏于第四系之下,梅桥至五河的坳陷占据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
(二)断层
蚌埠地区断裂构造发育较全,形成于不同时期,采取不同方向,相互切割、错动、限制,组成一幅错综复杂的构造图象。其中以燕山期地壳运动,经差异性升降影响而发育的主干断层为主。
东西向主干断层蚌埠地区有3条东西向主干断层。其一,新集至双庙断层,自西向东经怀远新集、固镇王庄,过浍河、沱河到双庙,近双庙轴向转为北东东向,全长95公里。其二,怀远至黄家湾断层,大致沿蚌埠复背斜核部展开,走向与褶皱轴向基本吻合,全长80公里。其三,马头城至临淮关断层,自西向东经怀远刘郢子,过淮河,到凤阳临淮关、花园湖,全长67公里。
北北东向主干断层蚌埠地区有6条北北东向主干断层。(1)固镇至永平岗断层,自北而南经固镇县城西、怀远县魏庄、姚山至永平岗向北延出,全长69公里。(2)刘集至西泉街断层,自北而南,经固镇县刘集、石湖,过氵解河、淮河,到凤阳县西泉街,全长78公里。(3)张集至龙子河断层,北起五河张集,经周庄过浍河、淮河、龙子河到凤阳县刘府,全长74公里。(4)朱顶至石门山断层,系郯庐断裂带中重要分支,在五河县大巩山林场、丁冲分成3支,以舒缓波状向南延伸,经五河县朱顶、峰山李至嘉山县石门山,全长约43公里。(5)五河至红心铺断层,系郯庐断裂带中最西部的一条主干断层,自北而南经天岗湖西、五河县城东、花园湖至凤阳县红心铺,全长75公里。(6)陈塘面至大韩庄断层,穿插于蚌埠复背斜小溪集段的南翼,全长24公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地貌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