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畜禽品种及分布
县内饲养的畜禽主要有猪、牛、羊、兔和鸡、鸭、鹅等。60年代前,饲养的畜禽皆为当地土种,其中长丰猪具有皮薄肉嫩、瘦肉率高的特点,仔猪畅销省内外。60年代初,引进猪种有约克夏、巴克夏、内江、长白猪,与当地土种猪二细皮、大折皮、油葫芦杂交,形成巴杂夏、约杂夏、内江杂交、长白杂交等猪种。这些杂交猪具有生长快、耐粗饲料、个体大、膘肥肉嫩等杂交优势,但除了长白杂交猪外,其它杂交猪瘦肉率均有所下降。经数代杂交,当地土种猪基本绝迹,现在饲养的皆为混血猪种。1984年,县被列为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县在朱巷乡庞古堆建种猪场,引进定远、霍邱猪与外地的长白、杜洛克等猪进行杂交,培育出瘦肉率达50%的商品猪。
县内牛种大多为地方土种。70年代初,从江南和淮北等地购进一批水牛和黄牛。1983年,朱巷区推行耕牛冻精配种,用摩拉水牛与本地水牛、西门达尔牛与本地黄牛、荷兰奶牛与本地黄牛杂交。现在饲养的耕牛中,有一部分属混血牛种。
县内饲养的羊一直为土种羊,有山羊和绵羊两种,饲养量极小,绵羊尤少。
县内养兔较少,建县前多为土种肉兔。60年代后期,引进青紫蓝肉兔和安哥拉、西德长毛兔,比土种兔经济价值高。
鸡种历来以土种麻黄鸡为主。80年代,引进来杭、罗斯、白洛克、芦花、星布罗和乌骨等鸡种,但是只限于鸡场和专业户饲养,农家绝少。
鸭种以土种麻鸭和昆山鸭为主,近年开始引进北京鸭,农家和专业户均有喂养。
鹅种以土种白鹅和雁鹅为主,成鹅体重5.5公斤。其中吴山白鹅具有增重快、个体大、肉味鲜美的特点,享有盛名。80年代,县引进广东的狮头鹅,生长快,个体大,成鹅平均体重14公斤,深受群众喜爱。
在畜禽结构上,以1985年末存栏数为依据(按家畜单位折算),大牲畜(包括牛、驴等)占43.9%,生猪占42.9%,禽占12.2%,羊占1%。猪群中,母猪36694头,占生猪总数的13.8%;种公猪514头,占存栏总数的0.2%。种公、母猪之比为1∶71。大牲畜中,黄牛9689头,占存栏总数13.9%;水牛59677头,占85.8%;驴202头,占0.3%。羊群中,山羊18498只,占存栏总数的99.5%;绵羊97只,占0.5%。家禽中,鸡最多,鸭次之,鹅最少。
县内畜禽分布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相适应。南部的双墩区耕牛大多为水牛,黄牛绝少。生猪、鸡鸭的饲养量高于北部,尤其是放养棚鸭具有悠久的历史。据1981年畜牧资源及区划调查统计,该区养猪占全县总数的20.7%,家禽饲养量占全县的20.8%。北部的水湖、杨公两区地势较平坦,冲田较少,黄牛、羊、兔的饲养量居全县首位。1981年,两区有黄牛3700头,占全县黄牛饲养总数的57.5%;养羊12423只,占全县的66.7%;兔3233只,占全县的62.7%。中部的下塘、朱巷、杨庙三区,地多人少,土地瘠薄,水利条件差,耕牛、母猪、家禽的饲养比重较大。朱巷区1981年大牲畜年末头数为9582头,占全县的19.2%;生猪年末存栏87616头,占全县的20.7%,其中能繁殖的母猪5795头,占全县的37.6%。
二、饲料
县内人均耕地只有1.83亩(1985年),无大片牧场。“四旁”草场按耕地面积的10%计算,约有14万亩,只能供牛羊季节性放养。境内气候条件优越,适应多种农作物、水生植物和野生植物的生长,植物性饲料资源十分丰富。1981年统计,全县年产可供饲用的作物秸杆371773.9吨,油饼类22418.2吨,米糠、麦麸9030.5吨,统糠42300吨,各种糟渣22020吨,还有大量野菜、野草、水生植物、瓜菜、树叶等青饲料。
县畜禽饲料分精饲料、粗饲料、青饲料三类。精饲料主要是大麦、稻谷、山芋、高梁、米糠、麦麸、各种油饼等。据典型调查推算,1981年全县家禽家畜实际耗用饲料粮40864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10.5%,平均每个家禽家畜317.5公斤(按家畜单位折算,下同);饲用米糠、麦麸6530.5吨,平均50.5公斤;饲用黄豆饼、花生饼、棉籽饼等5855.05吨,占各类油饼总数的26.2%,平均45.5公斤。
粗饲料主要是统糠、糟渣及农作物秸杆。1981年,维产统糠全部被饲用;生产的各种糟渣以1∶5折算,折合成干饲料4404吨,绝大部分供饲用;实际饲用的农作物秸杆168079吨,占可供饲用农作物秸杆总数的45.2%。
青饲料主要有野菜、野草、绿肥、树叶、瓜菜及水生植物等。1981年饲用野菜、野草计12100吨,瓜菜、萝卜1500吨。可供饲用的树叶有刺槐叶、榆树叶等,但目前利用率较低。利用水面养殖水生植物也很少。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