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位置
怀宁县位于长江下游北岸,大别山南麓前沿,安徽省西南部,安庆地区中部。地理坐标:东经116°28′~117°03′,北纬30°20′~30°50′。
东部大龙山麓、集贤关口与安庆市为邻:东南部培文洲、海口洲与东至县隔江相望;西部茶棚岭、白石桥与太湖县接壤;西北部育儿、太庙、檀桥、小市港、小畈、大洼、山湖均与潜山县毗连;南部李店、大漳湖、湖沧与望江县交界;北部泥河、人形河、双车与桐城县隔河为邻。县境东西宽54.48公里,南北长51.48公里,总面积151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4%。
二、建置
夏、商、周属扬州之域。
春秋属皖、桐二国之地。
战国为楚、吴属地。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县境属九江郡皖县地。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废衡山王国置淮南王国,属淮南王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分淮南王国置衡山王国,属衡山王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又废衡山王国为庐江郡,属庐江郡,隶扬州;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枞阳郡,后为庐江郡,皖、枞两县分领;王莽新朝时,归属如故。
东汉沿前制,为扬州刺使部庐江郡之舒、皖县地。建武初年,皖县复为侯国,后复为县;元和二年(公元85年),改属六安国;章和二年(公元88年),复属庐江郡。
三国仍为庐江郡。舒、皖二县地为魏、吴兵争之地,建安十九年(214年)前属魏,后属吴。
西晋复汉制,属庐江郡舒、皖及龙舒县地;永嘉乱后,皖县废。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405~418年),刘裕平桓玄之乱后,分庐江郡置晋熙郡及怀宁县于皖县故地,属晋熙郡。
南北朝宋武帝割扬州大江以西为豫州,晋熙郡怀宁县属之;南齐沿宋制,怀宁县属豫州晋熙郡;其后分属梁之晋州、北齐之江州及陈之熙州。
隋初废郡置州,改晋熙郡为熙州,怀宁县属熙州;大业三年(607年),废州为郡,属同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为舒州;五年(622年),分怀宁县为皖城、梅城、皖阳、安乐四县,属舒州;七年(624年),仍恢复为怀宁县;九年(626年)后,州郡屡经变更,先后于天宝元年(742年)改舒州为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郡为盛唐郡;乾元元年(758年)改盛唐郡为舒州,怀宁县亦随改属之,隶归淮南道。
五代十国,仍为舒州,先属十国吴,后属十国南唐及后周。
北宋前期仍属舒州同安郡;至道三年(997年)后,属淮南路;熙宁五年(1072年)后,属淮南西路;政和五年(1115年),置德庆军,属德庆军。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改德庆军为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升安庆军为安庆府,怀宁县均属之,仍隶淮南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安庆府为安庆路总管府,隶蕲黄宣慰司;二十三年(1286年),置宣慰司,直属江南省;至治三年(1323年),始析西部清朝、玉照二乡分置潜山县,至此,今怀宁县境大体己定。
明初改安庆路为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改宁江府为安庆府,怀宁县先后属之。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省安庆府;十八年(1661年),属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左布政使司为安徽布政使司;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移治安庆府,怀宁属安庆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道,实行省、县两级制,怀宁县直属安徽省;3年至17年(1914~1928年),属安庆道;17年(1928年)8月,复废道,直属安徽省;21年(1932年),建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属第一专区;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一度改属安庆专区;35年(1946年)直至解放前夕,仍属第一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设皖北、皖南行署,属皖北行署;1952年7月,撤销行署,成立安徽省,下设专区,属安庆专区;1970年,改专区为地区,属安庆地区。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