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解放前,境内仅民间生产少量砖、瓦、石灰和石材自用或出售,城市建设所需建材从桐城、枞阳等县征调,或由商人从外地贩运。
解放后,市政府为解决居民就业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一方面开办国营建材工业,一方面鼓励城乡集体或个体兴办建材企业。1951年,于棋盘山建立首家国营建材企业市建筑材料厂;集贤关一带农民联合成立石灰厂和采石厂;公安局劳改科、建筑公司、房产公司等亦在北郊成立石灰厂或窑厂。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市建立10余个小土窑水泥厂。1959年,筹建市工业技术玻璃厂。均于短期停产。同年,出现多门轮窑。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各建材企业相继停产。1963年市轮窑厂恢复生产,规模相应扩大。此后至70年代末,先后新建市石棉厂、市水泥预制构件厂、市化工原料厂、市水泥厂、市钢窗厂等建材企业,郊区社队及市属单位陆续兴办一些小型窑厂、水泥制品厂。这一时期,市政府没有统一的建材工业管理机构,只在城建主管部门设一生产科室,粗放管理,建材工业发展缓慢。
80年代,市政府把建材作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号召“大家办建材”。1980年成立市建材工业局,1981年成立市建材工业发展小组,全市尤其是郊区乡镇建材工业迅速发展。1988年,全市共有建材企业180个,其中,水泥企业9个,水泥制品企业49个,砖瓦厂48个,石灰厂8个,石棉制品厂、石棉布加工厂各1个,大理石厂、大理石工艺品厂各1个,油毡厂(场、所)19个,其他建材企业43个。建材工业局直属企业9个,乡镇企业128个,余为其他部门所属。全市建材工业按统计部门老口径标准统计的年工业总产值为5582万元(1980年不变价)。产品主要有水泥、砖瓦、石灰、大理石、水泥电杆、民房预制构件、石棉制品、轻质保温材料、建筑钙塑、油毡、纤维布、沙、石等14种。市郊五里墩至集贤关不到5公里的公路两侧,集中了市油毡厂、第二砖瓦厂、白水泥厂、建筑装饰材料厂、大理石厂、轻质保温材料厂、石灰厂、水泥厂及众多的水泥制品厂,架有建材专用供电线路,形成一条建材工业长廊。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砖瓦石灰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