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淮河干流凤台段
淮河过沫河口(颍尾)东北流14公里左岸至陆家沟口进入县境(右岸为寿县地域),左过焦岗湖闸口、右汇东淝河闸口(旧称两河口),转西北流3.7公里至寿县八公乡程郢孜村西右岸入县境。过硖山口(淮河第一硖、古称硖石)转北流,左过西淝河入淮口,北转东南环流凤台城,呈S形,右汇姚涧湖闸口,转北流过黑龙潭口,左到永幸河闸口。淮河至此分二流:一流北下转东流环九里湾入淮南市,全境流长37.6公里;一流东流入超河(淮河南道)至皮家路进入淮南市,流长38.6公里。自古以来,淮河过境因流程长,河道狭,急弯多,主流摆动不停,河岸坍塌严重。又多浅滩、暗礁,硖口束水,泛溢为害。
早在大禹王疏导淮河的时候,就于硖石东山劈山疏流。相传,大禹王以“火攻、夯击”拓宽口门至80丈,畅流淮水。东山疏凿旧迹仍可分辨,人们一直把东山称为“半个山”。明万历二年(1574年),寿州(今寿县)知州郑王充为使州城免遭泛溢之害,督吏目彭希寿监工,组织数千民工,于禹王山尾开凿一条长1公里的分洪水道,定名“新河”。使淮、淝洪水由硖山口下分泄,有效地降低了上游水位,同时便利通航。新河分洪延续了300多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凤台兴筑淮堤便硖段(便民沟口至硖山口)时堵废。
民国时期,沿淮岸兴筑了颍淝、菱角湖、鲁村湾等几处圈堤,以防洪水。民国7年(1918年)11月,正阳关轮船公司为了淮河通航,对乔口孜到方家坎段的水下积沙进行一次清淤,清浅后轮船可上航至正阳关。
为安全通航,1958年3月,县航运站爆破清除了绵羊石和黑龙潭水下暗礁。1964年汛前,省航道局因通航需要,清除了超河河床芦苇,拓宽河床,不仅可以双向通航,亦畅泄淮水。1972年6月至1973年6月,对城关镇高水码头、东老滩芦苇和沿河滩地9处生产圩堤,以及董峰湖(东风湖)行洪堤超高部分等阻水障碍物进行清除。行洪堤上口门铲低2米,下口门铲低1.7米;白水滩(焦岗)、魏台孜、魏郢孜、马家湾、灯草窝子、王小湾等6个生产圩堤,由所在社队出工将上下口门开长400—600米,铲至地平;发动群众,共计挖掉东老滩芦苇,孙家路荻柴,挖根20万公斤;拆除架河公社滩地砖窑3座、毛集公社违章建房250间,共计完成土方1万立方米、石方0.1万立方米。1983年冬至1984年冬,为降低硖山口以上水位,安徽省水利厅决定退建行洪堤便硖段下段,完成新堤长4.5公里,堤距由220米放宽到610米。因退建拆除石湾村民房1570间,于淮右岸山坡兴建了石湾新村。合计完成土方118万立米、石方0.6万立米,总计投资440万元。便硖段退建后,以同等水情可降低正阳关洪水位0.13米。1985年,县淮河清障指挥所组织人力,清除淮河河道阻水树木115棵、芦苇225亩,并按清障标准彻底铲除大小马家湾、老婆家湾、白水滩、魏郢孜、魏台孜的生产圩堤,再次降低灯草窝孜、姚涧湖、董峰湖的圩堤高程。同时清除违章建房3880间,合计完成土方32万立方米。
淮河凤台段经多年治理后,标准达到:堤距入境宽600米、出境宽3200米(中有夹河滩宽2100米),河底呈倒比降为2/100000米、落差1米,坡降25/100000米。在蚌埠闸的控制下,常水位保持在海拔15.5—17.50米,水源丰富,终年通航。
西淝河凤台段
西肥河(旧称夏淝水),于利辛县邵楼村西入县境(右岸为颍上县地域),转南流过杨村集西,转东流过店集,转南流,过米窑村右汇济河水(右岸入县境),东南流左汇港河水,过彭家岗汇入花家湖;出湖过蒋嘴孜村南于硖山口下入淮。境内流长:左岸45.2公里,流域面积410平方公里。
据《淮系年表·水道篇》记载:“西淝河旧行颍、芡之间,脉胳相通。本干河身弯曲、狭而且浅,中多壅滞,屡遭洪水泛滥,致灾严重。”民国21年(1932年),以地方筹款方式疏通西淝河航道,西起阚疃、东到入淮口,长55公里,土方39.4万立方米。
1950年春刘集区和毛集区组织民工100余人,清除西淝河入淮口处淤泥,以利排水。1950年大水后,西淝河治理被纳入治淮工程,由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统一指挥进行实施。县成立西淝河工程指挥所,指挥余筱仙。至1951年7月,于唐郢孜村南建成一座3孔防洪闸:西淝闸。同时,由凤台、蒙城、涡阳、阜阳4个县治淮总队共出工13万人,以工代赈疏导凤境西淝河,总段长51.56公里。按50年一遇标准开挖河槽,标准:苏湾至济河口,长19.8公里,底宽38米,水深3.2米,流量113立方米/秒;济河口至港河口,长10.24公里,底宽47米,水深3.2米,流量120立方米/秒;港河口至万嘴孜,长18.02公里,底宽54米,水深3.2米,流量126立方米/秒;万嘴孜至入淮口,长3.5公里,底宽54米,水深3.2米,流量126立方米/秒。阜、涡、蒙3县投工8.2万人,开挖由苏湾至胡家岗段,长38.41公里,完成土方860.34万立米。
凤台总队治淝任务西起胡家岗,东至入淮口,长13.145公里(包括防洪闸),全县组成阚疃、丁顾、古沟、焦金、潘刘5个区民工大队,计4.8万人。在孤山套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工地上淤泥深3米左右,先挖后平,难度很大。焦金大队9000民工,在干部带领下,先从南岸挖岗土铺成3米宽往返通道,并用圆竹做成跳板,人工挑抬,从外向里挖,硬是把几十万立方米的淤泥搬上岸。疏导工程至1952年完工,标准达到设计要求。计完成土方154.4万立方米。
1971年至1974年,西淝河段在利辛县后刘郢村西截入茨淮新河,截去流域面积2504平方公里。截流后的西淝河,汛期以同等雨量相比,闸上水位可降低1.2至1.5米。1976年6月,因西淝河闸泄量不够,又于闸北300米处兴建成一座3孔泄水闸—新西淝闸,使泄水量由300立方米/秒,扩大到600立方米/秒。
1985年,西淝河凤台段流长45.2公里,流域面积410平方公里,河道比降为1/10000米,落差4米,坡降为1/10000米。工程效益:防洪达到40年一遇;除涝达到5年一遇,面积2.1万亩(占治涝面积60%)。在西淝闸控制下,最高水位达到海拔24.36米(1972年7月13日)。
港河凤台段
港河(旧称湿泥河),原起自蒙城县中疃集,东南流汇于杜家桥入县境,过顾家桥入姬沟湖,转东南流至李嘴孜村汇入西淝河,流长60公里。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郑基为畅通内河水流,组织民工挑浚湿泥河(港河)、黑濠河(黑泥河)、裔沟河(架河),三河费银12645两,出工5万余人,历时38天。
民国时期,港河无治理,屡遭漫淹,淤淀深3米左右。
1951年春至1952年春,顾桥区组织民工2000人疏浚港河。上起陈湾,下至入淝口,长22公里,完成土方55万立方米。1953年1至6月,港河疏导工程由蒙城、凤台两县治淮总队协同施工,蒙城县负责上游(中疃集至凤蒙交界处)长27.435公里;凤台县负责下游(凤蒙交界处至入淝口)长26.985公里。凤台县治淮总队组织民工5万人投入施工,计完成土方1316万立方米。两县共完成河长54.42公里,总投资26万元。河床断面为:底宽12至26米,边坡1∶1.5,底高海拔20.00—15.00米,坡度达到万分之一。1955年7月,因修建淝堤,于李嘴孜村港河口建成一座孔防洪闸:港河闸。1971年冬,杜家桥以上港河截入茨淮新河,截去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
1985年,港河境内长28公里,流域面积110平方公里。经多年治理,排水畅通。工程效益:防洪达到40年一遇;除涝达到5年一遇,治涝面积0.55万亩(占总治涝面积43%)。
架河凤台段
架河(旧称夹河),18世纪末,大关沟在洪水的冲涤下成为主干大沟,群众称为夹河(后音为架河)。架河原上通蒙城县顺河集,向南12公里入县境,又南转东南经芦沟集南入淮。架河流域地势平缓,坡度为1/5000至1/10000,每当河水泛涨,易发水灾。
民国21年(1932年),国民党县政府筹经费疏浚架河积淤,上起新集下至入淮口,长20公里。
黄泛期间,架河河床淤淀严重,既浅又窄,排水不畅。自清道光六年(1826年)至民国37年,共发生水灾40余次。
1949年冬到1950年春,县民主政府组织民工2890人,疏浚架河上起黄家沟下至芦家沟口段,长8公里,完成断面:底宽10米、挖深3米、边坡1∶2,土方8.4万立方米。1952年秋,于架河涂郢孜西南距淮500米处,建成一座双孔防洪闸:架河闸,以拒倒灌。1954年汛后到1958年,县人民政府组织民工7.22万人,对架河进行疏通,计完成土方338.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6.6万元,除涝效益达到3万亩。1980年,县政府对架河洼地进行以圩筑堤,建排灌站,进行河湖分治。
1985年,架河全长27.4公里,流域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凤境流长22.9公里,流域面积200平方公里。经治理后,河道断面达到:底宽9至10米,口宽30米,深3.6米,排水流量67立方米/秒。在架河闸控制下,闸上水位海拔21.00米,闸下水位海拔25.20米。防洪达到40年一遇,除涝达到5年一遇。治涝效益2.3万亩(占治涝面积83%)。
黑河凤台段
黑河旧称黑濠河、黑泥河。起自尚塘乡后王庄,东南行至李桥口与鸭嘴沟相交,分二流,南为泥河,北为黑河。黑河东流过大兴集、古路岗转东南流进入淮南市潘集区境,至小刘集东汇入泥河,流长约44公里,境内流长27公里。
自古以来,黑河屡遭洪水泛滥,河床淤淀,排水不畅。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知县郑基为疏通水路,对黑河进行一次挑浚。
民国21年(1932年),民国县政府为疏通水路,组织民夫对黑河下游进行一次小型清淤。民国27年黄水南下侵淮,致灾达9年。
1953年冬至1954年春,黑河治理纳入治淮工程,由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统一指挥治理,县泥黑河施工总队组织9000民工,疏导泥黑河。其中,黑河段上起关庄,下至焦庄,长23.8公里,完成土方103.1万立方米。河道断面,底宽4至20米,挖深1.7至2.8米,边坡1∶2。河底海拔17.60—21.26米。设计水位海拔23.26—20.40米。疏导后,排水流量达到56立方米/秒。1956年冬至1957年春,黑河两岸兴筑生产圩堤,借以保护农田。1971年冬,茨淮新河工程开挖后,大兴集以东县境黑河段全部纳入新河。从此,黑河上段西起米集,东南流4.5公里过黑河排灌输水渠(入渠0.7公里过闸口入茨淮新河),向下1.5公里至大兴集止。1978年古店乡的黑河段被划入永幸河灌区,成为灌区内一条引排水大沟,控制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全长6公里。
泥河凤台段
泥河旧称东泥河或黑泥河。起自县西北古店乡米集村,与黑河相交,东南流经武集南,向下右岸至蒯庄出境进入淮南市潘集区。境内流长16.8公里。
民国时期,泥河河床折曲迂回,淤淀严重,排水不畅;中下游地势低洼,一遇暴雨即漫溢成灾。民国21年(1932年),民国县政府筹款对泥河进行一次疏导,上自老刘集,下至入淮口。
1949年冬,县组织民工7145人,对泥河下游七步嘴到入淮口一段进行疏浚,长10公里,完成断面:底宽20米,边坡1∶2,计做土方78万立方米。
1953年冬至1954年春,泥河治理纳入治淮工程,由阜阳专区治淮指挥部统一指挥治理。凤台县泥黑河施工总队组织施工,疏导泥河段下起苏家沟、上至老童集,长35公里,完成土方122万立方米。河道断面:底宽3至26米、深1.6至2.6米、边坡1∶2。疏浚后的泥河排水畅通,流量达到123立方米/秒。1960年初段下游划入淮南市。
1978年到1985年,境内泥河被划入永幸河灌区,成为灌区内古店、关店、武集乡境内一条引排水大沟,流域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永幸河
永幸河是人工开挖的河流,位于西淝河与茨淮新河之间。西起尚塘乡前王庄,东南流经马店、古店、顾桥、桂集、刘集、城北乡,于凤台县第一中学北汇入淮河,流长42.63公里。永幸河,原为阜凤公路河下段,始建于1958年冬。这项工程是阜阳地区为实现安徽省提出的“淮北变江南”而规划实施的河网化二级配套工程。西起阚疃集西白洋沟,东南向沿分水岭高地,至凤台县城西菱角湖入淮,全长51公里,人称“分水岭上一条河”。原计划河底高海拔18.00米,底宽30.00米,边坡1∶2,土方1200万立方米,第一期工程开挖半边成河。当时县成立河网化会战指挥部,沿河社队组成约8万人的挖河大军,并以人民公社为营,生产大队为连,生产小队为排的军事化编制投入挖河工程。至1959年春,由于口粮不足,出现逃工现象。至1960年春,工程被迫停工。经两个冬春只开挖了阚疃到古店、顾桥至八里塘两段,实做土方约380万立方米(占1200万的31.6%)。
1965年冬至1966年春,在阜阳地区驻凤台“四清”工作团的督导下,由县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组织民工3000人,又对永幸河进行一次续挖,计完成土方11.7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水利粮折款57814元。
1976年,北部边界的茨淮新河建成,并沿凤境配套兴建大寨沟、关沟、鸭嘴沟(红旗沟)、塘路沟(跃进沟)、英雄沟等5座引、排水涵洞,这对构成永幸河灌区提供了北水南引的有利条件。广大干群积极要求开挖永幸河。县委、县政府经反复研究,并邀请专家和群众代表讨论后,统一思想,决心自行续挖永幸河。县成立工程指挥所,柴慎显任指挥,并重新规划,缩小永幸河规模。同年11月19日召开誓师动员广播大会,全县动员强壮劳力投入施工。至1977年5月,完成土方500万立方米,投工23万个,实作劳日380万个,胜利地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土方工程从1977年11月中旬开始,由沿河12个公社1.7万人投入施工。至1978年元月底,累计完成河长42.63公里,土方974.82万立方米,并用弃土于河口5米外分别堆筑两条长41.85公里的堤防,南堤高海拔24米,顶宽27.0—25.1米;北堤顶宽10米、顶高海拔26.0—25.1米,内外坡均为1∶2。群众投工571.1万个。标准达到:河口宽32—50米、下口宽6—26米、河深6.5—5.25米、河底高均为海拔18.0米,边坡均为1∶2。除涝水位海拔19.0—22.0米(重现期为5年),灌溉水位20.5—21.0米(保证率为85%),通航为10吨级,防洪:设计为5年一遇,校核为10年一遇。
永幸河工程经三次开挖,历时20年,不仅理顺了境内紊乱的水系,而且形成678平方公里地域的大灌区。
茨淮新河凤台段
茨淮新河过利辛县东北流至老港河口入县境,流经尚塘、肖集、大兴集至武集乡的孤堆胡村东北隅进入淮南市潘集区境。境内河段长31.37公里,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
1971年冬,阜阳地区组织所属11个县的民工开挖这条人工河。县成立茨淮新河工程指挥所,并由张集、马店等7个公社(称营)出工,先后6次组织民工81766人投入施工。经过7个冬春的施工,至1978年1月27日,凤台县累计完成河道长9.332公里,土石方1122.66万立方米,劳日9355472个。在开挖河道的同时。于河口外50至100米处,用弃土堆筑成两条堤防。在新河开挖第6期工程中,凤台水利团在全地区11个团中荣获5个第一名,1个第二名,受到阜阳地区的嘉奖。
茨淮新河为涡西地区一条分洪、除涝、灌溉、通航等综合效益的河道,可分泄颍河洪水流量2000立方米/秒,有效地减轻淮河干流洪水负担。除涝效益为1500万亩,其中凤台7.5万亩,标准提高到5年一遇。西淝河被截入茨淮新河后,与截引前汛期同等水情相比,西淝闸闸上水位降低1.2—1.5米。境内有7座引、排水涵洞与茨淮新河勾通,灌溉效益发展到18万亩。
1985年,县境茨淮新河管理段长31.374公里,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河槽底宽18.7米,河底高海拔17.7—16.0米,河滩地宽50米,滩地高海拔25.3—24.3米。设计水位海拔25.00—22.80米,防洪水位海拔27.00—26.00米,防洪标准40年一遇。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