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集镇建设
北宋政和元年(1111)全县有北峡、孔城、挂镇等9镇。明、清时期,枞(阳)、汤(沟)、孔(城)、练(潭)四镇和青草塥、双港铺、金神墩已发展成重要的商埠。民国时期,老梅树街、罗家岭、唐家湾先后发展成为重要集镇和商埠,商贾云集,贸易兴盛。这一时期,位于县境东部的孔城镇,为县内主要水陆商埠。陆路北往庐江、舒城、六安,水路直抵安庆、芜湖和苏杭赣鄂各地。有南北通向1000米长大街和通往古渡口150米长横街各1条,小巷10余条。条石和泥土路面,无排水照明设施。房屋多为土木和砖木结构。位于县境西南,桐、怀、潜三县接壤处的青草塥镇,水陆交通便利,清乾隆年间是县境西南边陲重要商埠。怀宁、潜山、岳西县境内竹木柴炭、土特山杂,均来此上市交易。镇内有中街、横街、下街和集贤岭街,总长1500米,泥土路面,无排水照明设施,路面狭窄,房屋破旧。位于挂车河畔的挂车镇,有小街百余米,居民百余户,是潜山、舒城和桐城县黄家铺一带山杂、土特产品重要集散地。位于北峡关南的卅铺镇,为桐城北塞要镇和商埠,有一条千米长街,街心石径有独轮车碾出的深深辙印。
建国后,全县集镇面貌有不同程度的改观。1987年,县内集镇主要有卅铺、孔城、金神、范岗、新安、练潭、青草、鲟鱼等,街区建筑总面积近50万平方米,多沿公路两侧发展,布局合理,镇容整洁,以水泥、沥青、砂石路面为主。两侧房屋以砖混结构楼房居多。普遍设有商场、车站、学校、电影院、文化站、医院、银行、粮站等商业、交通、文化、卫生、金融机构。其中孔城镇街区面积为建国前的2至3倍,沿街安有路灯。新安渡原为几十户人家的小镇,现沿合安公路建成长1500米的主街道,沿新练公路、新青公路建起各长数百米的街道。新建房屋一般为2至3层楼房,街区面积0.39平方公里,有国营、集体、联户、个体工商企业100余家,摊点186家。并在县内首家设立公路铁路物资联运站,开展商品包裹运输,成为双港区和怀宁、枞阳等县乡镇企业产品集散地和中转站。
1987年主要集镇建设概况表

二、乡村建设
桐城县自然村庄,山区多单家独户,居住分散;丘陵地区三五户、十多户形成一个村落;圩区堤上建房,居住集中,一般为几十户、上百户较大村落。
建国前,农村草房约占75%。富户住宅多为砖墙木柱,竖列穿枋,三柱、五柱、七柱落地瓦房。50年代初经过土地改革,大部分农民分得土地、房屋,经济收入提高,农村大量兴建草房或土墙瓦顶住房。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一度拆小村并大村,兴建公共食堂,30%左右的房屋被拆迁向大村集中。70年代“农业学大寨”,提出房屋规划,建居民点,构筑街道式村庄,后因生产、生活不便,多数农民从居民点迁回原地,重盖单门独院住房。县内先后新建大、小窑厂200余座,大量烧制平瓦,供农民盖瓦顶房。新建房屋多为砖木结构,齐檐封火的三间、五间“一条龙”或“明三暗六”式瓦房,部分为砖混结构2层楼房。1980至1987年,全县建房农户7.7万户,建筑面积700万平方米,其中2层楼房占10%。在新建农房中,砖木结构占52%,混合结构占48%。农村草房逐步淘汰。
进入80年代,农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有相应发展。1985年,全县有乡村自管公路60.4公里,除白马、白果乡外,其它各乡均通汽车。桥梁、涵闸大多为钢筋混凝土或砖石结构。57个乡(镇)、466个行政村、4134个自然村通电,部分农田实现机、电排灌。1987年,农村有电影院2座,影剧场47座,电影放映队20个,文化站54个,有线广播覆盖率85%,电视机12600台。农业职业中学5所,普通中学69所,小学467所。医院和卫生院61所,病床283张。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